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为了向外扩张并压制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等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阿方被迫实施反击。战争中,由于以军先发制人,实施空中突击,致使阿方损失较大,失去了战场主动权。8月至11月,埃、约、叙先后同意停火,随后阿、以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1970年,双方实现停火。这场战争,以方亡约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辆、飞机40架;阿方亡4300余人,损失坦克约960辆、飞机440余架。第三次中东战争…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军队在历次中东战争和突发事件中,不断获得军事上的成功,这无疑与其完善高效的动员体制、先进的武器装备、严格的训练等分不开。同时也与以军作战指导的优长分不开。因此,从以军的作战史中,揭示其作战指导的特点和优长不无借鉴意义。一、创造性——作战思想不断创新,善于吸收和引进新的军事理论。以军历史虽不长,但在借鉴外军经验时,注重根据战争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这从以军运用英国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就可以看出。以色列与阿拉  相似文献   

3.
太空是未来战场的“制高点” 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进攻下几乎陷入绝境,但以色列根据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锁眼-9”所提供的关于埃军的卫星照片,发现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在结合部出现了一个宽约10千米的间隙地带。于是,以色列迅速组织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间隙地带偷渡大苦湖,插入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退路,摧毁了埃及沿运河西岸用苏制防空导弹筑起的“空中屏障”,从而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4.
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进攻下几乎陷入绝境.但以色列根据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锁眼-9”所提供的关于埃军的卫星照片,发现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在结合部出现了一个宽约10千米的间隙地带。于是,以色列迅速组织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间隙地带偷渡大苦湖,插入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退路,摧毁了埃及沿运河西岸用苏制防空导弹筑起的“空中屏障”,从而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5.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军队选择在犹太人“赎罪日”这一天,突然发起猛烈进攻,被称为“十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的第4次中东战争骤然爆发。埃及空军首先出动各型米格和苏-7型飞机开始攻击位于西奈的以色列陆上防线及空军基地。与此同时,约4000门大炮对陆上和苏伊士运河边上的重要军事设施进行大规模压制性轰击。几分钟后,埃及人的800多辆坦克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运河沿岸,借助短时间架设的浮桥,迅速在多处突破以色列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在另一条战线,叙利亚的苏制飞机和火炮也同时对戈兰高地发动突击,一举摧毁以色列在该地区的所有防御设施。 “十月战争”中的海上作战以其极富戏剧性的结果而令人始料不及。这次海战虽然仅具有对地面作战实施支援作战的性质,却由于其精彩纷呈的战况而格外引人瞩目。在6年  相似文献   

6.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袭,仅用两天时间就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和戈兰高地防御体系,让以色列在战争初期吃了前所未有的“大亏”。为何具有卓越情报能力的以色列,竞让阿拉伯军队占了先机?调查惨遭突袭的原因,成了以色列战后的一项“头等大事”。为此,以色列很快联手美国情报部门展开调查,历经半年多的调查核实,开战前情报失灵的原因竟使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数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一次次创造了战争神话,也一次次地震惊了世界。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以色列的军队都是世界一流的。而第7装甲旅(以下简称7旅)就是这支一流军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王牌。第7装甲旅诞生在硝烟弥漫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数小时后,5个阿拉伯国家的4万余军队便高呼着“消灭犹太国”的口号从四面八方越过边界,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进攻。以色列不得不从其降生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捍卫生存权,拓展生存空间的血腥搏杀之中。战争爆发之时,以色…  相似文献   

8.
当黎以冲突再次陷入紧张时,在阿拉伯人眼里,他是一位超级民族英雄,但在以色列人和美国人眼里,他是“另一位本·拉登”。以色列最近连续采取3次“斩首”行动,希望灭他于无形。可是,他3度重新出现在电视上,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极尽嘲讽之能事。他的隐身术之高连无孔不入、屡创奇迹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都在他面前碰得灰头土脸。他就是哈桑·纳斯鲁拉。“斩首”,以军连挥3板斧在过去3周,以色列空军采取了3次秘密“斩首”行动,目标只有一个——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以色列人的制导炸弹将被怀疑是纳斯鲁拉藏身之处的“目标大楼”…  相似文献   

9.
1940年春,在用“闪电战”击败波兰后,希特勒又将侵略战争的矛头指向英法等国。在德军拟定的作战方案中,尽快击败比利时成了战役能否胜利的关键。如果比利时能坚持抵抗并得到英法军队的支援,德国军队就很可能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覆辙。而要达到迅速击溃比利时军队之目的,就必须攻占比利时的埃本·埃马耳要塞、并控制要塞附近的运河大桥,以保障“闪电战”的实施。最坚固的埃马耳要塞埃本·埃马耳要塞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著名的列日要塞的北部支柱,控制着缨斯河和艾伯特运河的交叉点。它建筑在一个高地上,南北为900米,东西为700米。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跨入信息时代,世界一些军事家预言,21世纪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可能不再是“有生力量”,也可能不是核武器,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些杀伤机理和概念全新的超常规高科技武器。 从“神话”走向“现实”——太阳武器 太阳具有神奇的力量。从军事发展的意义上说,以太阳作为武器早已不是什么新发明。据有关记载,公元前3世纪罗马军队包围了叙古拉市。为了打败罗马军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11.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战争中阿军(埃及、叙利亚)成功的突然袭击,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同样,以色列军向运河西岸实施大纵深突击,一举变被动为主动,在军事学术中也留下了独特的创造性经验。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一直是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而第四次中东战争初,以军却陷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这不是偶然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军作战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以军占领了数倍于自己国土的阿拉伯地区,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和屏障,以色列最高决策层对战略问题出现了两派意见。以塔尔和  相似文献   

12.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为了重占运河,英、法、以发动了侵埃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苏伊土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九天,具有“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特点。英法以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却又被迫停战,无功而返。那么,这其中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13.
目前,黎以武装冲突进行了3周时间,双方仍是相持不下。就在这个时候,黎巴嫩方面释放了一枚“重磅炸弹”:一位负责救援工作的黎巴嫩医生称,以军疯狂地进攻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令人震惊的是,那些死伤者的尸体惨状前所未见,极不寻常,种种迹象表明,以军在进攻进程中可能使用了化学武器!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以色列是否真的拥有并使用化学武器?“使用化武”尚无确凿证据在得到“以色列可能使用了化学武器”的报告后,黎巴嫩政府立即组织力量对此事展开调查。黎巴嫩卫生部长穆罕默德·哈利夫听到以色列可能使用了化学武器的说法后,震惊的程度可想而…  相似文献   

14.
陈鸿猷 《国防》2001,(3):15-15
为了新世纪国家的安全,必须全面提高军队的防卫作战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军队进攻力量建设。这是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迫切需要。积极防御,在战略目标上,是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统一;在作战方式上,是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进攻)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坦克炮     
十毫米的优势 1973年10月6日下午二时五分,叙利亚装甲部队在地面六百门火炮进行五十五分钟猛烈火力准备后,即向占领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军发动了先发制人的进攻。以T—62坦克为主力战车的叙利亚装甲部队,在高地南部勇敢地同以军坦克近距离交火。叙军坦克炮射击的炮弹把以军坦克打得七零八落。不到两天时间,以军第188装甲旅的九十辆坦克就损失了七十辆,旅长本·肖恩上校和他乘坐的指挥坦克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军队对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区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进攻以及对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官邸的围困已进入危急时刻。巴以冲突愈演愈烈。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  相似文献   

17.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以色列之间进行了5场战争。受地理条件和形势所迫,以色列采取优先发展陆、空军的策略,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以色列陆空军的战斗力跃升中东国家之首。然而,其海军发展却比较缓慢,特别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驱逐舰“埃特拉”号被埃及一艘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发射的“冥河”级舰舰导掸击沉,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之间,苏联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阿拉伯国家,从军事上广泛地支援它们抗击以色列。关于这些人们早已熟知,但对于苏联直接介入阿、以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刚解密的苏联档案,详细介绍了1970年苏联空军援助埃及、与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上空发生面对面对抗的一些内幕。 解囊相助 1967年第3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摧毁了埃及80%的作战飞机,占领了西奈半岛,加剧了与埃及的矛盾,使得相互之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各种形式、规模的冲突和战争成了“家常便饭”。埃及的飞机经常进入西奈、甚至以色列本土上空,袭击以方目标。然而,由于力量处于劣势,他们想“雪洗耻辱”,结果往往被以色列“反咬一口”。这样,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少得可怜的战斗机也折损得差不多。埃及空军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以色列的飞机可以在埃及上空“走马行空”。到了1970年1月,以色列空军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反攻埃及,轰炸开罗和其他一些城市周围的军事设施,给埃及政府“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相似文献   

19.
3月22日,哈马斯的创始人兼精神领袖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在离家几步之遥的清真寺外遭以军AH-64直升机发射的3枚导弹袭击,当场身亡。随后以色列当局承认对该事件负责,并宣称将继续使用“定点清除”战术捕杀哈马斯组织的所有领导人,甚至包括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根据巴勒斯坦官员提供的资料,自2000年9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已经“定点清除”了超过150名巴勒斯坦各派高级官员及其骨干。尽管国际舆论纷纷对以色列的这种做法予以谴责,但从军事上讲,作为一种以军在被占领土专门为对付反以组织领导人或反以武装分子而设计的实战战术,经过多年的运用与完善,“定点清除”已经成为以军成熟而行之有效的战术手段,并且引起了美、俄等国军方研究甚至仿效的强烈兴趣。  相似文献   

20.
美国内战初期北方失利的原因从军事角度来考察 ,主要有 :北方以有限战争对抗南方的无限战争 ;北军指挥官的军事素质低下 ;北军外线出击 ;与内战的战争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