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洋 《军事历史》2020,(3):77-83
"反间"常常被理解为我方间谍在敌方境内散布假情报或行离间之事,但这种认识并不符合孙子对"反间"的定义。《孙子兵法》中"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一语的内涵,是使敌方的间谍为我所用。因此,"反间"属于反情报的范畴。反情报同样具有进攻性,是威力极大的情报手段,其作用有获取情报、侦查敌间和实施情况欺骗等。《孙子兵法·用间篇》论述了"反间"运用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2.
吕明武  史爱清 《国防》2002,(5):38-38
《孙子兵法》云: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也就是说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服务,即间谍的逆用.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吴国主帅周瑜便成功导演了一出巧用反间计的好戏.他先利用蒋干群英会盗书,使曹操中计,斩杀了"久居江东,谙习水战","深得水军之妙"的蔡瑁、张允二将;而后,利用蔡中、蔡和使曹操再中"苦肉计",收留了诈降的黄盖;最后,再次利用蒋干将庞统引荐给曹操,并献上"连环计",最终使奸诈之极的曹丞相惨败而归.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篇中说道:“死间者,为进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之于敌。”其意思就是说,有意散布假情报,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的间谍,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双面间谍”。以色列的间谍机构秘密情报局(也称“情报特殊使命局”或“摩萨德”)成立于1951年,是以色列负责情报搜集、政治行动和反恐活动的情报机构,素有以色列的“中央情报  相似文献   

4.
趁火打劫     
梁守磊 《国防》2008,(7):80-81
趁火打劫,也就是乘人之危.其本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一片混乱,目顾不暇之机,去抢劫别人的财物.这一计策很早就产生了.<孙子·计篇>日:"乱而取之."<十一家注<孙子·计篇>注>:"杜牧日: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  相似文献   

5.
“间谍”一词,渊源于“谍”——这是中国古代对侦探人员的通称。《说文解字》载:“谍,军中反间也”。“间”字最初指敌人的弱点、罅隙。“谋知敌情,而乘间隙入之也”,正是谍的目的。①后来“间”和“谍”复合成一个词,古人则把使用间谍的行为简称为“用间”。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城市防空作战中,民兵作为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除了配合现役部队直接参加打击低空、超低空来袭敌机,围歼空降之敌外,还可承担如下任务:1.信息攻击。在指挥控制和网络战中,民兵高技术分队人员可利用自动化装备,配合部队或独立打击敌自动化指挥机关,捣毁其要害部门;充当“黑客”打入敌计算机网络,施放病毒,进行干扰破坏。在情报战和心理战中,民兵可发挥特有优势,获取敌之情报,并制造假情报以迷惑敌人。等等。  相似文献   

7.
《国防》2008,(7)
趁火打劫,也就是乘人之危。其本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一片混乱,自顾不暇之机,去抢劫别人的财物。这一计策很早就产生了。《孙子·计篇》曰:"乱而取之。"《十一家注〈孙子·计篇〉注》:"杜牧曰: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作为一种计名,  相似文献   

8.
协同解放军防卫作战,是武警部队的一项基本任务。防卫作战的样式很多,战斗要素的构成非常复杂,打击接近、展开之敌是防卫作战中比较典型的作战类型。此类战斗,敌方一般是在我方防御前沿的待机地域完成攻击准备,利用夜间向前开进,梯次展开,在火力的掩护下,到达冲击出发地区,并形成冲击队形。此时,我参战武警部队的任务是拦击敌人的行进纵队;压制向我战斗警戒分队接近、冲击之敌;阻敌后续梯队提前展开,迟滞敌人向我第一阵地接近。  相似文献   

9.
伏击战     
伏击战,分待伏和诱伏两种待伏,是获得敌人行动的时间、兵力和必经道路的情报后,预先把兵力埋伏好,待机伏击敌人诱伏,是将主要兵力设伏于有利地区,以少数兵力用各种方法把敌人诱骗到设伏地区予以歼灭,或佯攻某一地,引诱别地的敌人来援时伏击之。运用伏击战的一般原则是:一、拣弱敌打。如选择敌战斗人员较少的运输队、巡逻队、单独活动的小分队和疲劳的敌人等,以便速战全歼。二、选好地形。伏击地点,对  相似文献   

10.
间谍炮弹     
李库 《军事史林》2004,(3):51-52
炮弹历来是摧毁敌军事设施、杀伤敌有生力量的重要武器,素有"残暴杀手"之称.然而,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一贯只善用杀伤力"讲话"的炮弹,有的也开始充当起了侦察兵的角色--它们就是诡秘狡诈的"间谍"炮弹.  相似文献   

11.
《孙子·用间篇》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干度,必取干人,知敌之情者也。”说的是开明的君主,贤良明智的将帅,所以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于事先了解情况。要事先了解情况,不能靠祈求鬼神,不能用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不可以天象星辰运转的度数去验证。而必须能任用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从敌人那里了解情况。间谍活动的最早历史记载我国最早记载有问谍活动的是《左传·哀公元年》,书云:“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碴,遂灭过、戈”。意思是,使用间谍始于夏代的国君少康,他曾派名叫女艾的臣子到浇那里进行间谍活动。还派他的儿子季杼诱杀浇的弟弟殪,终于灭掉了浇统治的过国和殪统治的戈国。这是发生在公元前约17世纪至21世纪  相似文献   

12.
邓志广 《当代海军》2006,(12):52-55
长期以来,利用不易被敌察觉的小艇沿敌方海岸线前进或是渗入敌人内部,一直是各国特种部队最为青睐的潜行战术之一。在过去众多战争或冲突中,特种部队利用各种传统或是新型小艇成功潜入敌方的势力范围,完成情报收集、斩首突袭或破坏等各种特种作战任务。二次大战期间,美海军突击侦察小分队利用独木舟和小艇成功潜入日军在新加坡的海军基地展开侦察活动;越南战争期间,小型江河巡逻攻击艇被美国特种部队,特别是“海豹”小队所广泛使用。由于特种小型艇具有能够把小规模特种部队送到敌人跟前而不被发觉的优势,世界各国特种部队都装备了各式小型突击艇,如硬壳突击艇和充气突击艇。这些小艇不仅灵活机动隐秘,且拥有价格优势,这是它们在各国特种部队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除水面小型突击艇外,袖珍潜艇和潜航器也是各国海军特种部队执行突击作战、破坏行动和情报收集等秘密任务  相似文献   

13.
信息战是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广义的信息战,包括宣传战、舆论战、社会心理战.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本身就是政治战.“政治为首”的原则将是信息战的根本原则.信息战通过掌握“制信息权”,破坏、瘫痪敌方的信息系统来攻击敌人的意志、认知和信念,迫使敌放弃对抗企图,从而达到战争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八路军、新四军实行“敌进我进”方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敌进我进”,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八路军、新四军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而提出来并加以实施的一条重要军事原则和方针。所谓“敌进我进”,用刘伯承的话说:“就是我军敢于脱离自己的后方,进入到敌人的后方,与广大民众结合作斗争的行动。”它是  相似文献   

15.
伏击是游击战的重要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同志从我军实行全民抗战的人民战争实际出发,借鉴我国古代兵法,把伏击战列为游击战的基本战术之一,使这一战法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刘伯承同志指出:游击队的战术,“通常是突然袭击运动或驻止之敌,特别是袭击运动之敌,所谓伏击与急袭者是。伏击又是其中最好的手段,虽对优势敌人也可采用。”(《刘伯承军事文选》第120页。以下引用此书只注页码)又说:“伏击,就是游击队有计划地隐蔽配置于敌人必经道路的一旁或两旁,待敌人通过时,出其不意而突然袭击之。”(第149页)这一战法在抗  相似文献   

16.
任力 《军事历史》2006,(11):42-43
“虚实”指军事力量的强弱优劣。本篇主要论述争取战争主动权问题,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等作战思想和原则。本篇集中体现了孙子作战理论的要旨和精义,在全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思想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人而我无形”,控制战场信息的指导原则孙子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其实质就是运用侦察、佯动、伪装等手段,暴露敌情,隐蔽我情,实现对战场信息的完全控制。“形人”的方法包括“策之”(战前分析)以判明敌军计谋的得失;“作之”(故意挑逗)以判明敌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虚实"思想乃孙子兵学精髓之所在,其核心要义"避实击虚"更被视为战争制胜的根本.今天,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学、脑科学等新兴技术纷纷涌现,战争即将进入智能化时代前夜之时,孙子的"虚实"之道也在焕发新的生机,其中的"知敌""欺敌""分敌" "制敌"思想正在新兴科技的支撑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8.
实施海上封锁作战,主要是由海军兵力单独或在其它军兵种协同下,控制特定海区或海上通道,隔绝敌方海岸、岛屿同外界联系的作战行动、按作战手段,分为水雷封锁、潜艇兵力封锁,以及水雷、潜艇兵力和陆、空火力相结合的综合封锁海上封锁作战,可以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作战潜力,软化敌人,切断敌海上交通运输线,并配合政治、外交斗争,迫使敌方屈服.为尔后的登岛作战行动创造有利的务件或直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大文学家书柳宗元曾在一篇题为《敌戒》的文章中写道:“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敌人是仇人,会带来很大坏处,却不知有敌人存在还有很大好处。他举例说:“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 柳宗元说的“兢兢”、“”和秦国兴衰成亡的教训,给我们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间谍活动在这些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成就了一些知名的"间谍",还造就了部分善于用"谍",敢于用"谍"的军事将领.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中国古代早期的"间谍"理论,并对此后2000多年的间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