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晶娟 《中国军转民》2023,(23):174-175
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强调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具体阐述融入的内容与原则。文章能够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提供一些探索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共产党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本文主要关注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被高校思政课程所融入,以及这种融入所带来的效果。概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描述了这一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进一步地,通过对教师、学者、学生和教育部门的反馈,对此次融入的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分析了融入后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以及这一融入对其他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茂  王萌 《中国军转民》2023,(18):51-52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而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一招。通过富有温度的党史材料,引导当代大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和融入路径,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厚植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情怀,争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应尽之责和特殊使命。从价值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学生使命担当;强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提升育人价值。从问题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党史教育形式和载体单一化制约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致使党史教学水平参差;网络平台多样化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现实困境。从实践逻辑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抓住关键问题,瞄准学生党史学习需求;把握育人主体,提升教师党史育人本领;优化教育渠道,创新课堂党史融入形式。  相似文献   

5.
王元 《中国军转民》2023,(12):16-17
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原则,加强思政课建设、坚持多元协同育人、丰富教育教学载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进一步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需要,是进一步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必要举措,是进一步拓宽“新思想概论”课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必然要求。“新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敏锐把握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意义、世界观方法论、使命任务、重要要求、时代要求。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新思想概论”课程,必须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发布的配套课件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深度结合,拓展实践教学、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亦是思政教育有效延伸的必要环节。本文主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如何认识课程思政、如何开展思政课程、如何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在高校如何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并希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为基础,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8.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红色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谱系,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平台,因而思政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增强思政课生动性。为了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深度挖掘辽沈战役红色历史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政课讲解,营造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9.
唐辉 《中国军转民》2024,(7):178-17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丰富精深的内涵和育人价值。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为当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还扩展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渠道。文章从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个维度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鑫 《中国军转民》2023,(12):77-78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组织领导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弘扬了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优良作风,是党长期以来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精神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校内外思政教育联动平台等方式,可加强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冲击,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需要厘革和教学升华的空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应充分挖掘防疫精神的多维内涵,并将其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的全过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微观视角,注重正确的价值导向,掌握顶层设计路径,构建立体化的高校整合平台,突破长三角地区融入常态化思维,厚...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在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可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体验式学习等创新形式,更好的融入到蕴含大量“思政育人”元素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之中,促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同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实效性以及“思政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3.
核盾牌是我国政治安全与国土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人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建设而成的。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普通官兵等多年来扎根茫茫戈壁、铸造中国核盾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是基地官兵在长期的核试验事业创新发展中培育形成的。马兰精神具备鲜明的时代价值,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宝贵的资源,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拟探索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我们坚持好、运用好这些立场观点方法。世界观方法论是思政课的基础性核心内容,是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的主线、红线。军校思政课必须结合新时代强军兴军实践,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要求,讲深讲透“六个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15.
马晓娟 《中国军转民》2023,(22):165-166
虚拟仿真技术是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和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近年来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的相继建设,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依托仿真体验中心的虚拟体验式教学成为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趋势。本文以虚拟仿真体验对思政实践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当前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基于虚拟仿真体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能,服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发挥育人实效,是新时代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必要渠道,也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思政课教师要紧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学理性,深挖斗争精神内涵,突出育人旨归;要围绕斗争精神价值,强调落地落实;要服务斗争精神实践,强调守正创新,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相似文献   

17.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实践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18.
党史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针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问题,提出要从“知”入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情与意”入手,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从“信与行”入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龙头实现。要上好思政课,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精神是民族之脊梁,因此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科学的理论,更要提振大学生的精神。2023年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第70周年,缅怀志愿军烈士、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有着重要价值,对大学生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人民应该不断传承的精神财富。在思政课中讲好历史故事,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对于在新时代培养有担当的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政治上的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上的奉献精神、广博学识上的学术精神、思维理念上的创新精神。这些独树一帜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其独到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内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成效,还能够回归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政治修养、锻造道德品质、丰富理论储备、开发创新思维来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保障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