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达有源跟踪定位一直是火控系统的主要侦察探测方式,由于雷达对抗技术的发展,有源雷达设备的作战效能大为降低.在火控系统中,光电无源跟踪定位可代替雷达的部分功能,其开发潜力备受关注.介绍了光电/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光电探测和弹炮一体化设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提出了系统综合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探索了光电信息火力引导的技术途径并给出了一种基于光电探测的弹丸脱靶量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2.
网络雷达实现了有源与无源探测一体化及雷达情报与电子对抗情报一体化,具有良好的目标定位跟踪性能。首先分析了网络雷达工作在有源无源一体模式的目标定位原理及定位的CRLB,并通过仿真说明了网络雷达的定位优势。然后根据网络雷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状态和属性联合最近邻的数据关联算法,该算法合理地利用了目标的电子属性信息(如载频、重频、脉宽和脉内特征等)。对小角度交叉运动目标进行了跟踪仿真试验,该算法得到了很好的关联跟踪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近代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来展望雷达反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文中对反干扰、反侦察、反反辐射导弹、反隐身的技术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议以各部雷达具备反电子对抗能力和潜力为基础,组织好探测定位雷达网的总体反电子对抗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现有雷达探测范围绘制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通视分析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MapX的雷达探测范围绘制方法。同时针对有源干扰条件下,干扰机对雷达探测范围的影响,对上述方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较之其它方法更精确、有效、快速,能对雷达平面探测范围进行很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有源雷达与无源雷达组网探测可大大提高防空预警体系的信息对抗能力,优化部署是充分挖掘其预警潜能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协同抗干扰部署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源无源雷达协同定位精度模型、多站系统探测空间模型和基于圆径图的协同预警系统覆盖面积计算模型;分别针对全向任务区域和有向任务区域,建立了有源无源雷达协同抗干扰部署优化模型;最后给出仿真实例.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及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技术不断发展,在现代战机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AESA简要介绍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表现出的主要作战优势、美军四型战机上的军事应用,重点对国外有源相控阵、无源相控阵和机械扫描体制雷达探测距离和整体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机载AESA雷达的发展将随着新型战机的不断推出而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作战飞机主要利用雷达探测和跟踪飞机、导弹等威胁目标。但雷达以主动方式工作,容易暴露自身位置,这一缺陷在现代作战环境下尤其明显,并严重影响到载机的生存。相比之下,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nfrared Search andTrack System,简称IRST)则通过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进行搜索和跟踪,相当于一种“被动式雷达”,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可以避免载机在电子  相似文献   

8.
隐身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高性能飞行器设计的重要支撑,是先进战机的基本要求。现行的隐身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气动外形优化以及隐身材料涂覆。随着雷达探测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在米波雷达探测背景下,外形优化与隐身涂层变得不再有效,有源隐身技术被重新予以重视并有望成为新的隐身技术突破点。本文着重分析了有源对消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对该技术体制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根据无源探测系统与有源雷达组成的联合探测系统,给出了一种有源、无源联合探测系统的探测模型,定性、定量的仿真分析了不同布站方法时,系统的探测精度、探测模糊区分布问题,得出了联合探测系统的最优布站方法;与无源探测系统相比较,联合探测系统提高了系统探测精度,改善了探测模糊区.仿真结果可为工程实践中雷达组网的优化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由4站无源定位系统与有源T/R雷达站构成的联合探测系统,提出了无源/有源综合探测系统的探测模型,分析了4种布站方案的目标联合探测精度、探测模糊区分布问题,比较了无源/有源综合探测系统与无源探测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联合探测系统的最优部署方案是4站无源定位系统采用星形布站结构,T/R有源雷达后置于无源主站10~40 km处,此时系统目标探测精度最高,探测模糊区最小.  相似文献   

11.
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击落了一架美军F-117A隐身战斗机,打破了“夜鹰”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消息立即引起全世界军事专家的广泛关注,到底是谁发现7F-117A?众说纷究中,人们将目光聚焦在捷克研制和生产塔玛拉无源探测系统——一种无源雷达。无源雷达与的有源雷达的最大区别在于,无源雷达本身不发射电磁波,而是依靠被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来发现和跟踪目标,着目标不辐射电磁波,天源雷达就无法发现目标。60年代初,捷克人弗·佩赫发明了一种无源雷达,其目的是用来对付反雷达导弹(即反辐射导弹)。第一代无源雷达取名为科帕奇…  相似文献   

12.
根据火控雷达光电轴校正原理,用有源辐射喇叭等效升空的角反射器,雷达被动跟踪有源辐射器实现角跟踪特性的检查。根据天线辐射场区条件以及地面反射波的菲涅耳带。通过场地选择和天线架设以消除地面反射波的影响。应用本方法对雷达进行了角跟踪实验,获得了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距干扰作战是反舰导弹突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舰艇编队防空作战的重大威胁.主要通过对DoDAF中的视图描述,结合在火力分配环的概念,对编队防空的雷达搜索过程进行了建模.给出了作战体系结构UML视图产品,描述了雷达搜索的信息资源流向.根据雷达探测距离公式,分析了分布式有源干扰的影响,仿真表明,多干扰机近距离干扰将极大地降低雷达的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14.
攻击机无源侦察定位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无源定位是判断反辐射导弹是否位于攻击区的根据,阐述了装挂反辐射导弹的攻击机应用改进雷达告警器或雷达告警器交联反辐射弹对有威胁的辐射目标无源定位的原理,并对其定位精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两点源诱偏系统是应用有源干扰的方式,利用反辐射导弹(ARM)本身的缺陷来对反辐射导弹的导引头进行干扰,从而达到保护主战雷达目的的一种有源干扰系统。主要从反辐射导弹的基本原理和有源诱偏的概念入手,对两点源诱偏系统进行理论推导、数学建模、布站设想,后引入毁伤概率指标对各种布站方式进行分类、仿真,对每一种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再把各种分析结果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布站方式。最后利用以上的分析结果,得出几点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海战场,为了提高舰艇编队航行和作战时的安全性,需要雷达干扰机对其进行电子支援,雷达探测距离是舰载雷达性能的重要指标,依据舰载雷达有源噪声干扰的原理及特点、对在理想条件下的舰载雷达最小压制距离进行了推导,而后给出了影响其的多个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得出复杂条件下舰载雷达最小压制距离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海战中,雷达是舰载武器系统的主要探测设备,它具有覆盖空域大、搜索速度快、探测距离远、测量精度高和能全天候工作等优点,但雷达是采用主动方式工作的电子设备,易受敌方电子干扰,且易遭反辐射导弹攻击,所以实战时,雷达即使没有被干扰,也严格限制使用。此外,雷达的盲区,使敌方的低空或超低空来袭导弹等有隙可乘。为弥补这一缺憾,光电探测系统应运而生。由红外摄像机、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仪等光电传感器和计算机等组成的光电探测系统已成为辅助雷达进行探测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雷达遭遇电子对抗、无法正常工作时,一种辅助、替代雷达,对空中和海上目标进行搜索、识别、跟踪的新型探测设备出现了,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雷达是各种武器平台执行对地、对海、对空作战任务时的主要探测设备,在作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技进步,为对抗雷达而发展的新武器和新战术层出不穷,并在近年的几次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屡屡克敌制胜。如利用雷达低空盲区、避开雷达监测的低空突防武器,对雷达实施压制或欺骗的电子干扰设备,对雷达进行直接攻击的反辐射导弹等。因此,一种新型的成像探测设备——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应运而生。它采用被动方式工作,具有隐蔽性好、不怕电子干扰、精度高、低空探测性好等多种优点。正常情  相似文献   

19.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发现概率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对空中目标的发现概率计算受多种因素影响,传统方法存在概率收敛过快,不能充分反映对目标的发现程度和目标运动状态变化的缺点.在研究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过程的基础上,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影响因子集合,并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对发现概率进行加权组合.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有源诱偏原理,推导出反辐射导弹在有源诱偏条件下的弹落点计算公式;并由已知的导弹毁伤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获得对目标雷达或其有源诱饵的毁伤效能。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不同的攻击角和末速度对导弹毁伤效能的影响,由此获得反辐射导弹在干扰条件下的最佳攻击角和末速度范围,对于在诱偏条件下研究反辐射导弹毁伤能力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