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珍珠港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鉴于情报漫无头绪,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成立了“战略服务处(简称OSS)”,负责整合美国的情报收集工作。1947年7月,OSS变成了CIA,即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  相似文献   

2.
方晓志 《环球军事》2014,(17):64-65
据《纽约时报》2014年8月1日报道,美国中央隋报局局长约翰·布伦南承认,其所属机构曾监控过美国国会参议院相关雇员的电脑,并对此表示道歉。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随后,有超过4.2万名美国人联名要求布伦南以及其他与监控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有关的官员下台。近几年,尤其是斯诺登事件之后,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丑闻更是频见报端杂志,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美国总统“耳朵”的中央情报局似乎将“耳朵”伸得太长,以致前景有些堪忧。  相似文献   

3.
王军  朱竟成 《环球军事》2008,(24):58-59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间谍故事。197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了23名古巴人和1名住在哈瓦那的意大利商人为它工作。不料这些倒向美国人一边的古巴“大鱼”多数是古巴安全机构人员。直到13年后,中央情报局才知道它上了古巴反间谍机构的当。  相似文献   

4.
御风 《环球军事》2013,(6):42-43
1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大厅提名总统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出任中情局局长,接替因婚外恋丑闻辞职的前局长彼得雷乌斯。3月7日,美参议院以63票对34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布伦南的提名。他将接替代理局长麦克·莫雷尔,莫雷尔则将担任中情局副局长。提名获得通过后,奥巴马发表声明说,及时、准确的情报对打击“基地”组织及应对各种安全挑战极为重要,布伦南的领导能力将是确保这一点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美国情报工作的失误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法令正式批准成立美国国土安全部,其四大主要功能之一就包括“汇总和分析来自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部门的情报”,以提高分析情报、进行决策的效率。这次美国50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改组与“9.11事件”后美国对其情报工作的反思,以及一系列“亡羊补牢”的举措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5月1日的行动前,奥巴马总统刚刚宣布了他对国防与情报团队的改组。奥巴马提名中央情报局局长莱昂·帕内塔接任即将退休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并让驻阿美军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接替帕内塔出任中情局局长。对此,有军事观察家认为,此次人员调整意味着中情局和国防部未来海外行动之间的合作将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7.
194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立。在这家年轻的情报机构最初的运作中,英国军情六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情报组织携400年的情报经验,开始在联合行动中将宝贵的经验教授给美国同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情六处慢慢的被边缘化,成长起来的中央情报局已经不在需要这位“师傅”了,相反,“徒弟”与“师傅”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多,直到冷战结束以后,这种分歧才得到弥合。  相似文献   

8.
近几个月来,有关情报的话题一直为美国各界舆论所津津乐道。在许多美国人看来,2004年7月11日借口"个人原因"辞职的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只是充当了政府的替罪羊,而新上任的局长、共和党政客波特·戈斯也是在历经几个星期的参议院听证会的磨难之后,才荣登宝座。值此之际,--回顾曾经在中央情报局57年的历史上驰骋纵横过的19位中情局局长,或许是读者感兴趣的。 --编者  相似文献   

9.
在几年前,一家美国公司在某国报纸上刊登了一则高薪招聘广告,求职者蜂拥而至。其实,这并非普通公司的招聘,而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次前方招聘行动,目的是招募一名他们意向中的合作者,为他们提供特定目标的情报。不出所料,那位意向中的求职者在被成功招聘后,禁不住高薪利诱,很快被策反,源源不断地出卖所在国的弹道导弹计划方面的各种详细情报。而开展这次招募行动的,正是中情局一个鲜为人知的部门——国家资源部(简称NR)。  相似文献   

10.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1,(24):54-55
11月下旬,美国情报高层纷纷透露,近几个月来,10多名中央情报局驻中东地区的情报人员被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情报机构先后抓获,并可能已被处决,导致中情局在中东地区的情报网络遭受重创。一石激起千层浪,外界对中情局中东情报行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就此揭开了此次中情局间谍网络被破获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中央情报局暗杀外国领导人的活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曾任中情局副局长的比希尔不久前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冷战者的思考》,书中记录了他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商量暗杀他国政治领袖的情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那些暗杀行动的曝光,美国政府才发现自己的形象已经和黑手党差不多了,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苏联的情报机构斗智斗勇的内幕,人们已经听得够多的了,但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名前情报官员日前披露的事实,还是令人触目惊心:中情局竟然派特工在莫斯科的心脏——克里姆林宫地下埋设了窃听器,专门用来监听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通话,由此掌握了大量绝密情报。 惊人的设想 托尼·蒙迪斯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重点培养的特工,他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间谍技术。  相似文献   

13.
《国防科技》1999,(4):40-42
国家安全委员会 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决定美国国策和战略的机关,缩写为NSC。它是根据1947年《美国国家安全法》和1949年对此法的修正案而成立的。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具体任务是: 1.向总统提出有关国家的内政、外交和军事通盘结合的各种政策建议。 2.协调军队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3.负责审查、指导美国所有对外情报、反情报及特殊活动。  相似文献   

14.
这是发生在冷战初期的一次经典秘密行动。时至今天,当事者的回忆也只能呈现事件的隐约轮廓。 1953年10月的一天,潜伏在某巴尔干国家的美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住处的门前突然来了几个不速之客。令美国人极感震惊的是,这些神秘人物开诚布公地提出,他们愿意将一架货真价实的苏制现役战斗机——雅克-23“弗罗拉”“短暂”地借给美国。华府方面对这件突出其来的礼物甚为重视。中央情报局与美国空军受命组织偷运军机回国并进行研究。行动代号“阿尔法”。 “阿尔法”行动是冷战时期最秘密的情报行动之一。尽管冷战已成为昨日历史,但  相似文献   

15.
近日,美国迈克斯新闻网站首次披露了一个惊人内幕:中央情报局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大间谍罗伯特·汉森向苏联透露了美国“保护总统计划”这一绝密情报。美国中情局专为汉森案设立了破坏控制评估小组,目的是评估汉森出卖的情报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的损失。小组组长由中情局资深情报分析专家保罗·莱德蒙担任。据一位接近莱德蒙的人士透露,这份情报的价值决不是数十亿美元,而是数千亿美元!这是历史上最为昂贵的一份情报。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项计划呢?如果受到大规模的核打击,美国总统及其继任者如何生存?如何确保最高指挥不致瘫痪?这是被列为美…  相似文献   

16.
彭华 《环球军事》2009,(8):62-63
众所周知,某国情报机关失手丑闻的曝光,往往会首先牵出它对敌国机要部门深度渗透的内幕。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首任局长亚伦·杜勒斯所说:“情报机关对成功的行动都沉默无语,而失败却要讲给自己听。”在英国曾经曝出过一桩苏联间谍丑闻,最先是金·菲尔比被挖出,接着又是“剑桥五杰”的其他成员;在联邦德国,总理勃朗特的顾问京特·纪饶姆败露,德国社民党的财务官也被揪出。于是有人调侃说,苏联情报机关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七枚图章带入了他国。  相似文献   

17.
"到哪里能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美国总统麦金莱问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上校迅速答道:"我有一个年轻人——一个年轻的中尉,安德鲁·罗文。如果有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那么他就是罗文。""派他去!"总统下命令。1898年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交战,总统急切希望得到有关情报。他认识到美国军队必须和以加西亚将军领导的古巴起义军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胜利。他需要掌握西班牙军队在岛上的部署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大军区和县以上人民政府都相继成立了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了各办事机构,这对于有效地指导国防动员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从国防动员委员会职能的定位和各办事机构的设置看,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办事机构设置得不够合理,国防动员委员会平时仅定位是议事协调机构,对国防动员工作的组织实施缺少强有力的、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国防动员工作涉及诸多领域,大量的工作在地方,但在政府有关部门中却没有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国防动员委员会五个办公室有三个办事机构设在地方,但秘书机构及综合办事机构设在军队,给工作协调带来诸多不便;国家人防办公室设在军队,省以下人防办却属政府职能部门;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设在军队,各省(市)交战办却设在地方,而且机构设置不统一,有设在交通部门的,也有挂靠在人防办、经委等有关部门的.在机构设置上存在的上下归口不统一、隶属关系相交叉、军地职能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防动员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相似文献   

19.
6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准备登上“空军一号”开始欧洲之行之前,突然宣布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因“个人原因”向他辞去局长一职,将于下个月11日正式离开中情局。(特尼特于1997年7月11日被总统克林顿提名为中情局局长,今年7月11日是他担任局长7周年纪念日。)特尼特说他辞职的原因是,想花更多的时间和妻子还有十几岁的儿子待在一起。副局长约翰·麦克莱林(John McLaughlin)将暂时领导中情局的工作,直到新的继任者上任。任职时间第二长的中情局局长 布什总统对记者说:“特尼特离开中情  相似文献   

20.
据外刊报道:根据美国总统布什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签署的密令,中央情报局可在世界各地展开捕杀“基地”组织成员的秘密行动,因此,凡在海外为“基地”组织效力的美国人都将“合法地”成为中央情报局捉拿的目标并可能被当场击毙。不过,中情局表示,只有在其他方法都无法将敌人制服的情况下,才能发出“击毙同胞”的指令。此外,一旦配合美国行动的外国政府“工作不力”,中情局则可调用无人驾驶飞机对恐怖分子发动“准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