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赓大将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传奇将军,常胜将军。50年代初,陈赓离开了抗美援朝的硝烟战场,开始负责筹建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可以说,他又富有传奇性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极短时间内成功创办,这在世界军事院校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作为“哈军工”的创办人,陈赓院长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广为流传,也有一些鲜为人知。下面的几个小故事就是根据“哈军工”的老同志和校友提供的史料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工业》2005,(5):23-23
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基础上,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学院被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工业》2005,(6):18-18
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基础上,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行列。  相似文献   

4.
八、“一生坦正”的谭政大将 谭政和陈赓两位开国大将的关系既有革命的同志关系,又有密切的亲戚关系。谭政是陈赓的妹夫,他比陈赓小3岁,又比自己的结发妻子、陈赓的四妹陈秋葵大3岁。谭、陈两家都是湘乡县人,祖辈和父辈关系都很好。谭政的祖父是当地方圆数十里有名的绅士,陈赓的祖父则是辞官解甲归田的湘军猛将;谭政的父亲谭润区是湘乡县东山学堂的教书先生,陈赓的父亲陈绍纯是当地有数百亩田产的著名大户。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群星谱中,有这么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就是陈赓大将。从大革命时期的“黄埔三杰”,到中央特科的行动队长;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戎马战将,到志愿军的主要指挥者之一;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到共和国的大将,陈赓将军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给人们留下许多英雄故事。这里说的是1950年陈赓率中国军事顾问团赴越南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括号内所注数字,前者为期数,后者为页数●纪念萧劲光大将诞辰100周年●痛悼劲光同志………………………………………陈云(1.3)一代名将百世楷模———纪念萧劲光大将诞辰100周年……………郭伯雄(1.5)萧劲光在延安的战斗岁月………………………李柱江等(1.7)●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百战奇功垂青史———纪念陈赓同志诞辰100周年………………郭伯雄(2.3)文韬武略一代名将为国为民功勋卓著———纪念陈赓同志诞辰100周年…………军事科学院(2.5)陈赓军事思想简论……………………………姜铁军等(2.10)●纪念军事科学院成立45周年●军事科…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她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创造出许多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作风,凝聚成了"哈军工精神".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追忆概述了陈赓同志创办和领导哈军工时期的办学思想、精神风范和重大贡献,总结概括了哈军工精神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作为先进文化重要内容的崇高精神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赓大将1927年任中国工农红军营长时,在江西石城战斗中腿部负伤。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天气炎热和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他的伤口急剧恶化。陈赓被送到福建长汀福音  相似文献   

9.
一、十大将的成长历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缩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设有大将军衔,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共有10人,他们的排名顺序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2003年2月27日在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1.
陈赓大将是杰出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高级将领。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人民军队建设事业和新中国国防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出丰富的治军理论和作战经验,形成陈赓军事思想。陈赓军事思想是人民军队宝贵军事遗产的组成部分,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继承和发扬。一长期、丰富的军事实践是陈赓军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陈赓戎马一生,军事实践活动丰富。他13岁就入湘军当兵,由二等兵以次升至上士。192…  相似文献   

12.
陈赓大将是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指挥员,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适逢陈赓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更加深切地缅怀他!陈赓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一生。他不仅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战功彪炳,是卓越的军事天才,而且在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建设方面功绩显赫,是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国防科技事业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与当年陈赓同志进行的奠基性、开拓性工作是分不…  相似文献   

13.
陈赓大将是我军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其工作在我军军事技术教育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也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理论财富。文章试图从军事技术教育的地位、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军事技术教育的手段、军事技术院校新体制的形成这四个方面,对陈赓军事技术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和探讨,以为当前我军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赓大将是我党我军著名的军事指挥员,他谙熟兵法、英勇果断、机敏灵活,一生战功卓著.在解放战争后期,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对国民党残余部队进行了风卷残云般地大追歼.  相似文献   

15.
黄海 《政工学刊》2013,(6):66-67
今年6月14日,是开国大将谭政诞辰107周年纪念日。谭政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人1927年秋收起义后一同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亲密交往。同乡同学,又一同参加秋收起义谭政1906年6月14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湘乡紧邻韶山。谭政在毛泽东接受政治启蒙的东山学堂就读了3年。毕业后,18岁的谭政和陈赓的四妹秋葵结婚。俩人虽说是媒妁之言,但有一半是自由婚恋。因为谭政与陈赓同窗共读时,秋葵就与谭政相识并互相爱慕,可谓青梅竹马。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和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她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一九五三年创建于哈尔滨,陈赓大将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一九七○年学院主体由哈尔滨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一九七八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相似文献   

17.
陈赓大将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戎马一生,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著的历史功勋。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光辉的一生,学习他的不朽业绩和崇高精神,以寄托我们不尽的思念。(一)陈赓同志思想敏锐,勇于追求真理,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坚定执着,是我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  相似文献   

18.
陈赓(1903-1961)是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1955年授衔的十个大将之一.人们都说他是极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点都不错.他的经历中有很多属于"之最"的或罕见的记录:他1916年不满14岁就参加了湘军,是人民解放军将帅中最早和最小(年龄)从事军事活动者之一;他1922年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不久前在京揭晓,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王治国、唐嘉陵位列全国27位获此殊荣者之列;邢继、刘承敏、焦拥军当选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学校进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至201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居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榜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居部委高校之首……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品牌日益彰显的背后,是多年来学校文化育人的直接成果。韶光流转,60年前,陈赓大将以军  相似文献   

20.
冷战初期,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向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大批顾问、专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哈军工"应运而生。1953年至1960年7月,应中国政府请求与苏联政府派遣,先后有141名苏联专家对"哈军工"进行援建工作。后来,"哈军工"之所以声名远播,苏联专家功不可没。但长期以来,援建"哈军工"的苏联专家人数到底有多少?他们的专业分布与工作状况如何?众说纷纭。本文第一次从原始档案出发,进行了考证与分析,澄清了一些历史公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