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孟席斯生于1937年8月14日。他的父亲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曾任潜艇部队司令,后被派往中国。所以他刚出生14天,在襁褓中就随父亲从伦敦来到中国,先后住在上海和山东威海,并由一位中国保姆照颐。 1939年其父奉调回英国,他们一家和中国保姆一起回到了伦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位中国保姆才离开他们家回到中国。至今,他还十分怀念这位善良慈爱的中国保姆。 他的父亲1953年退役,退役前担任航空母舰舰长和编队司令,是一位准将,并于1968年去世。母亲现已病瘫在床。  相似文献   

2.
我的祖父是乡间读书人,我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他们属于那种信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的人。我至今珍藏着几本他们读过的线装课本,其中就有《论语》。我的祖父,父亲是《论语》的忠实践行者。三年前,父亲去世了,我作了一副挽联:“十八年前携笔从戎谆谆教诲催放军功章彤彤华彩,卅七载后泣血回首拳拳心愿怎报人生路历历严恩。”  相似文献   

3.
军工战士     
“艰苦的山区生活和恶劣的山洞工作环境,使他们的身体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他们为国防建设献出了青春,晚年却饱受关节炎、风湿病等三十多种疾病的折磨……”这是我执笔一份反应军工企业老年职工健身运动的交流材料的开篇。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父亲,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工龄的老军工人。我仿佛又听见他上楼时沉重的脚步和激烈的喘息声,眼前随之浮现出一幅熟悉的情景:幽深的防空山洞里,机声隆隆,灯火通明,父亲和同事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洞顶悬挂着鼓舞人心的标语,洞口站着持枪站岗的武警……父亲当时充满了自豪,因为他们有一个…  相似文献   

4.
温暖的北极     
十五年前,在中国版图的最北端——漠河,有一户普通的边防军人家庭,同天底下所有幸福的家庭一样,这个家里有一位很优秀的、当边防连连长的父亲贾永才,一位美丽善良的母亲孙国花,还有他们顽皮可爱、刚满9岁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要相信自己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带儿子出征。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个马前卒。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6.
春节的爆竹响起,又一次让我想起已经去世20多年的父亲母亲,想到他们从不给公家和子女提任何要求,而且在他们自己最需要亲人的时候,却送子参军。特别是母亲在临终时告诉父亲,不让把她去世的消息告诉我,而父亲忍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定期给我写平安家信,在信中还要告诉我母亲是如何如何……他们在我心目中是最伟大的,激励着我为部队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相似文献   

7.
一位母亲牵着两个女儿,蹲在河边悲痛欲绝。她对女儿说:"母亲节这一天,一位母亲失去了孩子,是为了另一位母亲重新得到孩子,沈星叔叔是母亲节里最伟大的父亲!"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今年“五一”放假,笔者到一旅游点游玩,看到一位20岁左右的青年穿着佩带专武干部符号的服装,敞胸露怀,勾肩搭背与同伴神侃游玩。笔者好奇,便摆谈了一阵。他告诉笔者:他父亲是一位老专武部长,今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保存了这套完整的军装,同学相聚外出游玩,看到父亲的军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个月了,我回到了家里,父亲赶马车拉蜂窝煤还未回来。 父亲的一生是很苦的,当他十岁的时候,艰难的岁月夺去了双亲的生命,父亲成了孤儿,一个人流浪到他乡,幸得一位慈善的老人收养,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硬凭自己的肩膀建起了一个家。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供我们读书,父亲起早贪黑干起了在城里赶马车的活。刚开始,人地生疏,找不到货拉,父亲很着急,挣到的钱几乎只能够当天的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找到了专拉蜂窝煤卖的活,钱挣锝多了些,但父亲更辛苦了,每天当我还在睡梦中,便听见车轮伴着嗒嗒的马蹄声消失在远方;夜晚当我已进入梦乡时,恍惚中听见拉车马咀嚼干草的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几乎看不上父亲一面,父亲是匹拉车马,烈日和暴雨炼就他坚  相似文献   

10.
父亲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生养他的那片土地上耕作着、收获着,不辞辛劳。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家里很穷,吃顿饱饭都算是奢望。一天晚上,父亲带我到村里看皮影戏。突然,爷爷过来从衣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钞票,硬往父亲手里塞。父亲却是坚持没要。当时,我很不明白,家里那么缺钱,父亲怎么就是不要呢?长大后,父亲念叨起此事,总告诫我们:人可以穷,但志不能短。 搞生产队的一年,父亲负责看菜园和卖菜。一次,大姑买菜没钱,便对父亲说:"姐就买一点点,就别记账啦!"父亲答应了。大姑走后,父亲悄悄从口袋里摸出钱  相似文献   

11.
一列开往贵州偏远山区的火车上,一位年轻妇人怀中未满周岁的孩子已经沉沉睡去。随着“哐当哐当”的列车声,妇人看着车窗外的山峦飞驰而过,思绪越过群山飞向大山深处。她惦记着山里的无名山峰上穿着绿色军装的丈夫胃病又犯了吗?烟还抽得厉害吗?他给孩子取名叫“铭金”,可这让他们刻骨铭心的结晶还从未见过父亲呢……  相似文献   

12.
1956年8月底 ,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当父亲见到毛主席时 ,即整装立正 ,响亮地喊了一声 :“报告!”并向主席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毛主席满脸笑容 ,伸出双手同父亲紧紧相握 ,说 :“海东同志 ,你好呀!”父亲激动地说 :“主席 ,您好呀!”接着 ,父亲怀着惭愧的心情说 :“主席 ,在延安您交给的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感到十分惭愧。”主席笑着说 :“海东同志 ,不是你没有完成任务 ,是你病了嘛!”父亲参…  相似文献   

13.
曾祥军 《国防》2005,(4):48-48
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头竹村有三个十分贫苦的孩子;一个父亲车祸身亡,母亲离家出走;一个父亲身患绝症,母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一个父亲经常患病,母亲痴呆。这三个孩子,两个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度日,一个靠叔伯救济为生,根本没钱上学。2003年.市人武部三位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转变     
弟弟来信说,他已经参加了部队征兵的体检,初检已经通过了,还说这是母亲的决定。我的父亲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兵龄的老兵,母亲自打结婚便在担心和牵挂中度过了近20年的生活,受够了那种孤独与寂寞的煎熬,好容易才盼到父亲转业,我却又萌发起参军的念头,自然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英雄的背后 ,都有一名伟大的女性。我的父亲麦贤德在“八六”海战中的壮举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但同时也成为一名一级伤残军人。1 972年 6月 1日 ,母亲毅然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 ,在父亲光荣负伤后的第 7年与父亲组成了家庭。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 ,用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创建了一个温暖的家。为此 ,母亲吃尽苦头 ,付出了一切。如果说我的父亲是英雄 ,那么我眼中的母亲则是英雄背后的英雄。儿时的我 ,总是不能理解与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以为呵护与关爱便是亲情的全部。由于健康原因 ,父亲的性格喜怒无常 …  相似文献   

16.
说起于欢、于博兄弟二人,在武警北京总队五支队新训大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在这次支队组织的新兵训练比武中,双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只是众多新战友中的普通一员,但他们又有着和别人的众多不同之处。他们的父亲在兄弟俩八岁那年便因癌症过早的离世了,而疼爱他们的继父却又在去年因车祸而去世,两次巨大的打击使原本体弱多病的母亲从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中,会有多少幸运和灾难相位?当巨大不幸降临时,最宝贵的是人间的真情与热爱。一位女民兵接连经历父亲婚外恋、母亲自杀、父亲入狱、妹妹失踪、弟弟病故的不幸,当自己想一死解脱时,她却遭遇了——  相似文献   

18.
四川预备役师一团政治委员李放鸣是个奇人,更是个痴人。 1957年,李放鸣出生在四川乐山一个小山村。父亲李良骥在旧社会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私塾老师.写得一手好字,颇受人尊敬。李放鸣呀呀学语之时,就对父亲的写写画画十分感兴趣。5岁那年完成了涂鸦之作。在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正式向不满8岁的他传授书法技艺。临摹字帖,成了幼年的李放鸣的日课。  相似文献   

19.
一位普通战士的3封书信打赢一场官司,这件好事和新鲜事在黑龙江某预备役师传为佳话。今年初,佳木斯某团战士王有的父亲驾驶自家的农用车经过某施工地段,由于路挖坏了没有任何标志警,.车子翻入路沟中,  相似文献   

20.
父亲     
苏平均是河北省临城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10多年来,他把4个儿子先后送到了部队,自己默默承担着父亲的责任,他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