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们曾报道过的苏最新式地空导弹系统(见《Soldat und Techik》杂志82年12期655页)在苏联82年十月革命节阅兵式上首次露面。北约组织把它称为SA-8b/“壁虎”(GECKO)。该系统的基本型SA-8a于1975年在红场首次受阅时曾引起轰动,因为这是苏联的第一个自动化地空导弹系统。在SA-8a/“壁虎”的水陆两栖运载发射车上,除四枚“壁虎”地空导弹外,还有一部环视雷达、一部目标跟踪雷达和两部火控雷达。车上还安装了光电设备,当车载雷达受到干扰时,可以通过电子对抗措施对付目标。1978年,驻东德苏军(GSTD)最先使用了SA-8b导弹系统。它的某地空导弹部队在“友谊-80”联合演习结束后的阅兵式上展示了该系统。当时,从东德的电视节目中拍下了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黄蜂”近程防空系统的改进型在“MAKC-2005”航空航天展上再次亮相,受到参观者和国际媒体的再次关注,这令许多人始料不及。由于俄罗斯地空导弹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优于美国,老一代的地空导弹系统已经让美国头疼。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竟使用俄罗斯的SA-3地空导弹,击毁了不可一世的F- 117A隐形战斗机,这使地空导弹成为俄罗斯引以自豪的产品。如今,改进型“黄蜂”又出现新亮点,这更加令美国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俄罗斯军方迫不及待地向世人抖落了自己的一些“家底”:先是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其飞行性能是独一无二的,目前还没有一种防空武器能够击中它。俄国防部长称:“白杨-M”导弹比国外同类导弹先进5~6年。接着又宣称研制成新型地空导弹。这种地空导弹可拦截高度5米至30千米的任何类型的飞行目标,包括战术弹道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对  相似文献   

4.
火箭技术     
一、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作为现代武器出现的导弹对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德国研制的弹道导弹V2火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达到了预期目的,预示了战后导弹时代的到来。以人造卫星为出发点,阿波罗计划、宇宙飞船、继而宇宙开发计划都是以V2技术为基础的。火箭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能够在大气层工作,在宇宙空间也能够工作。V2是采用以液氧和酒精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液氧温度极低,使用困难,用于  相似文献   

5.
导弹武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实战中的应用,导弹武器不断更新换代,迄今仍有300多种导弹服现役,100多种导弹正在研制和生产中。目前,世界上能自行研制导弹的国家有20多个,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装备导弹。导弹武器应用于高技术之战,出现了导  相似文献   

6.
原苏联曾迅速更新其战术防空系统,反映了其作战原则和战术上的一些变化。 战术防空系统 原苏联防空武器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地空导弹,其次是高炮。最近几年,原苏联更换或改进了其多数地空导弹系统。美国国防部在1988年出版的《苏联军事力量》一文中指出了原苏联战略与战术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向。“苏联最新的便携式地空导弹 SA-16已开始服役,用  相似文献   

7.
李旸 《军事史林》2010,(7):49-53
随着先进探测设备和精确打击武器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被发现往往就意味着被摧毁。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及越南战场上,大量美制战斗机被地空导弹击落就是例证。战争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有矛必有盾。  相似文献   

8.
经过北约6轮猛烈空袭,南联盟的防空力量仍然能部分保留下来,并击落北约的飞机和巡航导弹。这一情况,与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强大的防空体系在头几轮攻击后就陷入瘫痪,形成鲜明对照。南联盟防空力量的主力武器是雷达制导的SA-2(发射架24部)、SA-3(16部)和SA-6(60部)等防空导弹。另外还有上千枚SA-7、SA-14、SA-16便携式防空导弹和SA-9、SA-13自行式低空近程防空导弹,以及1850门20毫米、50毫米自行高炮和57毫米牵引式高炮,这些近程防空导弹和高炮本身没有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陆军防空兵是在前苏军防空兵的基础上于1992年5月建立的,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野战防空体系、最精良的地面防空武器装备以及先进的作战思想。俄罗斯陆军防空兵的总体编制结构、性质作用和运用原则与前苏军相比没有本质区别,但根据形势的变化做了调整和改进。以地空导弹为主的野战防空体系俄罗斯拥有型号多、数量大的地面防空武器。90年代初俄罗斯陆军防空兵已建成以地空导弹为主、小型高炮为辅的先进野战防空体系(详见本刊2003年5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13至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局部战争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由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同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联合筹备,军内外共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70余篇、专著2部。会议紧紧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局部战争的发展这一鲜明主题,从二战对战后局部战争发展的影响,战后局部战争的发展及其特点、规律与启示,二战与战后局部战争形态、战争样式及作战手段比较研究,二战、战后局部战争与当前国际反恐怖斗争比较研究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探讨,达到了交流学术、开阔视野、深化研究的预期目的。第…  相似文献   

11.
在法、意、德、美加紧研制新型中程地空导弹的形势下,英国急起直追,决定研制新一代中程地空导弹系统(MSAM);这是鉴于:英国空军装备的“警犬(Bloodhound)地空导弹系统,1991年就已退役,中程防空出现空白,使英国成为只依靠近程地空导弹防空的少数几个欧洲国家之一。当前北约组织的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混合部署中、近程地空导弹的方式实施防空的。显而易见,英国的防空已成为北约的薄弱环节。 为尽快改变落后状态,在对引进、自行研制等多种途径进行全面分析之后,英国决定向国内外招标,由竞争获胜者承包研制。现在已有3个公司集团就此进行竞争。 以美国波音公司为首的一个公司集团提出的方案,称为“先进的地空导弹系统”  相似文献   

12.
范柏 《宁夏科技》2001,(1):21-21
德国研制的PDW新型单兵武器在跨世纪之际问世,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单兵自卫武器,创建了单兵武器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在防空导弹的发展上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总能够推陈出新、引领发展潮流。创新思想和超前意识使得俄罗斯远程防空导弹能够在世界防空导弹领域领跑多年。第一代系统:初见功底1947年9月8日,前苏联组建了第一设计局,专门为莫斯科研制首都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原名“金雕”,后由于机构变化更名为S-25(SA-1)。SA 系列是美国起的代号,我国一般称为“萨姆”系列。“萨姆”是“地空导弹”英文缩写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成了陆战的主战武器,参战坦克达数万辆之多,这种局面促使着防坦克地雷迅速发展。战后坦克的发展更加迅速,多次更新换代,使其防护能力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提高近两倍。正因如此,也进一步刺激了防坦克地雷的发展。几十年来,防坦克地雷经过多次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5.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随着空袭飞机和空袭兵器的发展而发展的。50~60年代,轰炸机向高空、高速方向发展,使得大,中口径高炮对它的防御效果大大下降,从而促使奈基Ⅰ、Ⅱ、SA-1、2,霍克,警犬等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问世;60~70年代,低空突防攻击机、歼击轰炸机、武装直升机以及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的出现,促进了SA-6、SA-8、响尾蛇、罗兰特、长剑、海麻雀、SA-7、红眼睛等一大批低空、近程导弹的发展;70~80年代,战略巡航导弹的诞生,空袭飞机战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饱和攻击战术和多种干扰措施的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战争中导弹和导弹系统在战场中都将受到各种干扰。便携式地空导弹作为防空作战中的必备武器,在受红外干扰后,可能导致探测概率、制导精度的降低。为了提高便携式地空导弹的作战效能,着重对几种红外诱饵干扰对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本世纪末,可预计移动式高能激光器将会投入战场,用以击落敌方的飞机或摧毁敌方探测器。正由德国航空航天—空间防御技术部研制的此种有效激光束武器将弥补常规战术防空武器杀伤力不足之缺陷。 据该公司透露,数年前已开始研制高能激光系统的部件,且已制成了样品。高能激光武器的一个重要优点是成本低,每次发射只需花费约200美元,与发射一枚地空导弹要花费高达数百万美元相比,费用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8.
地空导弹群火力优化分配是对多批空中目标分别选择最有效的地空导弹火力单元进行拦截,形成最佳兵力、兵器使用方案,它是地空导弹武器指控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从研究地空导弹群火力优化分配过程出发,建立了地空导弹拦截适宜性检查模型、射击优先度指标计算模型和火力分配方案优化模型,为仿真地空导弹群火力优化分配过程提供了模型依据。  相似文献   

19.
美国休斯公司的先进地空导弹ASAM-1,于上月在加利福尼亚默古角进行了首次发射。 该导弹是由先进的中程空空导弹(AMRAAM)转化而来,并按美国军级地空导弹和英国中程地空导弹的要求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目标分配形式--顺序攻击目标分配形式,并以地空导弹拦截攻击机机群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均匀目标分配形式和顺序攻击目标分配形式,以及在机群无干扰武器和有干扰武器状态下,地空导弹拦截效果的算法模型.数值分析表明,顺序攻击目标分配形式有较好的攻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