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清末编练新军的热潮中,云南也进行了编练新军的活动。同时,云南地方当局先后举办了一些军事学堂为新军培养和轮训各级军官。本文试就清末云南新军编练与军事教育进行探索,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
川军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队的简称。清末 ,清政府编练新军。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凯北洋军阀的血腥统治。而四川军政大权也落入袁世凯的爪牙胡景伊手中 ,四川军阀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是清朝末年迅速崛起的封疆大吏,也是名噪一时的新建陆军统帅。他既有善于投机、野心勃勃、阴贼险狠的一面,也具有聪明果敢、多学多能、勤奋练达的特殊性格。他在编练新军,统筹国防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曾受到清末官僚权贵们普遍赞赏。袁世凯的军事活动,主要是在清朝末年。其军事实绩,主要表现在创练新军,运筹防务和广办学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袁世凯的建军治军和军事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但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甲午战后 ,他在引进西方军事思想 ,推动清末军制改革、编练新军、兴办近代军事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治军建军和军事教育思想值得研究 ,以便能够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5.
清末时期,军队建制不断发生演变,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军制,是从清末新政之后编练新军开始的,在众多新军中又以袁世凯统领的北洋6镇最为精锐。中国近代警政,也始于新政期间,各省巡警军制度的建立成为近代警察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中国 1 9世纪末的军事制度变革中 ,认定军队编制为主要形式和军官培训为核心内容 ,是军事制度变革从传统到现代的基本要求 ,在清末新军编练时期已经大体完成。就军事制度变革对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作了梳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是近代采用西法编练新军的先驱者之一 ,从江南自强军的创办到湖北常备军的建立 ,既是一个新军编练的具体实践过程 ,也是一个关于军事制度变革的思想探索过程。张之洞对于晚清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张之洞的练兵思想源流与湖北新军创建的基本史实 ,并通过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的比较以观察湖北新军的特点 ,为我们观察晚清军事近代化提供了一个面相。  相似文献   

8.
川军兴衰录     
商豫 《军事史林》2010,(6):35-39
二刘争霸 1910年,清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建立新军,规定全国共编练三十六个镇(师)。四川因省区较大,兼控康藏地区,因而成立了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个镇。为适应编练新军的形势,四川省相继设立了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  相似文献   

9.
外购军火是清季清军新式装备最为重要的来源之一。清末新政期间,为了满足编练新军需要,清政府的外购军火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面对中国庞大的军火市场,列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各国军火商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各国政府也参与其中。列强对中国军火市场的激烈争夺,给清政府的外购军火带来诸多问题。对此,清政府缺乏有效的应对,他们试图改变地方外购军火混乱无序的局面,但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0.
北洋六镇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有感于清军战斗力的衰弱,决定仿西洋之法编练新军。起初,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组织实施,所练新军命名“定武军”,聘请德国人为教官。次年改派袁世凯督率训练,更名为“新建陆军”。戊戍政变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奏设武卫军,将袁世凯之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1901年,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人们也就把他的武卫右军改称“北洋新军”。  相似文献   

11.
1894年,胡烯棻受命于天津小站开始编练定武军,计10营共5000余人。1895年定武军由袁世凯接手训练后,改称新建陆军,新军由此得名。南方新军则以湖北新军为典型代表,其前身为张之洞暂署两江总督期间创设的自强军,其调任湖广总督后以自强军护军前营500人为基础扩充成军。  相似文献   

12.
一、北洋军阀军队的军事制度 (一)组织机构和编制 北洋军阀的军队基本上是由清末新军转化发展而来的,因而其确立和沿用的军事制度有许多都是继承了清末新军的制度,当然也有不少变化和发展. 北洋军阀军队的最高统帅机关名义上为北京政府陆军部,北京政府首任陆军部长为段祺瑞,后因各派势力的消长而频繁更迭.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为挽救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以西法为蓝本编练新军,从组织领导体系、编制结构、训练制度、组训队伍以及训练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训练体系,对中国近代军事训练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编练新军为契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军事改革,军事后勤近代化也由器物层面上升到体制层面。在军事后勤指导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和后勤保障内容以及军事后勤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近代化改革,使中国军队后勤近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实现了中国军事后勤从传统形态走向近代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军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军衔制最初出现在15—16世纪的西欧,它是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的过程中,随常备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军事制度。到了17—18世纪,军衔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所采用。中国军衔制的历史很短,其真正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还是本世纪的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火尚在燃烧之中,清政府便开始筹练新军。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加快了编练新军的步伐。但新军在管理和人事制度上仍沿用绿营兵陈规,且武职官制十分混乱。在中外军方接触中,骄横跋扈的外国军人,只接受中国军人的敬礼,却不向比他们职务高的中国军官行礼。当中国官员向外国驻华机构提出责询时,洋人们的答复是辩认不出中国军官的等级。清政府这才开始认识到军衔制是同国家尊严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军队懦弱无力,屡次丧师失地。到19世纪末,中国已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军事之落后,纷纷主张改革军事。清廷为抗强敌计,编练新军。因军事人才匮乏,故派遣大批学生到外国留学。被派赴留学的国家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其中以赴日人数最多。而留日学生的绝大部分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相似文献   

17.
曾任山西巡抚及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等要职的晚清重臣张之洞,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患危机,从御辱图强的动机出发,认真探求军事变革之道,先后提出了众多军事近代化思想并努力付诸实践,对晚清军事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着眼于武器装备现代化创建军工企业,全面更新武器装备;第二,编练自强军、湖北新军,建立近代化陆军;第三,致力于军事教育,培养近代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邹佳宏 《军事史林》2023,(12):50-58
<正>清末新政中练兵处制定《陆军枪炮口径等项程式》,规定新军使用的枪械口径为6.8毫米。这项政举实则源自甲午战后张之洞的提议。这项举措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又是如何演变的?新式口径制定的过程是怎样的?本文试做考述。  相似文献   

19.
清末,随着武器装备和训练的近代化,清军军服也由旧式戎衣向西式制服转变。经过自强军、新建陆军军服的发展,1903年北洋常备军军服初步具备了近代西式军服的雏形,标志着中国军服由冷兵器时代向近代火器时代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清廷于1905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西式陆军军服制度。1905年新军服制的制定,是清末军事近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和近代军事体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之一,对近代中国军事、社会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废除科举”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变革和以“编练新军”为主题的军事变革,是晚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将晚清教育改革和军事改革分别作为学术论题进行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可观的学术成果。然而,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军事改革当作互为环境、相互推挽的互动系统进行研究的成果却不多见。本文以晚清教育领域和军事领域两大变革的演进为线索,以现有的史料为基础,着重分析了晚清教育变革与军事变革之间的关系,力图揭示两者之间带有规律性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