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军事战略转变理论问题的历史思考陈伙成军事战略转变亦称战略转变,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指以不同的战争形式来划分的两个战略时期之间的变化。军事发展史说明,它是普遍存在于军队建设和战争史中的一定阶段上的变革现象,是军队和战争台阶式发展的表现形...  相似文献   

2.
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适时实行战略转变,以改变整个局势,是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的结论中,对“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问题专门进行了论述,指出,军事战略的“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毛泽东选集》第516页)回顾我军军事战略转变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正确认识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转变以及政治战略的转变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军军事战略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和转变,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两次转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转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都对不同时期的军队建设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指导人民军队在正规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关头,适时地进行战略转变,确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方针,是我军取得性利的基本经验之一。毛泽东在1933年曾经指出:“我们党的军事战略变化问题,值得给予研究。”本文仅就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军事战略转变问题,做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军事战略思维革新的杰出代表。他适应军事斗争变革的时代特点,根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客观环境与本质特征,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科学优势和艺术特色,突出人作为战争和一切军事活动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的智慧在现代军事战略较量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军事思维指导我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我们赢得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为多极格局下的最佳军事战略决策树立了卓越的思维典范。  相似文献   

6.
推进我军特色后勤信息化建设,必须以当代科技革命、新军事变革和我军军事战略要求为依据,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紧紧围绕打赢信息化战争,着力做好理论准备、技术和物质储备,使后勤信息化建设与军队及国家发展战略协调一致,走系统集成、跨越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军事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特别是1985年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1993年军委提出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我军的军事理论研究。“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现在世界各国都重视军事理论的研究,军事理论领域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关于未来军队和未来战争……的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酝酿着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些年来,我们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江主席的这段话,简明而深刻地论述了军事理  相似文献   

8.
赵建中 《国防》2005,(2):17-20
加强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是中央军委根据新的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步骤。当今世界军事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作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我军力量结构正逐步向以科技含量较高的军兵种部队为重点的诸军兵种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民兵是我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民兵建设必须适应军队建设整体发展的需要,以我军的转型带动自身的转型、以我军建设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军队质量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确反映了当代世界范围内军队建设的大趋势,准确把握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军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和强调加强我军质量建设问题。我军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注重质量建设的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个重大指导方针。方针已定,关键是落实。现仅就我军质量建设战略指导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一、一切从实…  相似文献   

10.
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指导军队建设不断发展和发挥最佳战斗力的必要条件,是赢得战略主动和争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我军建设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先进的军事理论都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和军队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贏得下世纪的战略主动地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军事的重大调整和改革,这对我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一、军企分开的地位与作用在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形势下,实行军企分开对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一是履行军队根本职能的需要。军队根本职能,就是以暴力为手段,在现实的或潜在的武装冲突中捍卫国家的利益。而军企分开,正是为了强化军队的根本职能,使军队领导机关集中精力抓好军队自身的建设。二是实现战略性转变的需要。当前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就是现代化战争客观需要同我军现代化水平较低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军队建设诸多矛盾中起主导和决定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实现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为适应这些要求,后备力量建设必然要实行相应的转变。 第一,在动员方式上,要由全面动员向局部快速动员转变。战争动员是一个国家或军队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而采取的重要应急措施。过去,由于我们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科学发展,未来战争需要什么样的军事力量、如何科学运用军事力量的时代课题,科学揭示了军队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与时俱进,是我党军事指导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对加强军队基层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全面落实我军军事战略方针和军队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我军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以及军队建设的总方向与目标,提出了陆军武器装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依据、建设标准和建设目标,强调按一体化联合作战样式建设陆军武器装备,并提出了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军新的历史使命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客观规律,即军队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事力量建设必须与国家地位相适应;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  相似文献   

16.
赵建中 《国防》2003,(9):39-40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事战略,一场以抢占信息化战争战略制高点为目标的新军事变革正在蓬勃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完成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自觉适应这场变革,谋求新的  相似文献   

17.
客观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①我军战略方针的转变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任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但战争的根源远未消除 ,强权政治、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 ,都将对我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广大官兵认清国家安全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 ,深刻认识军事战略方针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积极服务和确保“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顺利实现 ,认真研究如何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政治工作方式和手段等等。帮助官兵强化敢打必胜的信念 ,克服胆怯心理和紧张情绪 ,以保证我军打赢…  相似文献   

18.
军事战略转变主要是指从一种战略指导下的主要作战形式转变为另一种战略指导下的作战形式.适时地进行战略转变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条莆要的战略指导原则.纵观我军的整个战争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军事战略转变的历史,共进行了四次军事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军队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国际战略格局、战争与和平形势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提出了一整套治军之道,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建军思想。几年来,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创了我军建设的新局面。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的建军思想,是理论战线和我军中、高级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我军建设指导思想战略转变后,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既是我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新时期,也是面临众多新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正确解决的新时期。就军事经济发展战略来说就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本文仅就以下两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