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美国潜艇力量的主要作战使命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的战略迅速由远洋作战转变为近海沿岸作战,其潜艇力量的主要作战使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再是在远洋水域执行反潜作战和对航空母舰战斗群提供直接支援,而是在近海沿岸水域执行对地攻击、情报搜集、监视和特种力量投送等任务。在干预和解决影响到美国利益的地区性  相似文献   

2.
潜艇特别是核潜艇纵横于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下面,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要发现这些水下游猎者,主要通过它们对环境产生的非常微小的热力、磁力以及水压场的扰动,当然,能否测得还取决于背景噪声的大小。因为所有的噪声都很容易迅速地从潜艇向外蔓延,而这些噪声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都可以用来对潜艇进行探测、识别和定位。因此,保持潜艇的安静性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之后,大国海军的作战水域由全球转向地区,由远洋转向近海,常规潜艇被推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常规潜艇在执行海区封锁、破交、水雷战等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海军装备。与核潜艇相比,常规潜艇具有造价低、噪音小、机动灵活和适于中近海使用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8年的技术发展情况看,  相似文献   

4.
冷战之后,由于战略态势转变和西方海军战略的变化,现代大型鱼雷的主要作战目标变为近海沿岸水域活动的安静性常规潜艇和浅水区的高速水面船只,这些作战目标都装备有复杂的对抗设备。由于近岸浅水中的海水密度和盐度各处不同,所以形成了许多寒、暖流分界线使声道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从海底和海面也会产生多路反射,给鱼雷声探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常规潜艇体积小、速度低,多普勒效应接近零,通常安静性航行在沿岸海浪中和商船通行频繁这样噪声相对高的背景中, 在这里对付常规潜艇也是鱼雷面临的新课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各国海军的作战水域主要转向近海地区,常规潜艇重被推到了重要位置。在未来的近岸浅水域海战中,常规潜艇将承担反舰,反潜、攻势布雷、隐蔽侦察、输送特种作战部队和对地攻击等多种作战任务。  相似文献   

6.
台湾西面、北面的台湾海峡以及东海水域,是一个平均水深大约100米左右的大陆架,在冰河时期多半为陆地。除了澎湖水道稍深以外,附近区域的水深相当浅。在这种环境下潜艇作业的基本活动空间不大,不适合大型潜艇运作。虽然柴电潜艇可以在此关掉主机坐底消除音源,但是碰到反潜部队的时候,潜艇几乎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另外这个区域的声波通道不稳定,而要找到这种环境避免被侦测到,也是很困难的。但浅海的  相似文献   

7.
陆锋 《当代海军》2001,(11):7-7
静音技术无与伦比 潜艇噪音的大小一直是衡量潜艇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俄罗斯潜艇噪音一直比美国潜艇要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在“鲨鱼”级潜艇上采用了尖端的静音技术,这使得美国的反潜系统仿佛一夜之间全部失灵,他们甚至探测不到在美国近海活动的前苏联潜艇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现代潜艇作战软件的需求与技术难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现代潜艇探测设备在探测目标数量上的增加、探测范围的提高及武器装备性能的改进,潜艇的作战效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潜艇指控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由此就为潜艇作战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为目的、以潜艇信息化装备建设为目标,从分析潜艇作战的客观环境和技术特点着手,阐述了潜艇作战软件的功能需求、辅助指挥决策模式和研制开发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9.
常规潜艇     
《宁夏科技》2002,(7):40-44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核动力潜艇以来,人们似乎忽视了常规潜艇。实际上,尽管核潜艇比常规潜艇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昂贵的造价、复杂的系统及对海区环境的要求等,使它替代不了常规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特别面对冷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使得各海军大国的海上战略重点由全球转向地区,由远海转向近海,强调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项目概况随着国外潜艇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性能的不断提升,美国海军面对的水下威胁逐渐增加,而目前在大洋深处和近海环境下,有效跟踪敌方先进潜艇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动用大量兵力。利用无人艇探测与跟踪敌方潜艇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还可到达一般有人平台无法抵达的区域,并能在不补充能源的情况下长时间执行任务。基于此,美国对使用无人水面艇执行反潜任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千婷 《当代海军》2009,(9):32-33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成为在近海和大洋上作战的主要平台。目前,这种优先权又发生了改变。国外许多专家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洋作战已渐渐远去,在可预见的将来,离岸500海里范围内的近海水域将成为水下战的主要区域。在近海水域,大吨位的核潜艇行动不便,目标暴露率高,难以担当重任,另外从效费比上来说,  相似文献   

12.
由于潜艇降噪技术的提高,使得传统的声纳设备对水下潜艇的探测变得越来越困难.根据水下潜艇在运动时形成的尾流、尾迹,引起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发生"异常"这一特征,提出了一种直接利用雷达海面回波信号来探测水下潜艇的方法,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对此探测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为研究潜艇的非声探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宇 《当代海军》2005,(6):42-47
日本海上自卫队现拥有16艘潜艇,包括7艘“亲潮”级(另外2艘在建)、6艘“春潮”级和3艘“夕潮”级。虽然潜艇数量目前暂居东亚第三位,但日本现役潜艇更新换代率最高、自制率最高、科技自动化程度最高、水下静音程度最高、完好率最高,特别是“亲潮”级是日本迄今为止建造的排水量最大、技术性能最先进的常规潜艇,无论是艇体结构、下潜深度、水下航速、安静性能,还是探测能力、作战性能等,该级潜艇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潜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自核潜艇问世以来,表面上似乎常规潜艇从主角位置退居其后,特别是海军大国美国、英国、法国陆续摒弃常规潜艇,更使人产生常规潜艇在海战中失宠的幻觉。但事实上,常规潜艇有着核潜艇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独特作用,即价廉、近海作战机动灵活、无核污染。  相似文献   

15.
潜艇素以隐蔽著称,是现代海军重要的兵力之一,在历次海战中都取得了显赫战绩。在一次大战中,潜艇击沉舰船5949艘,总吨位1115万吨。二次大战中击沉舰船4900余艘,总吨位1469万吨。目前,世界上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潜艇,总计663艘潜艇在役。其中,核潜艇295艘,常规潜艇368艘。它们对世界各国,尤其对海洋国家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80年代以来,潜艇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潜艇的现代化水平。隐身是潜艇生命力的保证之一。具有良好隐身性的潜艇,可从摆脱来自太空、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反潜探测,生存概率在90%以上。隐身是潜艇完成多种任务作战成败的关键。潜艇利用海水作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40个国家拥有400多艘潜艇,其中75%是柴电潜艇。美国所谓的一些潜在敌对国家都拥有这种安静且杀伤力很大的潜艇。2003年,美海军提交《增强反潜战能力》报告,认为海军反潜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近岸水域与拥有许多柴电潜艇的海军交战。因此,美军已将呈扩散趋势的柴电潜艇视为一种典型的“非对称”威胁,重新将反潜战作为一项优先考虑的核心任务,并把重点由冷战时期的深海反潜转移到濒海反潜,以提高对柴电潜艇的打击能力。为此,美军的近期目标之一就是以研制和改进4种反潜战装备为主,力图打造对付柴电潜艇的“四大名捕”。  相似文献   

17.
厚厚的海水既可阻挡可见光和无线电波的穿透,使敌军的水面舰艇、巡逻机难于发现潜航于海底的潜艇.也使潜艇对外界信息的探测能力大打折扣,这与21世纪信息化全维海战透视战场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据此,世界上主要潜艇制造国都在借助于世纪之交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为21世纪的潜艇装备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感器,力争使其在未来海战中能够对各种威胁作出及时、有力的反应,立于不败之地。纵观目前已经服役和在研的潜艇,可以看出21世纪初的潜艇全维探测手段将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反潜战如果仅从战术的角度来考虑,其过程就是探测、识别、定位、攻击,即最终要落实到对潜艇的攻击上。要攻击就要有武器。由于潜艇是在水下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活动,使得并非所有的武器都可以用来攻击潜艇。目前能够用来攻击水下潜艇的武器主要有4种,即深水炸弹、反潜鱼雷、反潜导弹和反潜水雷。  相似文献   

19.
潜艇自航模试验技术是以按照相似理论设计建造的潜艇自航模型为基础,集成了控制系统、测量系统、通信传输系统,可进行潜艇操纵性、快速性、隐声性等航行性能试验的综合、开放的试验技术,是潜艇水动力综合性能研究的新方法,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补充与拓展。美国通过三条潜艇自航模试验研究,已经将潜艇自航模发展成为系统性、综合性的潜艇航行性能试验评估和设计优化的主要平台,其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是促进美国潜艇技术水平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力,也使潜艇自航模技术成为美军新型潜艇研制体系的一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潜艇自航模技术已具备潜艇在水下空间机动的试验研究能力,正在向综合航行性能试验、验证、优化设计功能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20.
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的转变将使潜艇部队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据美航天与海军作战系统司令部潜艇通信项目主任称,连通性的增强“将极大地扩展潜艇的作战能力”,但是潜艇仍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潜艇在网络中心战(特别是在沿海地带)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小潜深航行的时间较以往更长。在浅海水域部署水上情报、监视和侦察传感器的实际需要,以及进行探测、规划和连接网络所需的更高和更连续的连通性要求,将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牺牲潜艇的主要优势——隐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