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一年,我有幸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向听众介绍我取得的点滴成绩时,忘不了《中国民兵》对我成长道路上的鞭策与帮助。 7年前,我所在部队撤编,组织上调整我到位于胶东地区的某预备役团当助理员。想在作战部队大干一番的我,来到长满荒草、百废待兴的预备役团营院,听到那些在“Y部队”无作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是去年回乡的退伍军人,在部队是汽车驾驶员。我很想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一技之长,为家乡发展运输业增添一份力量。但家里资金不足,无力购买汽车。请问:银行和信用社能不能给我贷款?如果能给贷款,需要履行哪些手续?欧宗林  相似文献   

3.
“我就想在部队里好好干。”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位军人还会从心底说出这句话,为了自己能够给部队作出贡献,把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部队,做一名遵纪守法、积极上进的合格士兵,共和国的钢铁守卫者。  相似文献   

4.
1956年,我在沈阳部队某军的一个步兵团担任政治委员。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有着光荣传统的红军老部队。当时,国家刚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干部要一批批地退出现役,部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新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使部队的光荣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各级干部怎样才能交好班和带好班?这是我所经常考虑的问题。我想,如果能把我们这支部队的战斗经历,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汇集成册,这不正是对部队进行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吗!于是,我产生了编写团史的想法。1958年我们组织力量开始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参军离家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柜中摸出一双黑布鞋对我说:“孩子,带上妈纳的这双布鞋吧,到部队穿上心里踏实不想家呢!”我不以为然,心想:“这么大的部队我就不信没有个把老乡?”到了部队之后我特意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乡音。然而,战友们都操着五湖四海的语言。我  相似文献   

6.
很多事情,年轻的时候并不懂得,当懂得了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如果能够从头再来,我真想再当一次兵。说来惭愧,那年去当兵,并不是因为"光荣",也不是去"保家卫国",只是那年我高考落榜,想找工作缺少本事,想复读没有勇气。彷徨之中,想起了老师在高考前说过的"考不上大学,还可以去当兵"。就这样,我当兵到部队找"出路"来了。一到部队,我后悔了。同车来的老乡,也不知分到了哪个连队,没有了乡音绕耳,远离了亲人呵护,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无限的惆  相似文献   

7.
说起与《中国民兵》相识,还得从5年前说起。那年我刚从作战部队调至预备役部队工作,一次在我们主任办公桌上偶然看到了《中国民兵》这本杂志,当时我就被那美丽淡雅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便给主任讲,想带回去看看。主任看我爱不释手的样子,就答应送给我。于是,就有了我与《中国民兵》的相识。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第一次感动我的母亲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1999年不满十七周岁的我参加高考,经过三天的辛苦努力我顺利完成了考试科目。母亲和我一起看着标准答案、估分,准备填报志愿。母亲说,"孩子,你准备报考什么大学?""妈,我的成绩过省重点本科线应该没有问题,我想考……""报考军校吧,军事院校对于招收应届高考生与地方大学相比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报纸说军队建设要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这些都说明部队现在一定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想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锻炼,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我也是这样想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在作战部队生活,工作了16年的老基层,在部队又一次精简整编时,我被调到人武部工作。当我抱着一大摞荣誉证书报到之后,发现自己对武装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规律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因此,虽有满腔热情,想干一番事业,烧旺三把火,但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正在我不知所措,愁眉不展时,老科长抱来一摞装订整齐的《中国民兵》杂  相似文献   

10.
1976年春天,我参军入伍,来到素有"万岁军"之称的某野战军部队,当时听说它是我军屈指可数的装备精良的"摩托化部队"。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宏伟蓝图"。未到部队时我就想,在这样闻名遐迩的现代化部队当兵,该是多么威武雄壮、轰轰烈烈,肯定每天铁流滚滚、神采飞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新战友们有的想当特级驾驶员,驾着先进战车驰骋疆场;有的盼望有战事,早日成为"战斗英雄",戴上金光闪闪的军功  相似文献   

11.
荀律师:我姐夫是一名现役军人,由于他与我姐长期两地分居,就与部队驻地一名女青年在一起生活。我姐想离婚,但我姐夫就是不同意。请问:我姐夫与那个女青年一起生活属于同居吗?我姐夫不同意离婚,法院可以判离吗?我姐可否要求离婚过错赔偿?——成都军区杨伊  相似文献   

12.
"我是大学生新兵"战友留言:汪医生,你好,我是装甲某团新兵营的一个新兵,我想向你咨询一个问题。大学毕业后,我怀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想法参军到部队,刚开始那会儿,看这儿也新鲜,瞧那儿也稀奇,一上训练场,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可是一段时间后,当发现部队"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令行禁止的严格管  相似文献   

13.
“穿上军装不想家”是用来教育新战士的, 事实上哪能不想家?我是一名部队军官,长期 远离家人,在部队的日子总是十分牵挂父母, 每年回家探亲总是想方设法多尽孝心,总想补 偿一下,可每年回家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 处处让我感受着家人的关心,所以每次都被亲 情所“累”。  相似文献   

14.
“有不少观众认为我作法律节目很合适,给人的感觉有种正气。我想这得益于小时候在部队生活的熏陶。军人特有的正直、豪放的气质给我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我叫穆会英,是总后一个工程指挥部的统计员。我的爱人叫李彦明,是51036部队的侦察连长,最近,他到我国南疆的前线去了。现在大家都爱说“理解万岁”,我作为一名普通军人的妻子,也想谈谈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美军U-2型侦察机多次闯入我国领空侦察,我防空部队几次设伏截击未果,原因在于该机安装了一种电子预警系统,可以接收地空导弹的雷达信号并即时向飞行员报警,从而规避攻击.我防空部队通过分析发现,敌机从接收雷达信号到逃脱共需20秒,要想将其击落,就必须在20秒内完成反制.  相似文献   

17.
“英语六级,日语三级,一年学完成人自考专科,两年学完成人自考本科,业务更是没得说”。这是一位战友给我提供的新闻线索。主人公是总参某野战通信团士官苏小飞。当我见到他时已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此时,北京刚刚下了入冬来第一场雪,白茫茫的营区内,我看到苏小飞正在和战友一起扫雪,不到一米七的身高,新式的仿毛呢冬装有点不太合体,他显得有些单薄。随便聊一聊吧,我说。  相似文献   

18.
赵军 《中国民兵》2007,(10):45-45
2003年初,我从作战部队交流到人武系统工作。听老同志们讲,在武装部要想出成绩,笔杆子很重要。特别是在新闻写作上能有所作为更好。为了早点“出人头地”,工作之余,我经常加班加点写稿,想证实我这个新武装的“实力”,可一连写了好多篇都如泥牛入海,使我很是不爽。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编辑老师: 我是《西南民兵》的忠实读者,也是投稿初学者。我在部队曾经写过稿件,回到人武部后,看到《西南民兵》办得很有特色,版面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我们基层干部职工精神食粮,每当杂志一到,我都争着、抢着逐字逐句看完。我的激情油然而生,也想向贵  相似文献   

20.
故事都发生在沂蒙山区。那一年秋天,我从孟良崮下来,在山下一个小饭店就餐。我问有煎饼否?曰有。我说,一张煎饼一碗小米粥。那顿饭吃得很香。饭后,我想看看如何摊煎饼。部队的同志便领我到了后院,泥灶上,支着一张平底鏊子,女主人将掺有少许麦面的玉米面糊往鏊子上一倒,用一把小巧的木刮子沿鏊子一转,面糊便被均匀地摊在鏊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