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文华 《国防》2007,(7):82-84
赤壁之战时周瑜点燃的一把大火,打败了气势汹汹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十多年后,又一位东吴的青年将军,也用一把大火,在彝(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扭转了严峻的局面,使东吴转危为安.这位将军的名字,叫陆逊.  相似文献   

2.
“借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当曹操征讨大兵压境,人皆以为东吴孙权必败之时,诸葛亮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设“七星坛”作法祭风,激励东吴将士们斗志,“借”东风,助周瑜大破曹军的故事。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3.
由张飞之死说开去李建红,李少松三国时期蜀将张飞,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威震敌胆,却因性情暴烈,辱打部属范疆、张达,致使范、张二人积怨成恨。在酒醉之时被二人暗害,连脑袋都成了送给东吴的礼物。显然,张飞一死,蜀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却让北魏和东吴不费气力就铲...  相似文献   

4.
<正>"借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当曹操征讨大兵压境,人皆以为东吴孙权必败之时,诸葛亮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设"七星坛"作法祭风,激励东吴将士们斗志,"借"东风,助周瑜大破曹军的故事。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我国军队与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论起“三国”时的魏、蜀、吴得失,史家曾有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之说,其实东吴孙权识拔英才,不拘微贱,其人才政策与魏、蜀相较,不无出类拔萃之处。 孙权人才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他在尊老敬贤的同时,又非常重视选拔任用年轻人才。东吴扛大梁的文臣武将中有不少都是年轻俊秀。赤壁之战时,孙权自己是26岁,周  相似文献   

6.
《兵团建设》2013,(19):43
公元208年,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志得意满、挥斥方遒,正是顺江东下、踏平东吴、一统海内的好时机。当此大军压境之际,孤悬于东南一隅的东吴自然上下震恐、人情汹惧。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鲁肃独不言,等孙权起来去更衣,鲁肃追之于宇下,说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话,"如今我鲁肃可以迎曹,唯将军不可迎曹。因为鲁肃迎曹,犹不失下曹从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话音刚落,孙权就发出"此  相似文献   

7.
这里的虞,作戒备、预有准备解。整句话的大意是说:两军交锋,以预先有所准备来等待预先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打胜仗。公元二二一年,刘备急于想从东吴手里夺回荆州,仓促举兵,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座由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历史名城。东吴、东晋、来、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十代建都,让这座城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9.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悉这样一幕 ,当刘备亲自率领75万大军为报关羽之仇讨伐东吴时 ,东吴君臣在究竟让谁担当大都督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阚泽力荐声名未显的荆州守将陆逊 ,立即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理由是陆逊乃一介书生 ,未经过多少战事 ,领一州郡尚可 ,若担任一国大都督未免太嫩。然而 ,孙权却独具慧眼 ,义无反顾地重用陆逊。结果陵夷一战 ,陆逊以数万众大败蜀军 ,把刘备逼向绝境 ,显示了其出众的才华。上述事实告诉我们 ,经历不是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唯一依据。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经历并不能代表这个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同样 ,…  相似文献   

10.
赤壁之战前夕,吴主孙权,选贤任能,破格擢用年仅34岁的周瑜为前敌总指挥(左都督),统率孙、刘联军拒曹。此事在东吴的将领中引起了一些非议,其中最不服气的便是被孙权任命为前敌副总指挥(右都督)的  相似文献   

11.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2.
历史名城镇江,东西南三面山丘环峙。东吴孙权在北固山筑下饯瓮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据守金山,鸦片战争中焦山炮台守军怒对入侵英舰。大江滚滚,中华民族尚武卫国传统源远流长,三山厄立,历代镇寇拒夷之地如今卧虎藏龙。在丹徒县,我们访问了三山民兵通信  相似文献   

13.
"夷陵之战"是三国初期发生于吴、蜀之间的一场大战,将此战视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未违背历史史实:东吴参战兵力为五万,蜀汉总兵力应在十万至十二万上下。刘备缺乏杰出军事家的睿智和气魄,将主攻方向错误地选择在江南夷道,则是导致蜀汉惨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钊 《军事史林》2008,(6):48-49
民间有句俗语叫“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说的是三国时期大将关羽据守荆州力攻樊城时,被东吴将军吕蒙白衣渡江袭了荆州,而自己也被迫败走麦城,最终遭擒被杀。那么,荆州之失,仅仅是关羽一人之过吗?笔者不认同。  相似文献   

15.
由顾雍为相瞒母想到的黄赋荣顾雍是三国时期东吴丞相,为人稳健诚实,办事认真不苟,深得吴王孙权的宠爱和臣民的拥戴。顾雍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苦心攻读,自小就颇有才气。由于家境所迫,十多岁就同一起长大的童友们外出闯荡,常写信回家向母亲禀告自己的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16.
赵辉  王晶 《政工学刊》2011,(1):43-43
《三国演义》是大家喜爱的一部大作,其中的张飞以其勇猛忠义、直爽率性颇受大家喜爱,然而他的死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感叹和沉思。为了给关羽戴孝复仇,张飞重责了制衣官后,又下令三天时间赶制三万套孝服,违令便斩。两位制衣官商无良策,只好取了张飞项上人头叛逃东吴。可怜一世勇猛战将,没有战死在沙场,却死在了自己部下之手,可叹可悲!  相似文献   

17.
标题新闻     
《兵团建设》2013,(9):53
一团实现工业总产值9522万元(胡明玲)三团为1400多名职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王智勇)四团借力高校科技创原生态品牌打造现代畜牧业(张万成)七团妇联为2900余名妇女进行"两癌"筛查(裴桂革)十团综合信息平台正式上线(高翔)十六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张顺东吴师旗)二十七团出台购房优惠政策惠及职工群众(张丽)  相似文献   

18.
从军事角度看,三峡对于长江中游和上游而言,彼此具有唇齿相依的依赖关系,长江三峡自东汉到隋朝统一,有历史可考的最早的军事浮桥是东汉公孙述所建荆门虎牙军事浮桥,此当为中华“长江第一桥”。三国末期,东吴在西陵峡口建有军事索桥,为目前可考的长江最早的军事索桥。南北朝和隋初在三峡东面西陵峡口也多次建有锁江索桥。从军事战术上看,长江军事桥梁需要攻防矛盾相平衡,水陆军事结合运用,水攻(舟战)火攻相机妙用结合,彼此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魏涛 《政工学刊》2002,(4):33-33
公元 2 80年初 ,西晋军队去攻打东吴 ,在路上走得又饿又渴。他们停下准备点火烧饭时 ,却四处找不到火种。将士们一个个少气无力地躺在大路边 ,动都不想动一下。将领们见此情形 ,也束手无策 ,只好把事情上报到统帅部。主管全军后勤指挥工作的张华听了 ,胸有成竹地说 :“削冰可以得火嘛 !”于是 ,张华叫人找来一块透明的厚冰 ,亲手用刀把厚冰削成一个中间厚而周围薄的凸镜 ,然后把凸镜放在阳光下 ,让透过凸镜的阳光聚成一个焦点 ,焦点处放着一束艾草。过了一会儿 ,艾草就燃烧起来了。大千世界瞬息万变 ,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  相似文献   

20.
战友们每天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产生矛盾和误解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当你遇上了这种事情,你是气上心头还是一笑而过呢?其实,对于“气”与“不气”的问题,我们应辩证地去看。不该生气的时候,怒火烧身、大发雷霆,势必会把好事搞砸。像历史上的刘备,因关羽被吕蒙所杀,他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心只想为自己的结拜兄弟报仇。结果被东吴的无名小将陆逊火烧连营,致使刘备气急攻心、身染重病、抑郁而死。从此西蜀的元气大伤,使其问鼎中原、恢复汉室的计划彻底流产。相比之下周瑜就更惨了,本来挺聪明的一个人,竟然被诸葛亮写的一封信气得吐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