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东西两岸有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作天然屏障,南北接壤的墨西哥和加拿大都是友好邻国,美国本土长期以来未遭受大规模外敌入侵。但“9.11”事件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朝野,美国人开始感到,各种潜在成胁正对美国“虎视眈眈”、伺机报复,还有比“无赖”国家更仇恨美国、在攻击时更不择手段的对手。一夜之间,“邻国”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理意义,美国变得与许多国家“接壤”并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结束了关于是否孺要加强国境安全的争论。美军理论界也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防务构想,即在美军陆、海、空、  相似文献   

2.
1941年 12月 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这一事件,不仅对日本、对美国,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绕这一事件,国内外政治家、军事家,特别是史学界的研究者们,至今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都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魔术情报”与珍珠港事件的关系问题,就是说罗斯福是否从“魔术情报”中预先知道了日本要进攻珍珠港 ?一   1940年 6月,纳粹德国打败法国后,罗斯福批准国务卿海科德尔·赫尔与日本大使进行会谈以解决两国间的分歧。同时,也指令美国陆海军情报…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北部湾事件”是美国全面发动越战的理由。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世人既熟悉这一事件,也相信这一“史实”;然而,事实上大家都被欺骗了,世人所熟知的“北部湾事件”详情都是当时美国刻意编造的。前不久,美国历史学家艾德根据一份解密文件,揭开了1964年“北部湾事件”的真相。他指出,这是美国为扩大越南战争而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  相似文献   

4.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由于中美撞机事件而引发的中美“黑客”大战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其中一个叫做“中国红客”的网络组织自发地组织起国内众多网络爱好者,在同一时间向美国网站发起了攻击,造成许多美国网站被“黑”掉。中国的“红客们”通过自已的网络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虽然这次中美“黑客”大战,在网络战中是最低层次的,也许根本算不上网络战,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我们读到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下称《黑雪》)。该书的“内容提要”醒目地写着“书中所有事件和人物思想、对话都有史实依据。”可是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却陷入不解之中: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作者在许多地方,竟然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或虚构的东西,当作“纪实”推给读者? 在没有涉及到该书的内容之前,我们要问这本书到底是“纪实文学”,还是“历史小说”?作者在“后记”里声明,“所有的出场人物  相似文献   

6.
一、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是一个国家级战略。作为国家级战略,就需要长期的运作与观察,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二、中美两个国家,当前都处于特殊状态。美国在“9·11”事件以后,一直在搞所谓反恐战争。前不久发表的“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上美国国防部自己就说:“美国是一个正在卷入一场长期战争的国家”。这就是刚才有专家说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的计划性上升,市场作用减弱的原因。对我们中国来说,随着台海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也处于特殊状态,正因为这样,计划作用也有所上升。三、但不管怎样,只要不发生大战,国家级战略是…  相似文献   

7.
安太 《环球军事》2008,(23):52-53
最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将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以对抗美国在东欧部署的反导系统。该导弹号称“不可拦截”,被俄媒体视为“向美国展示肌肉的好机会”。不过,据俄罗斯《空军时代》杂志最新披露,这块“肌肉”早在苏联时期就应该展示出来,只因苏联末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百般阻挠,才使它几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年曾亲历整个事件的苏联陆军中将瓦西里·科瓦洛夫是这样回忆的……  相似文献   

8.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关系更为紧张。苏联迅速向中苏、中蒙边境增调包括坦克、飞机、导弹等重武器在内的多军兵种部队,远东空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妄图对中国“为数不多的核设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突袭。许多迹象还表明:苏联在此期间还设法联合美国...  相似文献   

9.
“都这样”是近年来使用频率和语言效力激增的一句话。送礼者遇到讲原则、爱较真的人拒绝时,只要说上一句“现在都这样”,十有八九就能解决问题。当领导对违反原则规定的方案犹豫不决时,来上一句“现在都这样”,往往可促使其果断拍板。甚至有的违法乱纪事件,也可以在“都这样”的开脱声中得以豁免过关。短短三个字,仿佛成了不正之风的“通行证”,违法违纪的“保护伞”,也是原则和法纪的销蚀剂。  相似文献   

10.
近日,美国“棱镜”监控项目,引起舆论哗然。而此事的爆料者原美国中情局分析师爱德华·斯诺登也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物。“棱镜门”事件再一次将美国的核心机密泄漏于世,引起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国际警察”行为的不满。然而,向媒体泄密并非斯诺登的专利。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出现多次泄密事件,并引发轩然大波,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美国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11.
隐身飞机自从在美国入侵巴拿马战争中“一举成名”,在海湾战争中又“再创辉煌”之后,一时间成了世界许多国家争相发展的现代高技术兵器。据报道,目前不仅美国进一步加快了隐身飞机的发展步伐,俄罗斯、西欧各国和日本等国继美之后,也相继出台了隐身飞机的详细投资计划。隐身飞机之所以“身价倍增”,是因为它具有一般作战飞机所没有的许多优长。 我们知道,隐身飞机是通过在  相似文献   

12.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频繁出现“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战场误伤”事件,造成多人死伤,许多装备损坏。据美国五角大楼2003年4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字,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人数为137人,其中114人在作战行动中死亡,另外23人死于误伤或事故。这些事件经过传媒的渲染后,给美英联军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人们不禁要问:高度现代化的美英军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否衰落了?”这个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答案无论与否,总是脱不开“9·11”事件以来的美国反恐战争。对于一个国家,如果说,政治是骨架、经济是脉络,那么,透视“9·11”事件以来的反恐历程,无疑是美国伤筋动骨的13年。 债务危局早已成为急需扑灭的“新恐怖主义” 正如小布什总统在第一任期就职演说中的“风华正茂”一样,在上个世纪末“知识经济战略”的驱动下,到“9·11”事件前夕,美国财政可谓是“盛极一时”,国内社会经济正处在历史上的另一个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4.
于洋 《环球军事》2013,(18):57-59
据美国官方公布,在“9·11”恐旆袭击事件后的12年间,美国共挫败了54起恐怖袭击事件。人们普遍认为,之所以能够有效制止这些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主要归功于情报搜集活动,以及依靠公民报告可疑行为等。其实,恐怖分子自身的种种失误、失策,也是原因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美国近年来挫败的九大恐怖袭击阴谋。  相似文献   

15.
军队都是同敌人作战的,作战目标就是杀死对方,消灭对方。因此,军队的主要作战对象一般都是敌对国家的军队、作战人员。但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也有一种军队的主要作战对象不是敌对国家的人员,而主要是同自己军队“作战”,其主要“作战”对象就是生为同一国土、身着同样军装、效忠同一机构或人民的“兄弟”,这就是许多国家军队编制内的宪兵部队。美国宪兵部队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  相似文献   

16.
冰骏 《国防科技》2004,(1):91-91
自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以来,苏联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发生了许多事故,但许多事故的严重后果无一不被苏联官方掩盖了。现在,随着苏联解体,一些“绝密”内情被不断曝光。如1961年6月的“K-19事件”、1986年10月的Y级核潜艇在百慕大沉落事件、1989年4月M级核潜艇“共青团员”号在挪威附近海域沉落事件等等。进入新世纪,俄海军核潜艇沉溺事件似乎延续了前苏联的苦难,于2000年8月“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于巴伦支海,相隔3年之后的2003年8月30日,俄海军北方舰队“K-159”号退役核潜艇又葬身巴伦支海海底。这里讲的是发生在39年…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尔”号导弹驱逐舰在也门亚丁港遭到自杀性恐怖袭击,至今也有两年多,国内外媒体对“科尔”事件也曾有过相关报道。但多有出入。为了使读者对“科尔”事件有一个更全面,更翔实的了解,现通过综合整理,编撰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揭穿了一个美国神话 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数架民航客机,将其用作“超级巡航导弹”一举摧毁纽约世贸大厦并重创华盛顿五角大楼,从而打破了美国情报机构无所不知和防空体系滴水不漏的神话。通过这场悲剧,美国军政当局猛然意识到,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貌似刀枪不入的防护伞,原来是可以从下面钻进来的。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来,由于“棱镜门”事件的爆发,美军网络司令部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成为华盛顿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以下就是人们争论后为网络司令部的未来准备的一些备选方案:国家安全局同网络司令部“分家”。即便在“棱镜门”事件爆发之前,这一方案也—直是主要备选方案。将国家安全局和网络司令部“分家”的方案可行性较强,因为美国总统需要一个“全职”国家安全局局长,  相似文献   

20.
梁柱 《环球军事》2008,(23):38-40
11月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国情咨文中谈到,准备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以回应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防御系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美国及欧洲国家强烈震动,纷纷对梅氏言论进行抨击。西方国家的集体动怒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梅氏言论的“对抗”色彩,但作为这次事件的主角—“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也十分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