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郭华 《环球军事》2008,(23):56-57
从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到80年代的“伊朗门事件”,从90年代初的“印巴核试验情报失误”再到21世纪的“9·11”事件及“情报门”事件,几十年来,以中情局为首的美国情报系统—直为失误和丑闻所缠身。那么,谁在监督美国情报机构?它是如何运行的呢?  相似文献   

2.
从李洪志1992年抛出所谓的“法轮功”,到今年除夕“法轮功”制造惨绝人寰的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从李洪志别有用心地鼓吹“真、善、忍”,到前不久声嘶力竭地叫嚣“忍无可忍”,李洪志及其邪教“法轮功”上演了一场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闹剧。  相似文献   

3.
当代的国际恐怖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猖獗于80年代。当今恐怖主义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公害。“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更加活跃。目前,从中亚到中东,从亚洲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恐怖事件”此起彼伏,各国的“反恐”行动也是如火如荼。纵观当今恐怖主义分子的“制恐”与各国的“反恐”不难发现,正反两个方面都在走向军事化。 “制恐”规模扩大化 “恐怖事件”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古罗马的恺撒被刺、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1914年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被刺、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等事件都是历史  相似文献   

4.
杜科 《环球军事》2010,(11):6-7
近期以来,在反恐方面防守严密的美国本土虽然没有再次遭受类似“9·11”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但恐怖袭击的警报却频频拉响。从2009年11月5日胡德堡枪击案、到2009年12月25日西北航空公司第253号班机炸机未遂事件、再到今年5月2日发生的纽约时代广场汽车炸弹未遂事件,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9·11”事件到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马德里大规模爆炸事件,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表明,越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是国家心脏地带,越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加强城市反恐怖问题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防范和处置突发恐怖事件。  相似文献   

6.
梁宇  陈悦 《军事文摘》2023,(19):29-33
<正>近年来,美国情报霸权日益频繁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从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到2023年中美“流浪气球事件”中,美国将中国的民用无人飞艇视为“间谍气球”和“高空监视气球”,并动用军事力量将其击落。不难发现,美国情报霸权屡屡发难,日益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成为危害地区和全球和平的重要风险源。202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布《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的报告,明确向外界揭露出美国在全球无差别的网络监听,  相似文献   

7.
一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随着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杨利伟的名字迅速传遍世界。他的“首飞”壮举,成为中华民族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中华民族是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伟大民族。嫦蛾奔月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艺术形象美妙绝伦。中国明代的万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升空飞行试验,第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献出了宝贵生命。杨利伟的“首飞”成功,使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想变成了现实。从嫦娥、万户到杨利伟,从辉煌到衰落,从衰落到再度辉煌,中华民族经历了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美国人把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炒得沸沸扬扬,但谁又知道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发生的多起可怕程度远胜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件的核武器事故呢?最近美国权威核武器杂志《原子科学家公报》刊登的美国科学家协会政府机密项目主任史蒂夫·阿尔弗雷德的调查报告撩开了这层掩盖已久的神秘面纱。 美国的核武器事故:危害之大,险把欧洲盟国推入死亡深渊  相似文献   

9.
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历来是美国政府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依据,从老布什政府极其乐观的“四无环境”理论到克林顿政府比较慎重的“四种危险”理论,均认为有两洋之隔的美国本土是“绝对安全”的。但是,“9.11”事件给予美国历届政府对美国面临威胁的判断一个极大讽刺,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面临的威胁。2002年6月1日,布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否衰落了?”这个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答案无论与否,总是脱不开“9·11”事件以来的美国反恐战争。对于一个国家,如果说,政治是骨架、经济是脉络,那么,透视“9·11”事件以来的反恐历程,无疑是美国伤筋动骨的13年。 债务危局早已成为急需扑灭的“新恐怖主义” 正如小布什总统在第一任期就职演说中的“风华正茂”一样,在上个世纪末“知识经济战略”的驱动下,到“9·11”事件前夕,美国财政可谓是“盛极一时”,国内社会经济正处在历史上的另一个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1.
高阔 《环球军事》2013,(22):12-13
近年来,欧洲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恐怖主义袭击,2011年3月2日发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美军大巴遭枪击事件、2011年7月22日的挪威“于特岛枪击事件”、2012年3月9日法国的图卢兹“厄扎尔·哈图拉”犹太学校遭枪击等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给欧洲相关国家造成了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战略进行了调整,作战对象从苏联转向第三世界各国,战场也从大洋推到各国的近海沿岸和本土纵深。1992年9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首次提出“由海到陆”战略概念。1994年,又提出了“前沿-由海到陆”概念。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的话解释,就是美国海军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由海到陆对岸上事件直接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美国海军在明确作战思想、调整作战部署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对地攻击武器。  相似文献   

13.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们读到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下称《黑雪》)。该书的“内容提要”醒目地写着“书中所有事件和人物思想、对话都有史实依据。”可是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却陷入不解之中: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作者在许多地方,竟然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或虚构的东西,当作“纪实”推给读者? 在没有涉及到该书的内容之前,我们要问这本书到底是“纪实文学”,还是“历史小说”?作者在“后记”里声明,“所有的出场人物  相似文献   

15.
从“慰安妇未定论”到“军国主义请便论”,从炮制所谓“火控雷达照射”到欢庆“出云号”准航母下水,从谋求修宪到加速强权,从无端指责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到靖国“拜鬼”引起四邻不安,  相似文献   

16.
8月21日的《环球时报》以头版头条的大篇幅,详细报道了土耳其当局终于放行“瓦良格”号(Varyag,该报按英文拼写误译为“瓦雅格”)航母进入地中海的新闻,并首次披露了部分“瓦良格事件”的内幕消息。所谓“瓦良格事件”,指的是澳门创律娱乐公司从乌克兰购入尚未安装动力系统的“瓦良格”号舰体后,因土耳其政府阻挠、无法使用拖船拖带通过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马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揭穿了一个美国神话 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数架民航客机,将其用作“超级巡航导弹”一举摧毁纽约世贸大厦并重创华盛顿五角大楼,从而打破了美国情报机构无所不知和防空体系滴水不漏的神话。通过这场悲剧,美国军政当局猛然意识到,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貌似刀枪不入的防护伞,原来是可以从下面钻进来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北部湾事件”是美国全面发动越战的理由。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世人既熟悉这一事件,也相信这一“史实”;然而,事实上大家都被欺骗了,世人所熟知的“北部湾事件”详情都是当时美国刻意编造的。前不久,美国历史学家艾德根据一份解密文件,揭开了1964年“北部湾事件”的真相。他指出,这是美国为扩大越南战争而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  相似文献   

19.
江山 《当代海军》2004,(5):58-59
台湾“海军副总司令”林镇夷,“海军中将”,是2004年度台湾“总统大选”前进行的最后一波军方人事高速中等到阿扁提拔,于2003年12月新升任“台湾海军副总司令”的。俗话说,好事多磨。由于“大选”和“乌龙鱼雷事件”,台湾“海军副总司令”一职一再难产,林镇夷也险些与台湾“海军副总司令”无缘。据台湾媒体称,林爱好看大片,喜听流行音乐,上升伊始便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0.
成建制组织民兵参与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抢险救援要做到——从非典疫情到印度洋海啸,从吉林中百商厦的特大火灾到淮安公路段液氯化学事故,从哈尔滨水污染事件到山东烟威地区的罕见暴雪,这些难以防范的自然和人为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都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许多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