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周八师指西周时期屯驻于成周(今河南洛阳)的宿卫军,共有八个师。西周王朝将这支军队主要使用于统治中原地区。殷八师是西周王朝另一支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也共有八个师。殷八  相似文献   

2.
军队体制编制“三三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将军汉密尔顿爵士依据军事组织的历史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管理幅度应在三至六  相似文献   

3.
现在我们常说的“三军”是指陆,海、空军。或泛指人民军队。其实,“三军”一词自古有之。“三军”是古代的兵制。春秋时,各诸侯大国都设“三军”。如晋称中军、上军、下军;楚称中军、左军、右军;齐,鲁、吴各国都设上、中、下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标兵     
明代的标兵包括总督、巡抚及总兵等亲统之兵,是明中后期镇成军队的精锐和主力。在抵御蒙古及清军的进攻,以及镇区农民起义的作战中,标兵都曾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标兵便不足以了解明代的镇成兵制,也不足以全面了解整个明代的兵制。本文拟就四个方面探讨之。一、何谓标兵标兵二字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样板军队的意思。比如宣大山西总督绪万达曾说过,“(标兵)即名为样兵,或无前锋,或为诸军倡。”这就长说标兵即全军的样板。其二是大将麾下直辖的意想。嘉靖时期宁夏总兵杭雄你自己直辖的兵马为“标下官军…  相似文献   

5.
隋王朝因其政治统治的严酷腐败,“劳役不息”①,“天下死于役”②,使经济崩溃,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原因,引起农民起义的大爆发,最终埋葬了隋王朝,这已是尽人皆知,毋须再论。但关于隋代兵制与隋亡之关系问题则鲜有论及。军队是封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军队的强弱、军事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强弱、盛衰,乃至王朝的兴亡。隋作为我国历史上一度十分富强的封建王朝,其存在仅三十七年便告覆亡。除上述原因外,隋代军事制度弊病丛生和日趋涣散,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本文仅想就此问题作一粗…  相似文献   

6.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队编制有关。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五户为比。当兵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中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军队政治教育思想从产生到蓬勃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夏商西周时期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一、天命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最初提出夺取政权、使用军队进行战争行动的理论根据,就是“天命”学说。因此,夏商西周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首先就是进行天命教育,灌输本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上天之子”,本军队的战争行动是执行“上天之命’创思想,以眼人心。如夏商周三代的兴兵夺权,都是宣传自己是…  相似文献   

8.
西周早期至穆王之世,大师在王朝的军事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金文材料中,大师常被其部下以"字"尊称,伯懋父、伯雍父即是西周早期与穆王之世的大师。大师在重大战争中,要担任主帅,召集并统率师氏,集结军队,根据功过对部下进行赏罚;在军队行进过程中,大师会与诸侯沟通,勘察道路。大师所统辖的师氏,并非纯粹的武职,而是在王师或基层社会中,教育贵族子弟,及管理、训练庶人的职官,军事培训是其主要职责。西周中期,大师与王朝三有司共同处理政务,其职责已不限于军事活动。至西周晚期,王朝对外战争主要依赖世家大族与诸侯武装,大师在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9.
苏联《外国军事评论》第五期载文说,台湾军队到1984年初为484,000人,其中陆军330,000人,空军和海军各77,000人,另有预备役军人约170,000人,陆军:有三个野战集团军和六个步兵的总部,战斗编制中有二十个重步兵师,六个  相似文献   

10.
商殷时代称左师、中师、右师。西周的职业军队称呼禁卫军、宿卫军。春秋时,各大国都设上、中、下三军。战国时因步兵穿甲胄,故称“带甲”。汉代的中央部队因屯卫于京师长安城内北门,所以称“北军”,统兵官称“中尉”。汉武帝时又建立“南军”和警卫部队“羽林骑”。唐代,唐玄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