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总结了70年代以来几次主要海战中水雷的应用及其在海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介绍了为对抗水雷所采用的反水雷装备。从反水雷作战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扫雷和猎雷两种主要反水雷装备的效果,并对扫雷和猎雷装备进行了评价,同时也探讨了反水雷装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水雷与反水雷武器在对抗中互相促进发展,但反水雷武器一般相对滞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探一灭雷装置,即猎雷概念。它既不针对水雷引信,也不受定时、定次等抗扫装置的制约,使反水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被动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造的反水雷舰船大都是猎雷艇或猎一扫雷舰艇,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历来重视海军建设,19世纪末意大利海军已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在意大利海军的各种兵力兵器中,其水雷以产量多、质量好而著称。意大利的水雷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80年代后开始大量出口,现已是国际水雷市场的佼佼者。意大利的水雷生产商主要有米萨、白头和瓦尔泰克等公司,它们共生产10余个品种的水雷,包括沉底雷、锚雷、特种水雷等多种类型,出口的水雷主要有“曼塔”水雷、MR-80水雷和MRP水雷等型号。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布放的“曼塔”沉底雷曾击伤美军的现代化舰艇,由此意大利水雷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4.
郭亮 《当代海军》2010,(4):68-70
意大利历来重视海军建设,19世纪末意大利海军已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在意大利海军各种兵力兵器中,其水雷以产量多、质量好而著称。意大利水雷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80年代后开始大量出口,现已是国际水雷市场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侦察水雷是水雷战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水下无人作战平台和航空反水雷直升机作战平台搜索水雷概率模型分析基础上,给出了多平台协同搜索水雷方案优化模型,经分析归纳得到多平台协同搜索水雷最优方案,可为实际作战中多平台协同搜索水雷方案的制定、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台湾与其他海岛一样,既是可受到布雷封锁的目标,又可通过布雷进行抗登陆作战防御,所以台湾军界十分重视水雷战兵力的建设和水雷战装备的发展。在反水雷领域,台湾完全依赖进口和技术引进,拥有一定的扫猎雷能力,而在水雷的库存和发展方面与日本相似,但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台湾拥有的雷种包括锚雷、漂雷、沉底雷和虫戚雷(或称附着水雷),可供舰布、潜布和空投使用。台湾水雷的发展历程与日本相似,它们都是依赖美援,水雷皆为美国的舶来品,但是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国产化。然后转入自行设计和发展,而台湾则长期原封不动地保留美制老式水雷,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迫于政治需要才开始自行设计新型水雷。  相似文献   

7.
水雷是一种往往被军事首脑们忽视的兵器,但它在海湾战争这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伊拉克拥有的90多艘舰艇,不仅未毁伤多国部队任何兵力,反而在20多天的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而其布放的一千多枚老式水雷不仅重创美国3艘作战舰艇,而且对多国部队造成严重的心理威胁,限制了其海上兵力行动。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近十多年来水雷技术获得了新发展,其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微处理机控制的智能化水雷均采用了模块式结构,能预置各种功能参数,并提高了信号处理精度,增强了水雷识别目标的能力。但在现役水雷中新式水雷为数不多,库存仍以老式锚雷和沉底雷为主,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特种水雷,如自导鱼水雷、自航式水雷、火箭助推上浮水雷、遥控主动攻击水雷等。  相似文献   

8.
云青 《当代海军》2002,(12):45-47
水雷这种古老的兵器是世界各国海军用于反潜的重要手段之一。水雷布设于水中,或坐沉海底,或系流于水中,或在水中一定深度上随流漂行,等到潜艇接触或进入水雷的敏感范围时,水雷自动爆炸,爆炸瞬间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形成强大的冲击波,作用于潜艇壳体,将其击毁。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与应用,过去只具有被动防御功能的水雷也形成了一定的主动打击能力,在现代反潜作战运用中效用更高,日益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针对侦察水雷作战特点,运用最优化理论解决多平台侦察水雷问题。建立多平台侦察水雷优化模型,并通过基于效能指标的单类平台侦察水雷作战模型和基于二分法的最大侦察搜索区域宽度解算模型,得到各类平台的数量需求及其最佳侦察线路配置等关键参数的最优解,较好地满足了侦察水雷作战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水雷武器的发展,给现代反水雷任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适应未来反水雷作战的需要,世界各国海军都在研究和探索发展新型反水雷装备。反水雷舰艇是用于反水雷作战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反水雷武器装备。因而国外海军部在积极建造新一代反水雷舰艇以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西班牙海军结合本国国情,致力于发展新型猎扫雷艇。这种新型猎扫雷艇是将猎雷与扫雷功能合二为一的新型反水雷舰艇。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疏通航道反水雷作战中的航道选择问题,根据水雷位置确定条件下的反水雷作战特点,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了与疏通时间最少和雷区航道最短等价的清除水雷数最少和航道倾角绝对值最小疏通航道优化模型。根据疏通航道反水雷作战实际,通过基于完全分层法的单目标模型解算流程、方法,得到优化参数,较好地满足了疏通航道反水雷作战需求。  相似文献   

12.
水雷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海军作战武器,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水雷武器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特别好,而且威力很大。水雷武器能够封锁港口、码头、航道,阻塞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线,能够用于对抗入侵的潜艇和大中小型舰船。然而,对付水雷的手段也很多,如用扫/猎雷舰艇、直升机、气垫船进行扫雷,用水下遥控灭雷具进行排雷……虽然这些方法都是对付水雷的有效手段,但是它们都是在发现或确定水雷的  相似文献   

13.
水雷战是利用水雷武器和反水雷装备进行以封锁和反封锁作战为主的海军作战样式。二战后无论在核武器盛行的60年代,还是在以导弹和电子战为主导的现代战争条件下,水雷一如既往始终  相似文献   

14.
平西 《环球军事》2012,(5):44-46
众所周知,水雷通过水下爆炸来摧毁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武器,具有造价低廉、杀伤力巨大、布投容易、探测和扫除困难、作战灵活等优点。与深水炸弹最大不同就是预先布于水中,与鱼雷最大不同就是不能自航寻的,但新型自航水雷诞生,水雷与鱼雷的差别正在逐渐消失。美国曾经是水雷生产大国和装备国,特别是在二战中曾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吃尽了苦头。但由于美海军是全球进攻型海军,目前媒体对其导弹和鱼雷报道得比较多,但对美国库存水雷和水雷生产能力报道很少,因此大家对美国水雷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也不甚了解,本文将为您作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水雷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水中兵器,这在军界早已得到认同,水雷在战争中以及在战后的局部冲突中的突出作用,成功地进行抗登陆、封锁作战以及切断海上交通线,证实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水雷问世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制式触发锚雷、非触发水雷等被动等待性武器,已发展成为被动加一定主动攻击性的高技术装备,并且正处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预测未来水雷的发展,应从两  相似文献   

16.
水雷引信线路的集成化技术,近年来由于国内集成电路元件技术的进展,已经为各型新研制的水雷引信所采用。这方面的最早探索是东海舰队在“游击队号一号”引信中采用CMOS元件作为执行电路。西北工业大学在CMOS元件作为执行电路元件设计电路方面也发表有专门材料。实际上,水雷专业有关单位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应用工作。目前对逻辑型元件的应用探讨的比较多,但对线性元件在水雷中应用则见诸材料的只有  相似文献   

17.
水雷作为一种效费比高、打击隐蔽的水中武器,其威胁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反水雷的任务也是长期而艰巨的。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世界各国海军重新认识到了水雷的巨大威胁及反水雷作战的重要性,掀起了新一轮反水雷作战研究的高潮。纵观近几年来反水雷作战研究的特点,可以看出当前世界海军反水雷措施主要有以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未来的水雷     
水雷是一种布设在水中,用于毁伤敌舰船或限制其行动的水中兵器。我国早在明朝就开始利用水雷作战。战争史上,水雷在封锁海域和抗登陆作战中起到了任何兵器都无法取代的作用。现代水雷更是以其巨大的海上防御能力而得到各海洋国家的注重。各国军事家和水雷设计师对现有水雷的各种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对未来海战进行预测之后,初步设想未来水雷的几种模式,并就其可行性进行了试验,部分性能已在实验室获得了成功。综合各家所见,未来水雷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子母水雷是一种由许多小水雷组合而成的大水雷,就象自然界  相似文献   

19.
猎扫雷舰艇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具备猎雷和扫雷双重功能的舰种。它的出现无疑是反水雷装备领域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使传统的盲目被动扫雷变为有目的的主动反水雷,使反水雷作战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一、发展背景我们知道,反水雷是以水雷为作战对象的,水雷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水中兵器。远的不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卫·布什内尔设计的“小桶水雷”距今也有  相似文献   

20.
反水雷装备的性能随着水雷高度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造价更趋昂贵。如何更加系统有效地评估反水雷装备的反水雷效果和为反水雷部队提供更为逼真的模拟雷区环境,成为各国海军非常关注的问题。现在生产水雷的厂商在为海军生产水雷的同时,也积极提供该型号的训练雷。如意大利生产的各个型号的水雷几乎都有训练雷。训练雷成为和平时期水雷战部队不可缺少的装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