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国防科技》2002,(6):84-85
解放军报5月8日讯上午8时15分,圆满完成“神舟”三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三号船顺利低靠航天测量船基地码头,与先前抵达的远望一、二、四号测量船胜利会合。  相似文献   

2.
《现代舰船》2012,(8):34-35
"神九"飞天,举国关注。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远望"号测量船队演绎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日前,《现代舰船》特约记者梁景创先生专访了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费加兵,请他对有关问题进行详实解答。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远在三大洋执行此次海上测控任务的我国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那么,“神舟”六号任务与以往历次“神舟”号任务相比,到底有何不同?4艘“远望”号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布  相似文献   

4.
1968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代号为"718工程"的研制计划,七○八所承担了综合性远洋测量船队的方案论证任务,并于1979年完成了"718一期工程"计2个编队5型12艘船的研制。1980年5月,以"远望"号主测量船为核心的十几艘舰船组成的混合编队远航太平洋公海海域,开辟了中国第一个海上试验靶场和跟踪测量站,圆满地完成了我国洲际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再入段和落点测量以及打捞回收数据舱的任务。在此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七○八所设计了航天测量船"远望3"号、"远  相似文献   

5.
<正>10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装配和测试工作后,将择机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发射任务。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远望21号、22号船组成的火箭运输船队于10月22日从天津港启航,经过5昼夜航行,经受住了复杂海况环境考验,安全抵  相似文献   

6.
快讯传真     
中国负责“神舟”四号海上测控的“远望”号船队返航 新华网2月14日电 历时85天、远航2万多海里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2月14日上午顺利抵靠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港口。至此,执行“神舟”四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航天远洋测量船队已全部顺利返航。 “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自2002年11月  相似文献   

7.
值班室     
总装某基地远望船测控工程师黄飞翔执行远洋测控任务期间,我主要负责接收、发送各类测控数据和上级命令,并确保与陆上保持联系畅通。这些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导致"稍纵即逝"的信号没有捕捉到,就会影响整个测控行动。这让我养成了个"怪"习惯,一上船就焦虑,会反复地检查机器性能,任务重时7~8次,轻时也要3~4次。我这是不是患上强迫症了?心理专家:小黄,你的表现符合强迫症状,但请不必过分担心,其实,在长航中一些追求完美、责任心强、  相似文献   

8.
茫茫宇宙织“天网”──记航天测控专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巫致中唐秀颖,程吟关键词航天测控专家,巫致中巫致中,1986年8月起从事航天测控系统的总体技术工作,参加过历次星、箭发射测控任务,有2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家航天测控史上的空白,1987年作为...  相似文献   

9.
美国航天测控系统的构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武小悦 《国防科技》2010,31(5):87-91
文章介绍了航天测控系统的类型与功能;总结了美国的卫星测控网、载人航天测控网、深空网和军事航天测控网等不同类型测控系统及其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美国航天测控系统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嫦娥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中.测控系统至关重要。我国的航天测控网不仅轨道测算精度高,而且具备天地话音、电视图像和高速数据传输等能力.可对火箭、各种轨道卫星和载人飞船等航天器提供高精度测控支持服务,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兼容、飞船回收”六大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1.
在广大的舰船爱好者中,还有不少的舰船模型迷,他们热衷于收集舰船历史、舰船战技性能、海战、航海探险、重大海难以及海上的一切趣闻轶事的资料,了解熟悉舰载武器的过去、现状与今后的发展外,而且还喜欢动手将自己钟爱的某一艘历史名船或现代舰船制作成缩小的模型。通过他们的双手能让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库克船长科学探险的“奋进”号、中国首航南极的“向阳红”10号、著名的海上科学城“远望”号等一艘艘名船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航天测控调度问题的测控需求,建立了航天测控调度0-1整数规划模型,运用拉格朗日松弛方法对模型中的设备约束和卫星约束进行了松弛,运用次梯度优化算法求得了拉格朗日对偶问题的上界.最后,通过对两个场景的试验分析,证明了运用次梯度优化算法求得的上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他们曾八下太平洋,十赴南沙,数十次上西沙执行各种远航任务;他们曾圆满完成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颗运载火箭、第一次潜艇水下运载火箭、第二颗同步卫星发射和“神舟四号”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着陆场系统中海上应急搜救打捞等重大任务:他们曾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4次.2004年1月15日被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南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863船被誉为——  相似文献   

14.
<正>1月27日上午,营口附近海域。已连续在海上航行5天的"海冰"721号破冰船,在一望无际的冰海中缓慢行驶。10时05分,信号兵王雪松突然从电台国际频道接收到求救声音:"721船、721船!我船被海冰围困,请求你们救援……"收到求救信息后,王雪松一边迅速向船长蒋长征和冰情调查现场指挥员、海军某试验场区副司令员李庆明汇报,一边了解受困船只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5.
基层短讯     
《国防科技工业》2004,(6):58-60
由长征二号丙火箭最近成功送入太空的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目前在轨运行正常、工作状态良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试验任务,并为以后的其它试验项目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据了解,长二丙火箭发射成功次日上午10时,纳星一号卫星第一次经过清华大学的纳星一号测控地面站准确捕获卫星信号,并建立了上下行通信链路。同时,航天科工集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2月14日,法国大西洋船厂为英国丘纳德游船公司建造的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玛丽女王二世”号客船正式交付。该船造价5.5亿英镑,价格几乎是1999年投入运营的当时最大的豪华游船“海上旅行者”号的两倍,登记总吨位比“海上旅行者”号重8000多吨,长度比“海上旅行者”号长34米,但两者载客量相差无几。由此可见“玛丽女王二世”号人均拥有的吨位和公共面积位居世界大型客船首位,该船不愧为世界上最大、最长、最高、最宽和造价最贵的客船。  相似文献   

17.
天兵 《环球军事》2008,(19):12-13
9月6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目前,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状态。神舟七号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舱外航天服和伴飞卫星等产品已完成发射场区的主要测试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已基本完成任务实施的各项准备。航天员飞行乘组在发射场进行了人船箭地联合演练,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8.
特别提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创建于1967年。40年来,从卫星的测量到圆满完成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回收,从距地球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实现卫星同步定点到确保6次神舟飞船的回收搜救,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星管理到成功抢救故障卫星,这个中心作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先后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五大跨越。飞向太空: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地面观测系统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适时作出卫星经过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可观测预报,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和测控人造卫星的国家。返回地面: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各测控站精确测量控制下,卫星运行三天后准确返回到国内预定回收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该中心迄今已圆满完成中国发射的24颗返回式卫星的测控与回收任务。同步定点: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将卫星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飞船圆收:1999年至2005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圆满完成六次"神舟"飞船测控回收任务,其中,"神舟"五号创造出飞船实际落点与计算落点仅差一点一公里、搜救人员三十秒赶到着陆现场的航天奇迹,"神舟"六号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误差只有280米。多星管理:为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求,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不断提高综合测控能力,实现执行实时测控任务由原来几年一次或一年几次到现在一年十几次,卫星长期管理任务由原来几颗到现在几十颗的转变,综合测控能力实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6月18日13时,"神舟九号"飞船升空后第3天。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指挥大厅里,陆上各个测控站及发现目标的报告声接二连三,此起彼伏。"30分钟准备。"调度员清脆有力的口令声,在指挥大厅内回响。数十名穿天蓝色防静电工作服的指挥组人员,屏声静气,凝望着大屏幕。时钟仿佛走得很慢很慢,秒针的  相似文献   

20.
嫦娥一号卫星自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以来,先后经过4次变轨,1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预定工作轨道。11月26日,它又发回第一张月面图片。嫦娥一号运行状况表明,卫星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卫星测量和控制精度达到新的水平,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航天专家称,嫦娥一号轨道控制是中国航天测控史第一次实施,对于计算和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此次变轨成功,表明中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新的突破。"嫦娥"探月工程是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实现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技术的第三个里程碑。"嫦娥"迢迢奔月之路,凝聚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