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情报机构斯诺登披露“棱镜”情报监控项目,让世界知道了美国一项大的国家秘密。“棱镜”情报的监控往往就是入侵它国政府、企业的局域网获取情报  相似文献   

2.
近日,美国“棱镜”监控项目,引起舆论哗然。而此事的爆料者原美国中情局分析师爱德华·斯诺登也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物。“棱镜门”事件再一次将美国的核心机密泄漏于世,引起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国际警察”行为的不满。然而,向媒体泄密并非斯诺登的专利。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出现多次泄密事件,并引发轩然大波,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美国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3.
肖铁峰 《环球军事》2013,(14):22-23
近日,美国中情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机构从2007年起就开始实施代号为“棱镜”的电子监控项目,而谷歌、微软、“脸谱”等9大世界级互联网服务商,均与美国安局存在“数据合作关系”。不论斯诺登是英雄,还是“叛国者”,也不论其未来命运如何,他的这番表述清楚无误地提醒世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4.
颜菲 《中国军转民》2013,(12):62-63
今年六月,美国情报机构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披露"棱镜"情报监控项目,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世界知道了美国一项大的国家秘密。而"棱镜"情报的监控有许多时间就是入侵他国政府、企业的局域网。  相似文献   

5.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3,(13):12-14
6月6日,斯诺登因曝光美国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机密窃听计划——“棱镜”监听项目,而成为焦点人物。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也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美籍技术承包人。不过,虽然他手握惊人秘密,但他并没有因此索要任何回报。  相似文献   

6.
陈辉 《华北民兵》2013,(9):54-55
2013年初以来,美国官方及媒体大肆指责中国对美国发起网络攻击,并窃取美国军事和商业机密,其实,这不过是贼嘁捉贼。今年6月7日,斯诺登曝光美国"棱镜事件"后,世界哗然。原来美国才是真正的"黑客老大","棱镜事件"的后台是美军网络战部队。美国建有世界最早、规模最大的网络战部队,还具有世界最先进的网络战装备。  相似文献   

7.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以0和1为裁体、在虚拟空间中展开的数字化控制权的争夺,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战争对抗舣方攻防的焦点。在美国斯诺登“棱镜门”事件曝光的同时,2013年6月27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在华盛顿发表演讲,表示为强化美国对网络攻击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8.
洪贤禄  李静 《国防》2014,(9):56-56
2013年6月,斯诺登爆出“棱镜”事件,世界各国一片哗然。奥巴马在对美国的监听行为进行辩护时说:“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的隐私、100%的便利。”由此可见,信息不安全已是公开的秘密。信息是21世纪夺取战争制高点的关键,制信息权更是战场控权的核心,加速构建信息安全屏障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何审洹 《环球军事》2013,(13):46-47
近日,“棱镜门”一事炒得沸沸扬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各国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三流小报,都在谈论这个关于监视、隐私、情报丑闻的话题。但在法国,人们在关注爱德华‘斯诺登的同时,还把一些版面留给了一位在公寓里悄然离世的老人。他就是伊夫·贝特朗,法国“监视界”的“鼻祖”。当年他也是法国情报界响当当的人物,如今却悄然离世无人知,甚至他的离世还让法国政坛上那些在位的或已离任的大小人物们,暗自松了一一口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4,(22):57-59
美国作为情报大国,情报机构林立,包括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国防情报局、国家侦察局等16个主要机构。在“9·11”事件后,各大情报机构亡羊补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扩张,而与之相适应的情报预算(又称为“黑色预算”)也水涨船高。那么,美国每年的黑色预算究竟多少钱?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透露,美政府每年都耗费巨资,如2013年预算就高达526亿美元,而各个情报机构的预算种类更是名目繁多,有网络对抗、地理情报侦察、数据分析等32个种类。  相似文献   

11.
最近被曝光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计划。本来是一项旨在监控外国人的网络活动的项目,但在实施时却不可避免地把美国,厶\民的网络活动也囊括其中。同样,“无限数据库”计划原本也只是针对通过移动运营商威瑞森的数据进行分析,但其他电信运营商的数据最后也被涵盖在这一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12.
事件     
《环球军事》2013,(16):4-4
中俄联合反恐军演开始;法德建议欧盟加强军事合作;美国暂时关闭驻多国使领馆;斯诺登获准入境俄罗斯临时避难;“可汗探索”维和军演举行;日本22DDH直升机母舰下水  相似文献   

13.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23):49-51
近日,斯诺登事件持续发酵,再报美国监听丑闻。一直以来,大家对斯诺登的身份,究竟能接触到什么级别的情报信息更为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段时间来,由于“棱镜门”事件的爆发,美军网络司令部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成为华盛顿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以下就是人们争论后为网络司令部的未来准备的一些备选方案:国家安全局同网络司令部“分家”。即便在“棱镜门”事件爆发之前,这一方案也—直是主要备选方案。将国家安全局和网络司令部“分家”的方案可行性较强,因为美国总统需要一个“全职”国家安全局局长,  相似文献   

15.
方晓志 《环球军事》2014,(17):64-65
据《纽约时报》2014年8月1日报道,美国中央隋报局局长约翰·布伦南承认,其所属机构曾监控过美国国会参议院相关雇员的电脑,并对此表示道歉。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随后,有超过4.2万名美国人联名要求布伦南以及其他与监控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有关的官员下台。近几年,尤其是斯诺登事件之后,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丑闻更是频见报端杂志,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美国总统“耳朵”的中央情报局似乎将“耳朵”伸得太长,以致前景有些堪忧。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影片的宣传中,甚至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法治的国家,即使出现类似“水门”事件这样的偏差,也可以通过理念的力量和体系的平衡进行自我修复。然而,这样的信念,在“棱镜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似乎有点松动了。二者在美国国内引起的反应,也堪称“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17.
耀吉 《环球军事》2013,(17):50-51
7月17日,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谢尔顿将军表示,“空间篱笆”项目已被提上日程,正式合同拟在年内签署。“空间篱笆”是美军当前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主要用于有效监视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在轨卫星及太空碎片,对于保护美国太空资产及国土安全而言意义重大。那么,何为“空间篱笆”?它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又如何?本文将进行简述,给予读者以直观了解。  相似文献   

18.
在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半年多后,迫于各方压力,2014年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颁布了改革情报系统的五大具体举措,以平息外界不满和民众怒火。其中一条举措是提高联邦调查局使用“国家安全密函”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9.
张晖 《军事史林》2013,(9):39-45
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总统欲擒故纵的“苦肉计”?还是美国麻痹大意后的“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20.
近期,长相怪异的“鱼鹰”军用运输机成为美日关系的焦点。原因是美国正逐步实施在冲绳普天间基地部署“鱼鹰”的计划。一边是日本民众强烈抗议,认为“鱼鹰”安全性差、危及民众生命,一边是美国一意孤行,坚持推进部署计划。“鱼鹰”到底是安全还是不安全?“鱼鹰”是一款什么样的飞机,让美军如此青睐?美军强力推进“鱼鹰”的部署计划,背后又究竟有何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