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地位流变,兵学地位从隋以前尚能与经学、诸子并列,到隋唐后降低到隶属于子部,分析中国古代兵学由谋略而技术的内涵特点和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从兵学内部实战性和综合性的缺失、政治环境的封闭和禁锢、民族文化的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反思中国古代兵学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的兵学文化是在秦汉"大一统"中央专制集权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的,与先秦兵学侧重于兵学理论的学理创新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多体现为兵学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文化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兵学文化主要成就,反映为有关存世兵书的整理与分类、兵学流派及其特色的分析与总结、兵学实用性问题的注重与强调、兵学理论的学习与普及、兵学主题的重心转移等等。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到秦汉时期又呈现出新的风貌,它对秦汉时期军事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对后世兵学的嬗递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邵青 《军事历史》2010,(3):47-50
在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下,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研究成果甚丰,颇具时代特色,实现了从传统兵学向现代兵学的转型,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科学的发展,表现出3个主要特点:紧贴实践的指导性、融合中西的时代性和指导功能的多元性。梳理、归纳和分析民国时期学予兵法的研究状况及成果,发掘其时代价值,对新时期发扬光大传统兵学文化、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以及推进新军事变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兵学(或称“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阶段,是一个学术界至今尚未充分展开讨论的问题。本文认为,划分兵学发展阶段的标准不应是王朝的更替,也不应是兵器的演变,而要立足于兵学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着眼于兵学体系的构建及丰富完善,兵学著述的兴盛与沉寂,兵学理论发展的特点,兵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诸事项,经综合考察最后得出结论。根据上述想法,本文将中国古代兵学数千年的发展史分为夏商至汉初、汉代中期至宋元、明初至19世纪50~90年代这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而在每个阶段里,又都有自己的发展高潮,即战国至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土壤,它的战争观、军事伦理价值观、战争谋略法等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仁战"、"义战"、"以民为本"、"以奇制胜"、"以礼治军"等战略方法、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古代兵学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马列主义军事思想和古代兵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军事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决定军事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在军事实践中作用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各个时代军事主体的“军事文化自觉”。“百家谈兵”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自觉意识的萌芽,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冷兵器形态军事变革的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战国中晚期至明清之际,儒学对兵学进行整合进而将兵学完全纳入儒学的思想体系之中,这一方面为兵学的发展取得了官方合法地位,另一方面造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渐迷失,导致中国没有率先完成热兵器形态的军事变革;在“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召唤下,中国近代军事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复苏,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开始向近代军事文化进行“历史性转型”;20世纪,是中国追求独立富强的世纪,也是中国催生和培育先进军事文化自觉意识的世纪。进入21世纪,适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必须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中国先进军事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魏鸿 《军事历史》2020,(3):10-19
宋代是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高潮期,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文人成为兵学研究主体,文人论兵蔚为风潮。兵学儒学化更为深入广泛,尤其表现在战争观、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和治军思想等方面。宋代兵学文献的繁荣并未对军事实践产生积极牵引,个中原因复杂,探讨兵学与国家战略、将帅选任以及军事技术演进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宋代兵学以及军事的认识。宋代兵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兵学和军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起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他在继承前人兵学理论、总结当时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其战争观念,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见解。其战争观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兵学理论,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我军政治工作中无产阶级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兵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对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隋唐五代兵学上承魏晋南北朝兵学传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启宋代兵学走向全面繁荣,较好地完成了冷兵器时代过渡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历史使命。隋唐五代兵学在系统总结前人兵学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汲取新的实战经验并有所创新,体现出道兵儒思想交融、注重实用、锐意进取等时代特征,在注解《孙子》、总结战争经验、诠释兵学范畴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就,对后世兵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关于他的战争传说史书中多有记载。这种传说既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也挟襄了后人猜测臆想的成分。梳理并分析这些传说,我们发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其文化源头就具有谋略偏向,此种偏向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兵学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传统兵学文化谋略特质的基石。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涿鹿之战与黄帝的战争传说;二是黄帝战争传说的谋略特质;三是民族军事思维的谋略偏向。  相似文献   

12.
历史对于未来永远是财富,孙子兵学就是历史财富中的精品佳作。笔者戎马一生,对《孙子兵法》学习过、运用过,对孙子的研究也倍加关注,期望孙子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本文仅就孙子兵学文化研究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磋商。一、要充分认识孙子兵学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名著之一。在以往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但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有很高的声誉。自唐代开始,孙子走向世界,世界在研究孙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兵书大量涌现,种类齐全且层次多样;兵学研究进一步由"重道"转向"重术",内容更加具体务实;文人论兵模式助力兵学发展的同时,因受到清专制统治的严重制约而呈现停滞趋势;"言必称孙子"现象折射出明清兵学发展的尴尬局面;兵经模式造成军事学术的"圈养"与禁锢,少见高水平兵学研究成果。明清兵学是中国古典兵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完成了对既往传统兵学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为迈向近现代兵学转型预做铺垫。伴随热兵器大量出现和改进,战略战术及治军思想因之变化,传统兵学遇到了前所未有之变局。  相似文献   

14.
荚丽 《军事历史》2023,(3):64-69
战国时期经典兵学著作《孙膑兵法》,思想精邃富赡,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与《孙子兵法》堪称中国古代兵学著作的“双璧”。《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和治军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学的政治智慧、战略智慧、军事智慧和哲学智慧,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的郑成功东征台湾之役 ,在其战略战术的诸多方面运用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兵学 ,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博大精深。郑成功东征战役之所以能够最终取胜 ,首先在于他所亮出的“反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旗帜具有鲜明的正义性特点 ;也在于他能够成功地运用了谋略制胜原则 ,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同时 ,郑成功还能够依靠海峡两岸人民 ,造成了民众参战的作战态势。由于上述因素 ,使郑成功稳操胜券。东征台湾之役 ,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4 0周年之际 ,笔者特以此文作纪念。  相似文献   

16.
《三略》成书于东汉晚期,作为黄老兵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思想特色即在道家最高哲学范畴--"道"的统摄指导下,兼容博采诸子百家军事理性认识之长,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弥补,浑然一体,应形无穷.而《三略》将阐说政略问题置于中心位置,致力于总结和揭示治军御将的具体原则,则充分反映了汉代兵学主题已由"取天下"转移为"安天下",这正是大一统时代文化精神在兵学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在孙子兵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文献种类和数量上超过前代,而且在著作体例、思想走向等方面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孙子兵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孙子兵法》被立为官学,并取得武经之首的崇高地位;官方孙子兵学文献整理研究成效显著;"文人论兵"兴起,涌现出大量孙子兵学论著;儒学对兵学的影响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8.
《兵学新书》采集各国军政,择精语详,自兵源募选、训练以及布阵运用,下至军事起居、饮食之微,凡军所一切关于军者,无不绘图系说。《兵学新书》揭西国新兵法精理,分叙军制、训练、战法,尤其是对步、骑、炮三兵种合成战法的研究,成为创立中国近代军事理论体系之根本。其在武汉的兵学教学,是《兵学新书》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兵学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征。与兼有道家和阴阳数术特点的南方兵学不同,齐国兵学倡言虚实用兵之道。它拥有孙武、孙膑及稷下兵家一大批兵学巨子,理论建树丰富,并能以宽广博大的胸怀不断吸纳他人的思想精华,所确立的军事原则和方法统治了鸦片战争前数千年的中国战争史,至今还不断给人以新的思想启迪。值得指出是,齐国兵学的形成与发展,直至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兵学的主流,与《孙子兵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代是兵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传统兵学的问题与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警醒与反思。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则部分补充了传统兵学的缺陷与不足,最终使传统兵学逐步向专业化、实践化、科学化的军事学转变。近代兵学载体趋于多样化,除一般意义上的兵书外,还有大量的训练操典、军事教材和有关招募、训练和管理的章程或规定,以及散见于有关军事人物文集中的零星兵学论述等,并呈现出文人论兵的式微,兵学趋向专业化和兵学阐述方式由虚向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