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防》1999,(11)
国防外交历来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弱国无外交。在浸满血泪、充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国防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100多年来屈辱国防外交的终结。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国防外交在特殊的国际舞台上为维护国家权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的国防观,是毛泽东国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恩来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国防建设实践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理论和观点。深人研究周恩来的国防观,对于正确理解和贯彻邓小平新时期的国防理论和江泽民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从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和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依据国防工业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比较系统地设计和描绘了中国国防工业的改革和发展路线图。主要是:以增强国防实力为首要任务,着力形成推动国防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以提高质量效率为根本遵循,锐意开拓和科学谋划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新思路;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积极推动和努力实现国防工业体制机制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防经济建设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者将其概括为“发生了十大变化”:国防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有了很大进展;军队后勤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军队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国防经济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防经济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军事经济法规日臻完善;军队审计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军事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确立“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继而阐述了“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对于21世纪我国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国防是在外受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内经几十年战争创伤、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恩来是新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积极参与了新中国有关现代国防的所有重大决策,并在实践中具体加以指导或组织实施。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劳动为巩固人民国防、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现代国防的发展道路,做出了杰出贡献。周恩来在国防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基本理论及其原理原则,是新中国国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至今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在领导新中国二十六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计划和任务的要求,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国防经济的发展摆在适当位置,从而保障了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并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经济理论.一、国防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相适应国际战略形势是发展国防经济和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周恩来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①并强调说:为了防备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我们应该在和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孙中山国防军事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是:国防建设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必要手段;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国防现代化;制定正确的国防战略,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发展国防经济,增强国防实力;学习外国科学,加强国防教育。  相似文献   

9.
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问题是现代国防经济学科军事人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方面,关乎国防资源配置效率、国防实力以及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状况,应着力形成和完善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国防人才的体制机制,重视国防人力资源素质、知识与能力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标准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加强全过程与全系统监督体系建设,净化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扩大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范围,彻底改变"少数人在小范围内开发配置"的不良倾向;全过程全系统引入竞争性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机制,使优秀国防后备人才能够积极投身国防事业。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世界战略格局仍处在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加强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建设,成了冷战后世界各国的首选战略。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综合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中国要以更加雄健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和国防建设步伐,增强全民国防观念,重视对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部《国防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国防建设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规范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立法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抓好法律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江勤宏 《国防》2008,(5):11-13
健全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对于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高战争动员效能、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新时期国防经济思想是邓小平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国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以下内容就邓小平国防经济思想进行了探讨:一是着眼当今时代的变化特点,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必须实现战略性转变;二是正确处理新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三是立足现有条件,实现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四是适应新形势,积极稳妥地改革国防科学工业体制;五是认真看待军队后勤建设重要地位,积极改革和努力加强军队后勤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毅 《国防》2011,(3):30-32
国防动员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家战略实力、应对多种威胁、维护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防动员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认识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瑞华 《国防》2008,(1):25-29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针。在国防动员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国防实力,全面打牢动员基础,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指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服务,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今后的十年,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关键十年。为了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调整国防费用, 增强国防实力。调整国防费用,包括适当提高国防费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实际国防费绝对额,并适当调整国防费的内部结构。一、调整国防费用、增强国防实力——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当前,国际局势“缓和”的呼声,一声紧似一声;国内经济建设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为什么还必须调整国防费用,增强国际实力? 1.裁减军备与军备竞赛。当前,世界上裁减军备的谈判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裁军谈判,一轮接着一轮。的确,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融合度、与世界经济关联度的不断增强,世界经济的每一次较大幅度的波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国国防经济的建设和发展。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国防经济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面临的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并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产业联动和心理预期四条路径,向我国国防经济扩散,对我国国防经济需求、国防经济供给、国防经济运行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国防经济建设要化挑战为机遇,实施积极的国防费政策,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优化国防经济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进国防经济改革,建立国防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是推进21世纪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关键。更新观念和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梯次式”布局,是中国国防经济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纳入式”发展,是中国国防经济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集成式”建设,是中国国防经济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任务;创新路径选择,中国国防经济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现在起到2000年、_廿一世纪的2021年和2049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认真研究这一重要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的发展战略,是使我国能够在廿一世纪成为一个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强大的国家的根本条件之一。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国防经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