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小卫星编队飞行轨道动力学及相对位置保持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小卫星编队飞行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航天新概念,它是通过一组群聚卫星的协同工作完成相应的空间任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微小卫星编队飞行的轨道动力学建模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应用势函数方法推导了用于卫星编队飞行相对位置保持的连续控制律及离散控制律。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工业》2005,(6):62-6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格林威治时间4月15日17点27分发射的“自主交会技术验证”(DART)卫星,在发射11小时后.在轨道上与目标卫星——“多波束超视距通信卫星”(MUBLCOM,1999年5月发射,几年前该卫星就已完成原来赋予的试验任务)实施接近机动飞行过程中出现异常,进而导致试验半途而废。NASA已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以确认卫星出现异常的确切原因。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工业》2005,(5):60-61
美国空间发展公司(SpaceDev)正在研制微型试验性导弹预警卫星.用于探测和跟踪助推段及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2004年3月,国防部授予该公司一项为期5年、价值4300万美元的合同,以实施“微型卫星分布式传感验证”计划。据SpaceDev公司称.该计划包括设计、制造和运行由3颗编队飞行微型卫星组成的星群.以跟踪助推段及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星上传感器由空间动力学实验室制造。  相似文献   

4.
提高微小卫星的低可观测特性能够有效提升微小卫星的使用效率和生存能力,因此,设计了一种以稀疏A*算法(SAS)为基础的微小卫星低可观测飞行姿态静环境规划算法。通过对微小卫星的俯仰角,方位角和横滚角等姿态角进行调整,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微小卫星在威胁雷达方向上的RCS值,提高微小卫星的低可观测特性。通过对工作频率在S波段和VHF波段的威胁雷达对微小卫星的威胁性进行仿真,结果显示规划后微小卫星的低可观测性能明显改善,满足飞行姿态规划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人造地球卫星家族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微小卫星的身影。人们一般把1吨以下的卫星统称为微小卫星(miniaturesatellite),其中100~1000千克的卫星称为小卫星(minisat),10~100千克的卫星称为微卫星(microsat),1~10千克的卫星称为纳卫星(nanosat),0.1~1千克的卫星称为皮卫星(picosat),小于0.1千克的称为飞卫星(femtosat)。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轻型材料的研制以及高功率太阳能电池的出现,都为微小卫星的研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与以往的大卫星相比,微小卫星具有很多优势。如微小卫星重量轻、体积小,再加上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可以用小型火箭发射,或作为大型火箭的辅助载  相似文献   

6.
基于STK的小卫星编队飞行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与小型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小卫星编队飞行使航天领域出现了新的生机.小卫星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抗摧毁能力强等优点.通过多颗小卫星编队可以实现与一颗大卫星相媲美的功能,并且可广泛应用于三维立体成像,地面运动目标检测,导航定位等领域.因此,在对基于STK的小卫星编队飞行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几种编队模式并进行了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防要闻     
中国中国纳星1号在轨运行一月顺利完成试验任务截止到5月18日,于4月18日晚11点59分成功发射的纳星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一个月,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试验任务。至此,根据“纳星一号”成功判据,该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圆满成功。“纳星一号”是我国微小卫星研制进程中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研制的第一颗25公斤以下的纳型卫星,其高新技术密集、创新性强,通过它所涉及的大量前沿技术的演示与验证将极大地带动和促进航天相关技术的发展。纳型卫星质量轻,卫星的一体化设计和集成度高,体现了航天器微小化的发展趋势,是当前国际上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工业》2005,(4):62-62
2004年3月,美空军航天司令部获准实施“联合空间控制作战-拒止”(JSCO-N)计划.为期三年。计划实施期间将进行3次野外试验:“致命狂暴05”(Terminal Fury 05).“致命狂暴06”和“联合尝试06”(Unified Endeavor 06)。其中第一次试验计划在今年12月进行.另外两次在2006年进行。该计划得到陆军航天与导弹防御司令部.海军网络战司令部的积极支持.以及战略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的合作。据称,实施、JSCO-N计划旨在应对敌方利用空间威胁友好天基服务系统,诸如卫星成像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等。  相似文献   

9.
在2002年10月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我国的“航天清华一号”卫星和“开拓者”运载火箭系列闪亮登场,引起了海内外参展客商的关注,成为“高交会”的亮点。“航天清华一号”:我国微小卫星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米、纳米技术迅速发展,星上探测器、数据处理和传输等设备日趋小型化,出现了重量100~1000千克的小卫星、熏量10~100千克的微卫星,甚至更轻的纳卫星、皮卫星和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业务服务的中国卫星——中国卫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推动了我国卫星事业的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研制并发射了50多颗各类卫星,其中包括返回式遥感系列、实践系列卫星、通信系列卫星、导航卫星、气象系列卫星、海洋卫星和资源系列卫星等。我国卫星已经从卫星技术试验、应用业务试验,逐步向全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国防科工委成立以来,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总结航天事业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提出了中国航天发展思路,规划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中国航天包括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为我国卫星持续稳定的发展、服务于国民…  相似文献   

11.
航天仿真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仿真已从最初的导弹飞行仿真逐渐扩展到卫星飞行仿真、航天飞机仿真、载人飞船仿真、火箭飞行仿真等。根据航天装备论证、研发、应用的过程,重点评述了航天装备体系仿真、航天工程仿真、运行仿真及航天训练器仿真。  相似文献   

12.
《现代舰船》2012,(8):36-37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成立于1978年10月,主要担负着我国运载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器飞行试验海上测控、通信与打捞回收任务。该部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由"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远望三号"、"远望四号"、"远望五号"、"远望六号"6艘"远望"号船组成。2010年,"远望一号"船退出  相似文献   

13.
单星定向原理及GPS仿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新的卫星定向方法,该方法仅利用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完成定向;介绍了利用GPS卫星进行单星定向原理验证试验的方法、条件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3m长基线,单星定向精度可达0.05°。从而说明利用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行定向,在原理上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环球防务     
美空军实验室研究卫星对激光的易损性 在轨卫星日益增多,其中一些卫星对激光照射特别脆弱。为此,美国防部指令空军研究实验室定向能分部的卫星评估中心就所有在轨卫星对激光的易损性进行评估研究。卫星评估中心将利用综合卫星情报和实验室在国内外卫星的高保真度计算机模型进行的激光效应试验结果。这些模型用于确定特定卫星受到激光照射时的安全级别。 据称,美国防部任何机构要向空间发射激光,必须经过美国航天司令部的激光交流中心批准。该交流中心将利用卫星评估中心的卫星易损性信息,确定激光照射沿途中的卫星是否会受到影响。卫星…  相似文献   

15.
2013年7月4日,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的合作将立足于发挥航天高科技优势与中国能建集团的行业优势,在卫星应用与信息服务、高端装备、房地产开发、金融与投资合作、  相似文献   

16.
士元 《国防科技》2002,(3):40-43
印度于2001年10月22日成功发射了首颗侦察卫星——“试验评估卫星”(TES),成为继美、俄、以、法之后,又一个拥有照相侦察卫星的国家。该卫星耗资2500万美元,将用于对印度周边国家进行侦察:据印度一位高级官员称,印度军队缺乏先进的空中监视能力,而TES作为主要工作在较低轨道上(轨道高度500千米)的卫星,将可为侦察任务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0月,国内首枚搭载商业卫星的民营火箭"朱雀一号"发射升空,但卫星未能入轨,发射任务失败。而在稍早的9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枚实验用小型商业火箭"双曲线一号"。火箭将2颗立方星试验载荷依次释放进入亚轨道进行验证飞行,用于验证星箭分离和数据传输技术。这两次发射吸引了各方面的关注。因为这既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在国家发射场完成的发射任务,也是首次实现由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的商业发射任务。两次发射使用的火箭与实验卫星全部由民营企业自筹资金研制。虽然遭遇了一定挫折,但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由微小卫星组成区域性(纬度有限和经度有限或无限)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方案;中轨道(10000km左右)或低轨道(1000km左右)最佳星座轨道设计及发射组网研究;地面终端为手持机的微小卫星移动通信方案。通过对三项内容的综合,最终达到以确定区域手持机为终端的,投资最佳的实时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9.
军用卫星的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军用卫星未来的发展趋势 ,包括成像侦察卫星、预警卫星系统、通信卫星系统和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趋势 ,指出了小卫星应用的发展方式 ,归纳了卫星组网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现状 ,最后分析了小卫星编队飞行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载人航天的军事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航天员所发挥的作用,因此美国空军长期以来一直注意研究军人在航天中的作用。从最早的“X—20”、后来的“载人轨道实验室”(以前已经介绍过),直到现在的航天飞机飞行,美国空军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本文介绍美军利用航天飞机,以及准备利用国际空间站来完成的两个军事航天员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师”计划1979年,美空军制定了一个“载人航天工程师”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