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领域里,某些传统观点,象梦魔似地缠住人们的思想,牢不可破,比如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期间陈玉成从安徽闯入湖北,攻取黄州,威逼武汉,这是英王陈玉成为了解围安庆所采取的战略手段,有人沿袭陈说,说这是太平天国第二破西征。陈玉成攻取黄州后,不进攻武汉,是他的既定军事决策,有人沿袭陈说,硬说这是巴夏礼阻挠陈玉成进攻武汉,才把胡林翼等“从绝处救活了”。甚至说巴夏礼阻挠陈玉成进攻武汉,是陈玉成进行安庆保卫战的失败原因。其实,安庆保卫战的失败原因,牵涉到敌对双方军事、经济力量、政治情况的对比,牵涉…  相似文献   

2.
在太平天国军事史上,天京上游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基地。湘军组建后,一直与太平军力争上游。1861年,安庆失守,上游尽失,湘军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展开最后的搏战,终于粮尽援绝,首都失陷,天国覆亡。而在之前,清江南大营两次包围天京,却被上游太平军所击溃。可见,上游得失对天国战略全局成败关系甚大。对此,史学界有所论述。但是,天京事变(包括石达开出走)究竟对上游战局逆转产生何种具体影响,迄无专文阐明。笔者不惴浅陋,拟对天京事变期间上游各战场战局展开动态考察,再作若干横向比较,试图探索敌对双方军事活动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军事史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3.
1860年春,太平天国在摧毁清军江南大营,解除对天京的包围后,领导集团议决下一步目标为:东征进取苏常,后攻天京上游。5月15日,东征大军数万人由天京出发,在李秀成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一个半月之内,占领了除上海之外的长江三角洲大部地区,兵临上海城下。此时,在太平军与满清上海守军的对峙中,出现了另一支军队──“洋枪队”(常胜军)前身,它是由满清上海道吴煦和上海泰记银号经理、买办巨商杨访雇用美国人华尔出面组织的一支雇佣军。关于这支军队,中、西史书虽有涉及,但多支离不全,缺少比较完整的研究,以至于人们看不…  相似文献   

4.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战役军事艺术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战役,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本文从战略角度肯定太平军以外线作战为主旨的战略构想,分析促成其实现的军事指挥系统方面的特点和对清军方面的相对优势,并揭示这一胜利经验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今南京)以后,从1853年5月开始出师北伐和西征。北伐由于孤军深入,于两年后失败。西征一开始曾取得重大战果,一直打到湖南,占领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但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兵力分散,缺少协同,从1854年7月开始,在曾国藩湘军的凶恶反扑之下,节节败退,岳州、武昌、田家镇等地相继重陷敌手。到12月初,曾国藩气势汹汹地扑到九江,狂妄叫嚣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这时的军事形势对太平军十分不利。如果九江、湖口再失,曾国藩将直扑安庆,打开天京的西大门,太平天国的农民政权就有夭折的危险。太平军只有在鄱阳湖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挫败敌人的攻势,并进行反攻,夺取西征的胜利,才能确保天京的安全,发展革命形势。但要打胜这一仗颇不容易。在士气上,太平军由于节节败退,战斗情绪受到很大影响;而曾国藩的湘军连续打了几次胜仗,“将士皆骄”,急欲以  相似文献   

6.
陈玉成与三河战役李景恩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后期军事统帅之一。1858年(清咸丰八年)11月,太平天国前军主将陈玉成指挥太平军同湘军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成为太平天国军事史...  相似文献   

7.
江南大营是清军钳制太平军都城天京的两大作战集团之一。建营于1853年3月,彻底覆灭于1860年5月,前后长达七年2个月。其间,以1856年第一次被太平军击溃为分界,形成前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就前期江南大营的若干主要问题试作述论,侧重点则在探讨其被击溃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既定都南京,就必须控制长江中上游,以解决粮饷供应,确保天京。欲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关键在于建立安徽根据地。俟安徽根据地巩固之后,再逐步经略江西、两湖,才有成功的可能。事实上,无论在太平天国前期或后期,清军或太平军在安徽都曾展开激烈争夺,安徽成为敌我双方一个斗争焦点。正由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对建立巩固的安徽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足,才使得湘军反动势力逐渐挤进安徽,而最终导致天京屏障尽撤,粮道尽绝,天京陷落,天国败亡。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人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9.
在二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再解京围后,太平天国当即连续发动了东征(含一攻上海)、第二次西征以及二攻上海几次重大战役。太平天国后期在长江中下游相继发动这几次重大战役,不仅是为了与清方争夺南中国,而且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与外国侵略势力争夺长江流域,也就是把“防鬼”逐步提到了“为先”的地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也就是要对太平天国后期所发动的这几次重大战役的战略意图进行剖析,进而弄清太平天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太平军攻入南京前,清方的情报工作毫无起色,这与清军的腐败和将领自身的军政素质不高有关。太平军奠都后,这种状况随着湘军的崛起逐渐改观。由于湘军对太平军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也需要一个阶段,1856年之前其情报工作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且随着曾国藩军事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军政权力的统一,清方的情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湘军是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而其水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水师之功位居榜首。本文就湘军水师的组建作一粗浅介绍。在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朝的绿营水师,无战斗力可言。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出广西,进湖南,于1852年12月攻克益阳、岳州等地,获民船万只及大批军械炮位,遂组成水营。水营兵种的增设,使太平军实力大增。从此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不数月,在连续攻克汉口、武昌之后,迅即进据南京,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张一文1894年(清光绪二一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清军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战前多年来国防发展战略的失误,也有作战指导方面的失误。而在作战指导方面,则既有前线将领作战指挥方面的原因,也有清廷中枢...  相似文献   

13.
江南大营始建于1853年3月,覆灭于1860年5月。其中,以1856年5月太平军一破江南大营为标志,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别由向荣与和春统率。笔者曾撰有《论1853—1856年间的清军江南大营》一文,就向荣时期的江南大营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本文是上文的续篇,拟对和春时期的江南大营作一些探讨,侧重点在分析被击溃乃至覆灭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天京内证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使耕者痛,仇者快的天京内讧,使2万多久经沙场的太平天国优秀将士死于非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秦淮河水,遗体堵塞了河道,凌河水流之不畅。这场腥风血雨的天京大屠杀,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众说纷云。有的说是天王洪秀全颁发了密诏,令北王韦昌辉诛杀东王扬秀清的。有门说是韦昌辉打着洪秀全的招牌擅杀杨秀清的。这样,是密语诛杨,还是矫诏诛杨?成了后人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一天国悲剧的关键问题。据清人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东北贼递杀大略》述:1856年9月2日凌晨,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即…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军事经济思想检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中华大地。1853年,择虎踞龙盘之地建都立业,规模初具。可是仅仅十一个春秋,在清军攻城的重炮声中,太平天国哗啦啦似大厦倾,土崩瓦解,君死臣亡,立国转战十四载,一朝付与东流水,至今令人扼腕叹息。纵观太平天国全史,可以说,太平天国败亡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缺乏军事经济思想、忽略军事经济建设导致的必然结果。 孙武曰:“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我国古代军事家早就意识到军  相似文献   

16.
军事史文摘     
石达开率军远征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黄乘矩在《石达开率军远征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一文中指出,在石达开的研究者中,几乎都忽视或回避了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一是高踞于天王宝座上的洪秀全,在1856年天京变乱后,政治上、思想上的蜕化已不可逆转,成了太平天国继续前进的障碍;二是由此引起的太平天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太平军中广大将士在此前后的意向和作用。因而普遍地把石达开与洪秀全的分裂看成一件纯粹具有破坏性的事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干起义之初就着手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与清军、外国侵略军进行了长达18年的战争。这些军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谓太平天国的军事思想,就是指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关于战争观、建军治军和作战指导思想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具体体现在太平天国的文献、领袖人物的言论以及军事实践活动中。下面,拟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扼要的评述。一、关于战争观在洪秀全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战争问题的一些言论。如在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的一首诗中就说:“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①,反映出他主张运用暴力手段来解…  相似文献   

18.
湖州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在苏、浙、皖根据地进行的最后一场保卫战。战役自1864年3月底杭州失守后开始,至8月28日太平军撤出湖州城结束,历时5个月之久,历经天京沦陷前后两个阶段。太平军在湖州战场上英勇地抗击着左宗棠所部湘军和李鸿章所部淮军从南北两个  相似文献   

19.
西征、北伐是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所采取的至关重要的二大战略行动,在太平天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本刊凭着实事求是精神,就这两个问题的有关不同的学术见解,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准确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有两次北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是哪?学界多认为是小天堂南京,笔者认为应是河南和北京,否则不能解释太平天国自广西出发后游行半个中国再到南京的问题。以往论者多采用罗大纲的供词论证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笔者认为罗大纲供词不足为据。第二次北伐为什么不取最便捷的京杭运河而由浦口向北向西,经安徽、河南等数省取北京呢?笔者认为是杨秀清军事战略的失误,这导致了太平军北伐最终失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