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当局为破坏大陆经济,在美国的支持下实施“闭港政策”,拦截、劫夺了几十艘与大陆有来往的外国船只,引发了多起国际纠纷。  相似文献   

2.
1949年国民党逃台后,台湾海峡一直被人为地隔绝着。虽然80年代末台湾当局被迫宣布有限度地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虽然在近10年间有数以百万计的台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观光,以及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大陆史学界在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上取得很大成绩,其中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主要提出和讨论了历史人物评价的社会发展或进步标准、社会需要标准、生产力标准、道德及气节标准和综合标准.这些讨论深化了中国大陆原有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理论,但在理论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峡两岸长期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国民党空军频繁窜扰大陆,侵入纵深地区进行战略侦察.特别是1953年美国政府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大力为台湾当局提供军事援助,使国民党空军更加肆无忌惮,不断派遣各种侦察机侵入大陆领空,严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空和领海的安全.年轻的人民空军勇敢担负起大陆防空作战的重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作战的胜利.10年国庆期间,人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北京上空首战击落美制国民党高空侦察机的战斗就是一次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退踞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坚持其“反共复国”的基本政策,“反攻大陆”成为其念兹的行动口号和目标。维持一个反共的台湾政权,是美国敌视和遏制新中国政策之重点,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经援助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力图在各方面准备条件,图谋在对其有利时机发动对大陆的军事反攻;同时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不断进行骚扰性进攻和突袭性进攻。这就是在“反共复国”政策下的“待机反攻”和“有限反攻”,而受到美国的支持。到了60年代之初,中国大陆内部、中苏关系和远东国际关系、美国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等等都出现了新的情况,蒋介石以为反攻时机来临,遂谋划在1962年夏秋之际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反攻,为此在军事、政治、财经等各方面进行动员和准备,并强烈要求美国给予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盱衡战略全局,“保护台湾不受中共攻击”,但也不支持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美蒋双方为此在近两年时间里进行了反复的谈判与交涉,反攻大陆的计划始终遭到美国的拒绝。中国政府适时公开揭露蒋军窜犯大陆的阴谋,动员军民,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同时在外交战线实行“以美制台”策略。在内外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下,蒋介石策划的一场“军事反攻”终于在中途归于流产。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把充当黑人世界的领导者作为国家的崇高愿望,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组织的11次维和行动,在非洲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强大的海军是尼日利亚的梦想,也必将提高这块大陆上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与台湾之间一直处于分离、对峙状态,海峡两岸关系跌宕起伏,曲折复杂.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顾20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四次台海危机,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和今后的对台斗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攻势战略调整为守势战略的同时,台湾开始加强以大陆为对象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其中以空中防御体系为主,先后建立了“天网”和“强网”防空系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为了保卫胜利果实、铲除国民党在大陆周边岛屿的骚扰,年轻的人民海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与美、蒋展开斗智斗勇的较量,上演了一幕幕世界军事斗争史上罕见的战争活剧。回顾过去历史,总结人民海军解放沿海岛屿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利用核能发电始于20世纪80年代。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4周年的日子里,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笔者有幸采访了海军航空兵某部原正师职副参谋长、海航作战功臣、全国优秀离休干部姜凯,与他谈起当年他首次参加国土防空作战并击落国民党军队飞机时的情景。姜老谈及往事,异常兴奋。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台湾国民党军队不甘心自己在大陆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任健  陈谟 《军事历史》2001,(1):27-31
50年代末至 70年代,中国曾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额投资,进行了一项浩大的战略工程——三线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回顾与反思这项战略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是当时战略 背景条件下的重大决策   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两党已彻底决裂,中国的外交行动,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美国在东南亚加紧建设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威胁中国南大门;蒋介石阴谋窜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形势紧张;印度挑起中印边境事件。当时的国际…  相似文献   

13.
台湾研制核武器有着近 40年的历史,并通过“以民掩军”的手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种种迹象表明,其核武器发展计划并未停止。在台湾当局加快以武拒统步伐的时候,这一动向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现将台湾发展核武器的有关历史情况综述如下。 蒋介石时期   ● 60年代中期开始筹备核研机构   1964年,中国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台湾当局 ,蒋介石坐立不安,惊恐万分,急不可耐地要求美国对大陆的核设施进行彻底的摧毁,以扼杀中国大陆迅速壮大的核能力。翌年 8月 3日,蒋介石又举行记者招待会,再次提出“美国应当采取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1846年5月——1848年2月的美国对墨西哥战争,是美国大陆扩张史和西进运动史上一次具有关键意义的战争。它既推动美国经济大国的形成和发展,又加剧北部工业资本和南部奴隶制的矛盾,成为美国内战的前驱。(一)“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理论19世纪40年代是美国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的高潮时期,扩张主义理论“天定命运”论是美  相似文献   

15.
起凤 《国防科技》2002,(6):59-62
航空工业是台湾军事工业的重头戏。台湾航空工业是蒋介石从大陆逃跑时随迁的相关兵工厂合并成立介寿一厂开始的。该厂在50~60年代期间除了制造活塞式双座教练机PT—17型之外还从事一些航空维修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台湾的航空工业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6.
刘向上 《环球军事》2008,(19):44-45
1949年4月17日,国民党驻台湾空军第8大队上尉飞行员杜道时,在第20大队机工长郝子仪的协助下,驾驶第20大队的1架美制C-46运输机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冲破国民党飞机的围追堵截,历经了7个半小时的艰难飞行.带着200多个弹孔,降落在已被解放军占领的徐州机场上。自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先后有几十架国民党军机起义飞归大陆。  相似文献   

17.
控制印度洋曾是印度坚定不移、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印度资深外交家K·M·潘尼迦早在1945年就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说过:“谁控制印度洋,谁就能控制次大陆。”此话形象、深刻地道出了印度当局当年就急欲控制、夺占印度洋的心态。事实上,随着70年代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从印度洋地区撤出之前,印度便开始注意发展海上力量,并竭力填补英国撤军后在印度洋出现的“力量真空”,谋求在印度洋北沿的海上优势。进入80年代,由于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印度对其军事战略又进行了调整,不再只把印度洋北沿作为其控制范围,而把其触角伸向印度洋  相似文献   

18.
台湾“国防部”在近日送交“立法院”的《5年兵力整建计划》报告中称,未来将专注研发精准制导导弹,包括对空、对海、对地等各型导弹,其中还包括射程可直达大陆内陆的巡航导弹,以满足台湾本岛防卫之所需。 纵观台军导弹发展历程,台军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部署导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军一方面从国外购置导弹,另一方面自行研制部分导弹。现在台湾陆、海、空三军拥有30余种各种型号、各式用途的导弹。 家底尽现 对陆上目标的威胁 台湾现有的导弹对我陆上目标可构成两种威胁。第一种是破坏我沿海军用、民用设施。例如:台湾“中科院”在近日于屏东九鹏湾基地,首度秘密试  相似文献   

19.
金马防线 金门诸岛,总面积为162.16平方公里,位于厦门以东,西距厦门5.18海里,横亘于厦门海外,扼厦门咽喉,屏障闽粤,与台澎休戚相关,互为犄角。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将主要兵力撤至台澎地区固守,但并未放弃金门和马祖,企图以此作为台湾面对大陆的两个重要海上军事基地。进入90年代后,台军提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军迫于大陆海军潜艇的威慑,一直重视反潜力量的建设并已初步建立“以海军为主导、诸军兵种协同、东部海域为重点”的反潜作战指挥体系与兵力运用机制。然而,台军反潜作战只是反封锁作战的一部分,又由于台军能反潜的水面舰艇不但少而且旧,所以台军反潜重任基本落在了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