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将组办"辛亥源流百年同归"大型世界巡展系列活动。 回首10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的封建制农业国。那时,古老的中国已经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轰开国门,备受欺压凌辱。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五十年前一声庄严的宣告响彻环宇,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共和国的上空。五星红旗,在您的身躯上镌刻着军人血染的风采。难忘啊,1848年,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了国门,铁蹄践踏神州。圆明园的残柱,是列强掠夺  相似文献   

3.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就如翻开一页页不平等的条约,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曾侵略过中国。其中,英国是西方列强侵华的急先锋。邓小平曾说:"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受列强侵略奴役,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大概是十几个,第一名是英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英国不但凭借坚船利  相似文献   

4.
报刊文摘     
不要忘记殖民主义的掠夺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在入侵东北时制造了海兰泡、江东64屯惨案。西方列强的军队所到之处,烧杀劫掠、奸淫妇女,无恶不做。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准许军队抢劫三天。日本侵略军从户部抢去300万两银子,法国大主教樊国梁从大官僚立山家一次就抢走价值100万两银子的财物.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4.6万余册珍本图书被抢走。圆明园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被付之一炬。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与“旧”、“中”与“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在方兵法,学习近现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和苏联的建军经验,在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现代军事思想,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一、冲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揭开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自认为是天朝大国的腐朽清王朝,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败。中国屡…  相似文献   

6.
100年前,中国军民在京津地区奋起抗击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军的野蛮入侵,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操纵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压榨中国人民;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为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反抗外族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辉煌业绩,概始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面升华。这种升华不仅重塑了这一民族的外在形象,而且改变了近代中国屡战屡败,每况愈下的历史走向,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强盛的重要转折点。自从1840年古老中华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开后,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灾祸接近而至,国家主权的丧失,巨额战争赔款的被勒索,领土的被分割,无尽财富的被掠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之国成了大小…  相似文献   

8.
在波涛汹涌的渤海前哨,长山列岛的最西端有一个面积7.43平方公里、被称为中国第二大蛇岛的岛屿——大黑山岛。这里,曾经是西方列强7次入侵京津的扎营之地。如今,这里驻扎着被济南军区表彰为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的海上钢钉。  相似文献   

9.
徐平 《军事史林》2016,(2):53-55
军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标志,是一支军队的荣誉所在.清朝最初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水师战船上挂什么旗也没有统一规定.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当时的总理大臣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朝发动 了几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一度攻占了北京。为 了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的势力,列强开始在其驻华 使馆派驻武官。最早向清政府派出武官的国家是 法国。它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在北京设立了 武官处。随后,英、美、日、俄、意等国也相继 向清朝派驻了武官。西方武官制度从此逐渐传入 中国。外国武官在华的活动直接为帝国主义列强 的殖民主义扩张政策服务。他们不择手段地从事 侵犯中国主权的军事情报活动,甚至直接参与对 中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行动。 光绪年间,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武 官制度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清政府感到 有必要仿效西方建立武官制度,以便进一步了解 外国军事情况,引进西方军制和军火工业,建立 北洋海军。1890年(光绪十六年),总理各国事 务衙门会同海军衙门奏请由海军派人随使节常驻 外国考察。这是实际上是未冠以海军武官头衔的 海军武官,但尚未形成定例。  相似文献   

11.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战略决策陈相灵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中英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认清了清王朝虚弱的本质。他们瓜分、掠夺中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的数量创造了世界之最。当我国政府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 文明,对世界科学文明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十八世纪四 十年代以后,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中国日渐沦为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那个岁月起,建立主权独立、富强 民主的国家,建设巩固的国防,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科技 工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艰难求 索的愿望。1921年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 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国人民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国防科技工业这一百年夙愿才 成为现实。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国防科技…  相似文献   

13.
李想 《军事史林》2004,(12):31-33
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处于要为国家的命运前途而探索的境地,进一步沉沦下去则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奋发图强则能够赶上历史的潮流,实现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和日本又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近代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生活难以为继,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于挽救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封建统冶者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场所谓“御侮强兵”的军事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正是在这场改革中开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培养海军人才, 创办海军学堂  相似文献   

15.
王贵 《军事历史》2003,(1):27-29
1888年(光绪十四年)是藏历土鼠年,西藏人民至今仍将当年抵抗英军入侵之战称为“土鼠年之战”。西藏人民的第一次抗英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武装侵略斗争史的重要一页。一、战前情势英国于1849年征服印度全境后,为了拱卫这块被称为“英王皇冠上最明亮的明珠”的重要殖民地,确保其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利益,制定了向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山国家和中国西藏扩张的方针。1860年,英军进攻西藏的藩属锡金,占领了大吉岭等许多锡金土地。同时,英国同尼泊尔签约,加强了对尼控制。1864年,英军又进攻西藏的…  相似文献   

16.
著名军事家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早年留日赴德学习军事,后又多次出国考察欧美军事。他一生以军事教育和国防建设为不贰职志,著有《军事常识》、《国防论》等力作,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建设颇多贡献。本文专就蒋百里的御日国防思想作一初步考察。一、御日国防思想的产生清朝末年,政治黑暗,军队腐败,国防虚弱。自鸦片战争英人叩关,中国边衅大起,西方列强对丰饶而孱弱的中国,无不想吞而食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从地理上看,列强中侵略中国最方便的莫过于沙俄和  相似文献   

17.
王海棠 《国防》2001,(7):1-1
在中国共产党80年的辉煌历史画卷中,建设和巩固强大的中国国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19世纪中叶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开始踏上中国的土地,赢弱的中国独立不保,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忍辱负重。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反复抗争,付出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和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却一直未能挣脱帝国主义的枷锁。孙中山曾梦想联合世界上能平等待我之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结果饮恨长逝。中国人民独立的美好梦想,一次又一次化作了泡影。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凶残的军阀,狡诈的政客,封建宫廷的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的贪婪无耻,将善良的中国人民推入了苦难的深渊。 面对这日渐破碎的山河,有人彷徨,有人堕落,有人觉醒,有人奋起。循着马列主义的光芒,一批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拿起武器,加入了播火者的行列.为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这些从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里走出来的共和国功臣们,尽管脸上依然流露着忠诚与憨厚,身上仍然散发着革命的气息,但他们已相继步入耄耋之年,战争创伤与岁月嬗变,使各种病魔接踵而  相似文献   

19.
德国与晚清军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也震醒了清政府中的有识人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和主张逐步得到清政府的认同,使其开始了痛苦的变革过程。为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抵御列强侵略,清政府的“师夷”带有十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即首先从军事上开始“师夷”。当时清政府一无近代军事工业,二无近代军事人才,三无近代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知识,要变革就得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为了推销其军火产品。扩大对中国的军事影响,也积极地向清政府输出武器装备、军事人才、军事学术和制度。德国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影响一国的安全环境。中国背靠欧亚大陆腹地、东临太平洋,这样重要而特殊的一种陆海兼备的地理位置很容易成为矛盾交织和各国关注的焦点,陆、海两个方面的战略关系影响着国防全局。自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门在海上被打开.海防的威胁始终没有彻底消除。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至1940年.中国曾遭受西方列强海上入侵这470多次.较大规模入侵达84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