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坦克导弹已成为反坦克作战的中坚力量,是各国重点发展和大量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为了满足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反坦克作战的需求,建立起以新一代反坦克导弹为主,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体系,各国都在积极发展面向21世纪的新型反坦克导弹。其中主要有:美国的“掠夺者”、“长弓-海尔法”、LOSAT 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俄罗斯的  相似文献   

2.
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使用配置半自动指挥系统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存在许多缺点:在夜间和有雾、有雪的低能见度条件下作战能力受限;射程短、射速低;战斗中易受光电干扰;不能有效毁伤坦克的多层装甲或主动防护装甲。因此,世界各国在改进现役反坦克导弹武器的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火力转移射击是直瞄反坦克导弹的一种常用射击方式,应用于人在回路制导过程中的瞄准线的连续变化需求;结合对火力转移射击应用时机和直瞄反坦克导弹导引规律的分析,依据反坦克导弹装备的具体战术技术要求,建立了直瞄反坦克导弹火力转移射击模型,并针对火力转移时机选择和转移目标位置确定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该射击课目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程反坦克武器的重大技术突破──英、法新型反坦克导弹王树魁目前,欧美国家战场前沿步兵反坦克火力配系主要由两级反坦克导弹和一级轻型反坦克火箭筒构成。第一级火力是射程近4500米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陶式和欧洲的霍特反坦克导弹。第二级火力为射程100...  相似文献   

5.
动能反坦克导弹是一种依靠超高速动能、采取直接碰撞方式摧毁目标的新概念武器。美国陆军分别于1988和1999 年启动了2个动能导弹研制项目,即“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和“紧凑型动能导弹”。前者是提供给早期进入/强行进入部队使用的重型、专用反坦克武器系统;后者则是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而威力不减的多用途导弹。为适应美国陆军转型的需要,2004年在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完成了产品合格试验和有限用户试验后,美国国会在《2005财年国防拨款法案》中终止了较为“肥胖笨重”的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重点研制将用于未来战斗系统的较为“苗条轻巧”的紧凑型动能导弹。  相似文献   

6.
反坦克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研制成功的小型制导武器,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法国率先投入使用,继而在众多国家掀起研制高潮。历次局部战争表明,反坦克导弹是当今最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与其他反坦克武器相比,反坦克导弹具有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机动灵活、作战效费比高等一系列优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坦克导弹经历了4代,并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大量装备。下面列举出10种最有代表性的反坦克导弹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车载反坦克导弹指挥控制系统软件设计过程中,火力分配模型在车载反坦克导弹射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用,而传统反坦克导弹射击主要是根据攻击区进行划分,并未涉及火力分配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车载反坦克导弹作战效能的发挥.而AHP层次分析法是解决火力分配问题的有效模型,根据车载反坦克导弹的作战运用特点,并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了反坦克导弹火力分配的优化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证明该算法对于某型车载反坦克导弹作战单元火力分配问题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8.
现代地面战争中,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之间的较量将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展开。今天,反坦克导弹以其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已跃升为反坦克武器的主力。目前,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装备40多种反坦克导弹,还在研制一批新型反坦克导弹。在海湾战争中,约有60%的坦克是由便携、车载和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摧毁的。60~70年代,反坦克武器与坦克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状态。80年代以来,随着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新型防护装甲的相继出现,第一、二代反坦克导弹已相  相似文献   

9.
晓东  幼波 《国防科技》2002,(7):83-85
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使用俄(前苏联)制“AT-3”导弹击毁了200多辆以色列坦克;而以色列用改制的法国SS-11导弹摧毁埃及、叙利亚坦克300多辆。自此,世界各国对反坦克导弹的战场应用及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反坦克导弹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从而拉开了世界各国争相研制、发展反坦克导弹的序幕。近三十年来,反坦克导弹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反装甲目标的利器,被誉为“坦克终结者”。  相似文献   

10.
反坦克导弹是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反装甲兵种,特别是在渡海登岛作战中,先头抢滩登陆部队能否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地,很大程度取决于登陆部队反装甲力量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反坦克导弹分队的阵地选择极其重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反坦克导弹阵地选择的递阶层次模型,通过计算,确定反坦克导弹阵地选择的最佳方案通过组合一致性检验,选择地形单元C_1为反坦克导弹阵地,作为最终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反坦克导弹一问世,很快就成为陆军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迄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美、俄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美、俄陆军装备的反坦克导弹都以第三代为主,第二代为辅,并已在为发展第四代反坦克导弹作技术上的准备。而英、法、德、日及印度等国家的陆军装备的反坦克导弹,则都以第二代为主,第三代为辅,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和装备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沙漠遇“克星”——俄罗斯“短号”反坦克导弹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峰 《国防科技》2003,(5):31-32
美国《新闻周刊》2003年3月的一篇报道颇引人注目:伊拉克从乌克兰或叙利亚偷偷购买了大约1000枚俄罗斯制造的“短号”反坦克导弹。随后美国防部长拉姆斯非尔德也表示,“短号”反坦克导弹是从叙利亚运到伊拉克的。一时间,有关俄罗斯“短号”反坦克导弹落户伊拉克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据悉,“短号”反坦克导弹  相似文献   

13.
详细探讨了车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总体层次结构和基本方法,建立了系统效能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效能评估仿真软件,并以某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为例进行了系统效能仿真评估,为缩短反坦克导弹武器的研制周期,提高其效费比以及整体作战效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依据反坦克导弹分队在反装甲作战中的具体任务和作战特点,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对某型反坦克导弹兵力展开方案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对辅助提高指挥员决策水平,发扬反坦克导弹火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决定导弹,特别是防御导弹,未来制导系统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冲击来源于威胁。根据这个理由,未来制导系统的性能大部份由现行的威胁情况逐步形成。除数量上的性能改进例如,命中精度,生存能力等以外,还有新的质量上性能改进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通常认为是新一代的导弹。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具有目标暴露之后由射手跟踪目标和制导导弹的特性。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具有导弹制导系统的自动化的特性。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具有部份地放弃了对目标的跟踪;导弹的寻的头处于自动寻的状态,导弹跟踪人工指定的目标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标枪”反坦克导弹是一种便携式中程反坦克武器,由一次使用的完整弹和多次使用的指令发射装置所组成,全重约为22.3公斤。它使用红外成像探测器,具有“软发射”能力,可从顶部和正面直接攻击目标,其射程是“龙”反坦克导弹的两倍以上。美陆军、海军陆战队和国民警卫队都将装备该导弹,届时将淘汰“龙”反坦克导弹。  相似文献   

17.
火力对抗条件下反坦克导弹目标分配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对抗条件下反坦克导弹作战过程为依据,建立了火力对抗条件下反坦克导弹目标分配的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坦克火力分配优化模型,研究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来设计求解,在VC++下对实例进行求解,所得结论合理,本研究对反坦克导弹分队火力分配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超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未来主战坦克防御能力的极大提高,常规反装甲武器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动能穿甲作为一种新概念的反装甲技术,能够有效地杀伤普通反坦克导弹束手无策的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介绍了超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以及国外发展状况,分析了超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的关键技术,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兴治,自 1963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了军工科研单位,从事反坦克导弹系统的研制。他从资料中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军队若没有现代化的反坦克武器,必然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战斗的失利。可是我国的反坦克武器却处于落后状况。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为改变我国的反坦克武器的落后面貌贡献力量”,“一生永远为兵器科研服务”。他与同事们先后进行了三种型号的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为我国反坦克导弹的开拓者和发展者之一。他们研制成功的J—×××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红箭××及某弹综合性能均达到世界先进…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53年世界首款实用型反坦克导弹SS-10问世至今,这种武器已走过了整整70年发展历程,不仅先后发展出四代产品,而且由最初只能反坦克的单一用途,拓展到能“跨界”上打低飞的直升机、下打掩体和工事,在不少局部冲突中甚至显露出明显的“步兵炮”属性。如果细心梳理各型反坦克导弹的技术特点,就不难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定型的各国反坦克导弹,发射后弹尾大多会拖出2根宛如小“辫子”的导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