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中共革命根据地史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日本学界把对中共根据地的研究作为了解近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和中共政策形成、实践的具体现场,特别是将其作为分析、了解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制度起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对于日本的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侧重在以下两点:首先是研究范式的演变问题,即不同时...  相似文献   

2.
1940年夏季,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征收公粮.皖南事变后,公粮征收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税收的主要来源.为确保各阶层合理负担公粮,华中抗日根据地政府每年夏秋两季征粮前都修订公粮征收条例,调整征收政策.虽然在1941年春后,华中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顽围攻,有些地区居民的公粮负担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并没有使根据地居民负担过重.华中抗日根据地公粮征收,不仅满足了当地的军需民食,动员了根据地居民积极抗战,而且扩大了中共在华中乡村地区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1938年沪、宁、杭等地相继沦陷后,日军因兵力不足,一时无法“肃清”占领区内国民党及中共游击力量,于是三方在苏中地区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博弈场域。伴随国民党军的败退及投降,三方间的微平衡被打破,日军开始对中共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针对性的“扫荡”。中共的陆上抗日根据地处境艰难。但苏中地区濒临大海,特殊滩涂地貌使日本海军难以涉足,新四军决定将对敌斗争延伸到沿海,建立中共第一支海上军事力量——“土海军”。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海战战术思想,“土海军”也成为日后人民海军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和各根据地,他们成为中共抗日武装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政工干部的重要来源。这批知识青年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所受军事教育有限,但是通过在抗大学习等方式接受了教育,并经过了战争的实践与大生产运动等锻炼,促成了中共军队"知识青年工农化"目标的实现,推动了中共革命的胜利。而各根据地积极调动知识青年与小学教员的积极性,他们在中共基层武装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县政权,是中共政权系统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的县政权建设经历了起步与发展的历程。晋察冀边区的县政权虽属初建,却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不仅表现为县政权组织构成和主要职能的组建与嬗变,亦表现为县政权会议制度的创建与改进,都体现了延续与渐变的因时而易的特点。在这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决实行抗日民主政策,团结社会各阶层,不断扩大民众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决策,促进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更好地适应了战时变局,为其后的中共县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这一时期的中共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以下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了对广大农民的近代启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建国后的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共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顺利承接;为西北尤其是陕北民俗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国际社会和各界人士十分关注东方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尤其关注中国共产党的表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认为中共是抗战的坚定派,中共领导的军队是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共创建的根据地是抗战胜利和中国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由晋察冀地区的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15师一部、晋察冀军区部队共同创建的被誉为“华北抗战堡垒”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八路军总部的正确指挥下,在粉碎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和疯狂“扫荡”以及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的基础上逐步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着重论述1939年至1942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与日本侵略军的激烈搏斗中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120师主力东进,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至12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形势的发展,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完成“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主力、120师主力和129师主力先后挺进冀鲁地区,协同当地军民更加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创建了多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并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歼灭了大量日军.在当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广泛动员民众,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以及农、青、妇等多种抗日群众组织.  相似文献   

10.
王树增 《国防》2016,(7):67-72
四川,一个由极度丰饶和极度贫困组合为一体的奇特的内陆省份,是军阀和地主相互勾结压榨贫苦百姓最残酷的地域,因此也是中国国土上发生动乱最频繁的地区之一.1932年正是四川军阀开始大混战的年代,军阀的部队聚集富庶的成都盆地,川北贫瘠的连绵大山因此无人防守,于是抗议苛捐杂税的暴动连续发生.民众手持大刀长矛拥入县城,搜捕团总,在衙门的公堂上张贴"官逼民反"的标语,这种类似打土豪的举动一旦发生便一呼百应——这一切都是红军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因此,经过数次战斗,红四方面军很快就建立起包括23个县、500万人口在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苏维埃也相继成立.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件使当今许多人难以置信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冀南抗日根据地。 1942年入秋后,老天没降一滴雨,庄稼干枯,秋收锐减。1943年上半年旱情继续发展,大地龟裂,禾苗枯死,麦季几乎绝收。日伪军又频繁“扫荡”、抢粮、抓人,冀南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大灾难。中共冀南地委和专员公  相似文献   

12.
许竹 《军事史林》2023,(4):22-28
<正>河南地处南北战场的枢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沦陷,1938年2月,党中央派遣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华北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前往河南,在豫东及附近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豫皖苏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彭雪枫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他创办了《拂晓报》,成立了拂晓剧团,鼓励根据地的文艺创作,一方面极大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加深了新四军第4师与边区群众的联系,鼓舞了边区人民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向冀鲁豫平原发展的战略基地,它东起平汉路,与冀鲁豫区衔接,西抵同蒲路,西北面与晋绥区相连,北至正太路,与晋察冀区相邻,南迄黄河,包括晋东南、冀西、冀南黄河北之豫北部分地区。作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主要组成部分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是晋冀豫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29师、第115师344旅以及山西抗日决死队第1、第3纵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战略方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在同日伪军反复激烈的较量中,共同开辟和创建起来的。本文…  相似文献   

14.
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 ,冀中军民在中共冀中区党组织的领导下 ,敢为天下先 ,不怕艰难困苦 ,不怕流血牺牲 ,在冀中平原大地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并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二○师挺进冀中 ,增强了冀中的抗日武装力量 ,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第一二○师主力挺进冀中 ,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27年下半年,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江西省吉安县东固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农民武装暴动。这是中共“八·七”会议以后发生较早的农民暴动。暴动后,即建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它是吉安地区建立最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东固,成为周围各地革命者聚集、学习和向往的地方,是赣西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重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本文着重研究了陕甘边根据地革命者在根据地选择、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问题处理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实,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才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共中央落脚西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因其成绩卓越、经验丰富,曾被毛泽东赞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①,“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是“沦陷区民众抗日斗争的导标”③。8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的1945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干民兵扩大到9…  相似文献   

18.
1943年初至1945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也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恢复、再发展,华北抗日军民对敌展开大规模攻势作战,直至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时期。这时,邓小平担任第129师政委、中共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又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他就如何巩固抗日根据地问题,总结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掌握抗日根据地建设规律,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隐蔽地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胜利反攻。据此,邓小平和刘伯承(1943年9月赴延安)领导晋察冀边区军民,对敌展开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为实现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集中阐述了抗日根据地军事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指出她是在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思想指导下,对苏区革命文化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对于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挺进,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一起,为抗战最终胜利立下不朽功勋。面对作战能力、军事组织和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侵略者,中共在日军眼皮底下的敌后生存和抵抗,异常英勇,异常艰难,呈现的形态也异常复杂,其进入方式、党政军一体化的运作、根据地资源的获得和创造、兵民团结游击战的组织和展开、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实践,都是极具张力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期军史三人谈栏目邀请了黄道炫、岳谦厚、黄正林三位抗战史研究专家,围绕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展开讨论,以期深化敌后战场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