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在军队指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美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并最终实现了突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经历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国家和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日、英、法等世界其他国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也经历了改革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总结出其发展规律主要有:作战指挥权能否统一到作战指挥链上,决定指挥体制的基本性质;作战指挥重心位置决定指挥体制联合的深度;完善的联合司令部体系是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立的关键;国情军情是影响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主要因素;系统配套的法规制度是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一体化联合作战参战军兵种多、指挥控制(C2)与协调复杂。围绕炮兵行动特点要求,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联合作战炮兵行动指挥控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常规打击和基于效果作战两种指挥控制模式下炮兵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并给合作战想定仿真验证,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为解决联合作战炮兵行动精确指挥控制与协调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要素体系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健  黄文伟 《国防科技》2005,(12):61-64
要素是研究任何事物的基础,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要素是研究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本文依据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作战指挥的特点,分析当今学术界对作战指挥要素研究的不足,并用系统思维的方式剖析一体联合作战指挥要素的新体系,为作战指挥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寻求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的作战形式,为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作战能力与联合作战概念的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国内常用的指挥信息系统需求获取方法缺乏顶层作战概念和目标的指导,没有考虑联合作战的要求.通过分析,将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划分为作战需求、用户需求和系统需求3个层次,总结了指挥信息系统在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下应当具备的能力,参考美军JCIDS系统方法和流程,提出了基于能力的指挥信息系统需求获取方法.  相似文献   

5.
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步伐,要确立科学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工作思路;加快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6.
尹健  刘明  黄方 《国防科技》2008,29(3):53-56
指挥保障是实施稳定、高效指挥的先决条件。加强指挥保障建设,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的客观需求。文章从全面理解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保障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构建了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保障模式,并对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保障的实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指挥信息系统是联合作战条件下军队指挥的主要手段。为了推动我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分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阐明了指挥信息系统在作战体系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在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下,对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了说明;从联合系统构建、作战数据建设与管理、系统持续改进和系统培训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指挥信息系统构建与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评估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指挥能力,通过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指挥能力指标体系,分析各层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指标组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运用超级决策软件建立了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指挥能力评估指标的关系图,得到最终指标体系的权重,采集两组战役级指挥机构演习评估数据,计算能力评价结果。通过分析指标权重,指出提升联合作战机构的指挥能力尤其要突出抓好筹划决策能力、情报侦察能力、作战调控能力建设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9.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我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重点之一.要确立联合作战样式下人才培养新理念,认清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面临的新任务,探索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贾志军  胡波 《国防》2012,(7):44
山西省长治军分区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大力开发信息化建设平台,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他们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落实,完成了军内系统、国防动员、地方政务等网络建设,实现了网上指挥、办公、训练、教育等多项功能,大大提高了指挥自动化水平和应急应战能力。针对民兵指挥训练手段落后,严重制约应急应变能力提高的现实,军分区先后投入600多万元为两级机构统一购置了移动通信指挥车、单兵图传系统和卫星联络设备,建成了集卫星、380M集群、短波、3G等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民兵应急应战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了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相结合、集群指挥与定向指挥相结合,解决了军分区、人武部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适用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电子作战文书系统,提出建设基于军事信息网格的电子作战文书系统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军事信息网格与电子作战文书系统相互融合的论证,综合得出一套高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电子作战文书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中利用军事信息网格的强大处理能力,充分保障战区内各指挥平台与作战单元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相似文献   

12.
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是实施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的核心技术平台.介绍了美军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从军事战略、作战需求、技术水平、组织机构等多个角度剖析了其演化原因,并提出了对我军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要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必须实现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呈现出以指挥体系一体化为基础,以指挥网络一体化为支柱,以指挥决策一体化为核心,以指挥控制一体化为关键,以指挥训练一体化为保证等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以信息化为本质特征的新军事变革的推动下,军队必然要由协同性联合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方向发展。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在合同作战、协同性联合作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力量,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集中统一指挥下,依托一体化信息系统或准一体化信息系统,以战场信息高度共享为主要标志,实施快速、精确、高效的决定性联合作战行动。一体化既是其外在的表现形态,也是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既是其产生的必然依托,又是其追求的理想效果。因此,对一体化联合作战中“一体”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本…  相似文献   

15.
王盛槐 《国防》2014,(10):45-47
军队联合作战体制,是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内核与中枢,是战时指挥、整合、维护作战力量系统运转的关键。因此,军队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指挥体制的改革,而指挥体制的改革可以说是军队改革成败的核心所在。我军从一江山岛战役后,虽然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搭建与运行作了不懈探索,在重大军事活动中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与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平战结合不够紧密。我军当前平战结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尚未完善,还存在按战时指挥需要指导平时指挥建设融合不够、按战时要求运作平时工作融合不够、平战一体的军政和军民指挥体系融合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我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现状,提示我们,培养高素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把战略谋划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深化理论研究与推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思维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组织编制和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建立充分实现军事人才价值、有利于吸引保留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和工资待遇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环境下,联合作战动员指挥面临“任务理解难、潜力分析难、力量运用难、行动筹划难”的粗放式动员现状,现有动员信息化支撑手段还难以满足新型数字化联合作战动员指挥保障需要,严重制约动员指挥决策的效率和质量。设计并实现一种动员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旨在从功能手段、模型算法上为联合作战动员指挥保障提供软件系统支撑。在系统分析国防动员面临的现状和军事需求的基础之上,详细设计动员指挥业务流程,据此开展系统体系架构和功能模块设计,研究其关键技术和实现途径,最后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系统功能进行运用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政治素质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在整个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能力体系中起着导向、驱动、聚合和提升的作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政治素质结构体系由政治价值观、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等部分构成;提高和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政治素质,要形成院校主渠道培养、部队岗位任职历练、院校和部队联合培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必须从矫正认识误区开始.准确把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内涵.精确设计岗位培养目标;科学界定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结构,构建个性鲜明的课程体系;严格制定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训用标准,把定向培养的着力点放在任职资格培养上;努力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培养要素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结构效能分析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指挥控制结构分析新方法。首先界定了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结构的概念,而后以网络的观点对指挥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挥控制结构模型,最后在复杂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基于Agent的方法,对不确定作战环境中指挥控制结构的效能进行了仿真试验,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讨论了几种不同的指挥控制结构在不同方面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