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的父亲曾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他曾经用忠诚赢得美国政府的绝对信任,被派到保存政府最机密文件的“黑室”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开始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怀疑和愤怒,最终他选择了背叛。事发后,他被判入狱40年。不过,两年后他就在一部电影的启发下成功越狱,在做了19个月的蒙面劫匪后再度入狱。不久,他的传奇经历被搬上了银幕,还在狱中的他也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回主角。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到几个朋友聊天,话题落到了一位刚刚卸任的领导身上。有的说,我平时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可他在任时经常挑我的毛病,好像老是跟我过不去;也有的说,他工作方法简单,动不动就发火、批评人,而且常常是不分场合地点,有时候让人下不了台。大家七嘴八舌,竞列出了这位领导的一大堆不是。听后感慨颇多,尽管这位领导身上是有一些缺点,但也并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组织和群众对他的评价总体还是很高的。我们记住的应该是他的好,他对自己的“滴水之恩”,而不是他的过失。  相似文献   

3.
10月31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驾鹤西归。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贡献,却写入永恒。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钱学森的精神,那就是“争”与“让”。  相似文献   

4.
“虎将”姓李名虎民。“虎将”不是“将”,只是个校官,人们这么称呼他,是因为他名字里有个“虎”字,更是因为他抓起军事训练来有板有眼。李虎民所在的甘肃某预备役高炮团官兵们都说,李团长有两个特点:一是白天基本上是在训练场,二是着装基本上是迷彩服。  相似文献   

5.
史放 《环球军事》2008,(23):58-59
二战中,先后转战于西线、东线和南线,服役过3个战斗机联队,在500次空战中击落135架敌机的双剑橡树叶骑士十字勋章得主缪岑堡,是纳粹德国空军的一位标志性人物。然而,对于他,人们谈论最多的并不是他的战绩,而是他那离奇的死因。  相似文献   

6.
他,1米89的大高个,队伍前第—眼看到的就是他。他便是河北某预备役炮兵团—营指挥连连长刘志国。如同自己身高—样,他在生活工作中也处处体现—个“高”字,自我要求高、工作标准高、完成任务质量高。2002年他所在的连队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表彰为“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基层单位”,被师评为“先进党支部”,他本人也被师评为“预备役部队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7.
史放 《环球军事》2009,(10):60-62
每一个身处战争中的人的命运都是变幻莫测的。有人满怀壮志,却始终不得施展;有人身处后方,却因不起眼的小事送命;有人置身危境,却屡屡大难不死。二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区对日军作战的美国飞行员理查德·查尔斯·苏尔就属于最后一类。苏尔是一名王牌飞行员,不过就战绩而论,他远远比不上同胞中那些声名显赫的人。可要是从幸运的角度来说,他绝对是个当之无愧的“幸运儿”。战争中,他先后面对各种各样的险境,却都能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8.
一个农民,建一座水库,是心血来潮还是痴人说梦?山东省郯城县红花乡联伍村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刘吉传刚提出这个想法,便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村民的质疑。家人说:这是个无底洞,当年全村的人上阵,都没修成,靠咱一家的力更不行……村民说:他是想以修坝为名多占山场,赚大钱……  相似文献   

9.
乔良 《国防》2010,(5):73-76
他只活了五十二岁,他的名字是战争史上被人提及次数最多的之一。他戎马生涯三十四载,其中有整整六年在战场上度过。他是希特勒的心腹爱将,也是纳粹德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他的赫赫威名一半来自在战场上的拼杀,另一半则恐怕要归功于戈培尔的刻意营造。  相似文献   

10.
阿里伯特·海姆曾是纳粹党卫军的一名军医,在集中营囚犯身上进行过一系列令人小寒而栗的实验。纳粹德国土崩瓦解后,这位杀人恶魔成功逃脱,据悉可能躲到了阿根廷。如果还活着,他已经是一个93岁的老人。然而,即使这样,海姆过的也是提心吊胆的日子,因为“纳粹猫人”一直没有放弃将他捉拿归案的努力,他们决心在老家伙见希特勒之前找到他,让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死亡医生”在监狱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相似文献   

11.
阴晓强班长个不高,但是正应了那句"浓缩的都是精华",在别人眼中绝对是被崇拜的偶像。上士阴晓强是我们的班长,说起他的名,大家不免想起那被"唐伯虎"踩死的"小强",所以班里的战士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小强"班长。说班长的"小",我得好好说道说道。一是个头小,班长1米65的个子总让人有种不够威武的感觉。我刚到小车班时,还颇有些小觑他,结果两个月的团运动会上,他一举夺得了100米翻轮胎项目的冠军后我瞠目结舌。二是小心,来小车班5年多,不管什么天气,什么车型,阴晓强都没出过什么问题,跟他学车时,一  相似文献   

12.
十个人才九个怪。古今中外不乏一些惊天动地、扬名后世的怪异之才,人们喜欢用“怪才”来称呼他们。吹尽狂沙始见金。真正的怪才就像沙子和灰尘掩埋的金子,很少有人能读透它。而矫揉造作的孤独就像掩埋金子的黄沙,风一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蚌病成珠,怪才的心灵里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那珍珠就是他坚硬而柔软的理想和追求,没有人知道他被海浪吞没过多少次,被沙砾磨练过多少回。  相似文献   

13.
2008年3月1日,双休日。他又一次走进那个让他再熟悉不过的院子。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第多少次来这里了。只知道当兵15年,有14年的节假日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只知道他每次到来,老人们脸上溢满了舒心的笑容,孩子们欢呼雀跃。只知道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找到久违的亲情,都能演绎出一幅“军民一家亲”的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14.
他领衔监造的我国第一个大型舰载电子装备,被誉为海军战舰走向深蓝的“盾牌”; 历经7年,他领衔牵引突破18项关键技术,使我国第一个大型舰载电子装备跨入国际领先水平; 为表彰他在新装备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2008年1月,海军党委为他荣记一等功。  相似文献   

15.
多些“换位思考”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叫蔡泽的人,博学善辩。他得知秦国丞相范雎因犯有过失,秦王对其信任已有减弱的趋势,想借此说服范雎退出相位,由他取而代之。消息传到范雎耳中,他很不以为然,嘲笑地说: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吾莫不闻,众口之辩,遇我而屈,这蔡泽何许人也,竞如此口出狂言!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书,看到一则故事,颇耐人寻味。 从前,在一个海边的村子里,一位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随着“渔王”渐渐年老,他越来越苦恼,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平常,他觉得很没面子,有损自己“渔王”的美名。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南召县矿建公司张副经理与该县人武部政工科李干事不仅是小学和中学的同学,也是多年的朋友。前不久,出差两个月的他像以往一样跑到人武部找李干事“吹牛”,谁知未进大门就被挡了“驾”。值班干部在登记并问清来访事由后婉言谢绝了他,使他只得怏怏而去。自从该县人武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正规化建设以来,类似的一幕,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多次。  相似文献   

18.
刘肖岩 《环球军事》2009,(12):58-59
他曾是苏联总参情报局驻比利时情报站站长,也是当时苏联驻外情报站最年轻的站长;他蹲过盖世太保的监狱,但却在监狱里把盖世太保反颠覆科的头目策反了;二战结束后,他因“叛国罪”而坐牢,在历经45年的申诉后,终于在1991年等到了全面平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农四师72团原司法办主任杨占武,现年78岁。他曾是抗美援朝时参军的老兵。1990年退休后,他迷上了太极拳。十几年来,他一直是72团太极拳队负责人。去年10月,他又报名参加了该团老年大学,并担任太极拳班班长。他每天带领大家坚持晨练,风雨无阻。他总会提上录音机给大家放音乐,并且早出晚归、苦学苦练。  相似文献   

20.
周淼 《政工学刊》2003,(5):53-53
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在谈到青年时代的生活时,说“我年轻时感觉是比较骄傲的”,为什么呢?那时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都是小职员,工作辛苦,薪水也比较低,惟一不同的是当别人下班后喝酒推牌时,他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为未来的机遇作着准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此他感到骄傲。正是这种学习精神,使他“与众不同”,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使他能赢得幸运女神的青睐,学习对他日后的巨大成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青年战友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年轻时是什么最值得我们骄傲?是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