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60年代以前。人们还认为太空遥不可及,登上太空、月球只是一种幻想。如今,随着航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突破了地球大气的屏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使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扩展到由陆、海、空、电及外层空间组成的“五维”战场。海湾战争的实践,尤其是各种陆基、海基、机载和天基反卫星、反导弹武器的研制和逐步部署到太空,将使外层空间军事化,这也说明,太空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太空将为军事打击开辟新的疆土。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中叶后,随着航天技术等的发展,人类拉开了向太空进军的时代大幕。然而,伴随着迈向太空的疾进脚步, 在“控制了太空就控制了地球”思想的驱使下,一些国家开始把本该和平利用的太空打上了渐深的军事印迹,甚至开始了“武器化”的孜孜追求。“本期专题”中我们将就有关国家在此方面的新举动,作一个追踪、聚焦。——编者  相似文献   

3.
"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名言。近期,浩渺的太空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各军事强国纷纷斥巨资大举进军太空,太空已经成为大国军事角逐的新战场。在这场角逐中,印度航天异军突起,继去年成功进行了两项突破性航天技术试验之后,今年又成功完成了一箭多星的发射,航天实力陡然上升。一场令世人担忧的太空军备竞赛是否已经悄然逼近南亚?  相似文献   

4.
当人类跨入新世纪的门槛后,随着美军大举操演“太空战”、俄罗斯成立新“天军”,欧洲、印度、日本等加速发展太空军事力量的举措不断出台,太空作为人类军事活动的一个新的战场正逐渐受到世人,尤其是那些太空强国的重视。可以预见,随着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太空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太空战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作用登上人类战争的舞台。 太空战受战场区域、武器装备和尖端技术的影响,具有十分突出的作战特点,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1968年圣诞节前夕,一批身着厚重太空服的宇航员飞离地球。他们说,在太空中回眸地球,恰似一颗镶嵌在茫茫黑幕上的蓝宝石。“发现地球”本身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此也开启了人类进军太空、开发宇宙的崭新时代。目前,世界上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英国、日本、印度7个国家先后研制出近百种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航天运输系统,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器发射场,进行了6000多次航天发射。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航天发射中心如今已成为航天实力的象征之一。本刊遴选、介绍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著名航天中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太空武器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使用太空武器作战的新型“天军”,也必将成为21世纪叱咤风云的主力军。在那浩瀚的太空中,新型“天军”将如何对阵厮杀,又如何克敌制胜呢? “天军”的“四大金刚” “天军”是以外层空间作战场,利用航天技术和尖端武器装备来执行军事任务的高技术部队。他们有的驻扎在地球上的大本营,号称“地基天军”;有的驻扎在月球等行星基地,号称“星基天军”;  相似文献   

7.
从苏联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太空就变得不那么安宁了。在以后的30年中,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太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苏美两个宇航大国发射的近4000个航天器,70%的用于军事。这预示着未来的地球外层空间将成为人类的第四战场。从本期起,我们刊载这方面的知识,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2002,(2):85-85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航天器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航天活动。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统称为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 载人航天技术是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向宇宙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历史的必然。地球外层空间的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特殊条件,成为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源。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均有重要的影响。 载人航天器与通常的人造卫星有所不同。为了保障人的安全,创造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条件,载人航天器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9.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打开外层空间开发和利用通道的同时,也把太空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领域。特别是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军队将会充分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广阔的太空开辟新的战场,进行前所未有的军事对抗。 天兵天将扬威太空 随着太空战场的开辟和建立,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军种,即“天军”。太空战场上的“天军”,就是以航天司令部为中心,以经过特殊训练的宇航员组成的太空作战部队。 早在二十多年前,以美国和苏  相似文献   

10.
耿建忠 《国防科技》2003,(10):17-22
宇宙浩渺,蕴藏着几十亿年的奥秘。太空无垠,牵动着人类的无限幻想。被数千亿吨重量压迫的地球,需要扩展生存的空间;让战争反复洗礼过的土地,需要向新的领域延伸。 人类首先想到了太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斯普特尼-1”号人造地球卫星,世界各国为之震惊。傲慢的“山姆大叔”为摆脱被动局面,三个月后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了太空。两个军事大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争先恐后地将军事  相似文献   

11.
民兵文摘     
航天技术军事意义非凡 去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四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向太空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未来,太空战已是必然。谁控制了太空,谁利用了太空,谁就夺取了未来战场主动权。所以,航天技术对于军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从前苏联在1957年10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人类征服太空,从此揭开了一页。随着人类进军太空的步快,航天技术不断发展与成几个军事大国对制太空权的竞愈演愈烈。航天技术又称为空术,是一门用来探索、开发和外层空间及地球以外天体的性工程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指为军事目的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火箭等运载,将各种航天设备送到大气层空间,以执行各种不同目的的,达到不同的军事目的。目前事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是军事技术。、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起源: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火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茫茫星空,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邀游太空,更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 1957年10月,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航天史的序幕;196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1号”,载着苏联宇航员Y·A·加加林进入空间轨道。从此,人类漫游太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是指在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  相似文献   

14.
冯立东  龚旭 《国防科技》2003,(12):68-70
当今世界,太空战争已不是什么虚构的电影故事和幻想小说,而是当代军事空间技术飞速发展和几个军事强国进行太空争夺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战争的战场将扩大到人类能够涉足的任何外层空间,而且太空战争已悄然打响。 近几十年来,人类探索太空活动愈演愈烈,已先后发射了几千颗人造卫星,仅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就先后投入了70多颗各种侦察、监视、预警、通讯和导航及气象卫星。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  相似文献   

15.
1957年10月24日,苏联发射T世界第一孩人造地球卫星,当时就有人预言,人类将在太空开辟第四维战场,谁控制了外层空间,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  相似文献   

16.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打开对外层空间开发和利用通道的同时,也把太空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领域。特别是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到21世纪,军队将会充分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广阔的太空开辟新的战场,进行前所未有的军事对抗。展望21世纪的太空战场,高技术兵器的竞相角逐,高素质军队的智能抗衡,将会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战争画卷。  相似文献   

17.
针对美国不断推陈出新的微小型航天器发展研究,从太空战略环境、战场战术响应、太空对抗、新技术演示验证等4个方面,对美国持续发展微小型航天器的动因进行了初步探析。阐述了美国在提高太空系统战略威慑效果、满足战场力量增强需求、推行太空对抗技术发展战略、促进新技术演示验证等方面对发展微小型航天器的现实需求。对微小型航天器发展战略的顶层规划给出了范例,为我国开展基于微小卫星的太空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向海洋“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世纪。随着当今海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加快了从陆地、水面、水体、深海、大气层、太空等全方位对海洋的深刻认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海洋除了是世界物流运输业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从太空战场的由来出发,简要叙述了太空战、太空战场的定义作战样式及其意义,并且对太空战场的作战武器和"天军"作了介绍,最后对未来太空战场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高峰 《国防》2014,(7):80-81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写信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问道:地球上还有这么多贫穷国家的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施图林格很快给尤肯达修女回了信,说消灭饥饿并不是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计划取消就能轻易实现的,探索太空的工程更有助于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危机。随着对太空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来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