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八十年间的中国近代史,在我国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封建的旧式军队向现代化的新式军队转变这一重大历史事实,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方面,而且也有其独特之处。研究近代军事或战争,总是要和某些军事思想、军事人物联系起来。在此,袁世凯则作为在近代军事改革中起过一定作用的人物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辽宁大学历史系崔连仲教授编著,金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军事后勤史(古代部分)》是《军事后勤历史丛书》之一(《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史》、《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世界军事后勤史》)。该书论述了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后勤体制、后勤思想及辎重运输、军需物资、武器装备等勤务的形成与发展,着重叙述了重要战争、战役的后勤保障过程、方式和手段,是一部以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加强外国军事史的研究 1、在人类历史上,数千年来连绵不断地进行过各种不同性质的战争,有正义的、非正义的。古代中世纪有古埃及和赫梯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德国农民战争以及三十年战争等。近代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现代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战争造就了大批著名军事家。各国军事学说、战略战术的形成均来源于战争的实践,并汲取了他国的经验与教洲,绝不是闭门造车凭空产生的。也就是说,世界  相似文献   

4.
翻开《中国近代战争史》,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幅幅有声有色、浓墨重彩的中国近代战争历史画卷。它从一个极为重要的侧面,系统而明晰地再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历程,热情讴歌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英勇悲壮的光辉业绩,无情鞭挞颟顸无能的晚清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罪恶行径。这部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分三册,近100万字,配有珍贵历史图片和作战示意图)的战争历史专著,系军事科学院原战争理论研究部中国历代军事理论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员多年潜心钻研的学术成果。它的面世,填补了我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战争历史缺乏总体研究的空白,因而受到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的欢迎与  相似文献   

5.
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旨在探索中国古代军事向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军事近代化的研究重点放在那里,学术界未有一致公认的看法。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另一个是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军队建设是在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反过来又促进和推动军事思想的发展。近代军事思想不是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所独有,在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官绅士大夫的著述言论中也有所表现,如郑观应、丁目昌等人都有军事方面的精彩论著。战争观,建军思想,战略战术思想是军事思想构…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中,有关近代战争、军队建设、军制和近代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著作陆续问世,但对中国近代军事人物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军事人物传》(张一文、施渡桥主编)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在近37万字的篇幅中,为中国近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军事人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 6月 ,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一书。这是施渡桥先生在中国近代军事学术研究上的又一力作。施先生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 ,成果颇丰。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施先生认为 ,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如果忽视从军事指导思想入手高屋建瓴地研究军事问题 ,就会出现就事论事、现象罗列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流弊。自 1 988年前后起 ,施先生笔耕不息 ,历时十余年 ,终于将这部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专史推向了社会。全书按…  相似文献   

8.
蔡愕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有重九起义、讨袁护国等震惊时代的战争实践,还拥有涉及国防建设、战略战术等内容的近代军事思想。本文重点对他的军事思想进行探讨研究,由于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文中不免要分析考察与蔡银军事思想连结的军事实践。一方面更有助深刻地认清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又一个侧面获得对蔡愕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公正评价他的历史作用和地位①。一、蔡锷军事思想形成的基础蔡愕成为近代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有其先天条件③,但主要还是后天造就的因素。其中,他在清末民初外受…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立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军事经济学也不例外。从古代,阶级社会出现后伴随战争而产生的军事经济思想的萌芽,到现代,系统的国防经济学说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一历史过程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探索这一学科发展的思想史,对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军事(国防)经济学体系和基本范畴,充分认识军事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本文仅就其中一个片断,即中国古代军事经济思想史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统治者经常率兵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认识论是专门研究卫事领域认识的一门学问,属于应用哲学范畴,也是军事哲学的一个分文学科。宦提供了科学观察和认识军事事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军事认识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对战争和军事问题都有不同的认识。军事认识历经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不同的历史形态。马克思正义的诞生引起军事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把无产阶级的军事认识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早在30年代,毛泽东就十分重视这一理论的研究,其主要理论成果反映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土壤,它的战争观、军事伦理价值观、战争谋略法等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仁战"、"义战"、"以民为本"、"以奇制胜"、"以礼治军"等战略方法、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古代兵学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马列主义军事思想和古代兵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及其战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民族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它也充分借鉴和吸取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宝贵历史遗产。以弱胜强是中国古代许多战略家、军事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军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其间孕育生长的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条充满军事智慧的知识长河中,产生出具有世界级影响的辉煌华章,一是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二是20世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贡献”,需要从对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历史考察中加以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不充满着战争。作为人类进行战争的工具——枪械,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了轻兵器特有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步枪从远古到公元十世纪,军队的作战武器是刀、矛、剑等冷兵器。到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世界军事史上第一种管形火器——火枪。它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战斗时点着,借喷出的火焰烧伤敌人。这种火枪是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十五世纪末,德国人制造了线膛枪。其膛线是直线形式,将软铅做的弹丸用探条将其嵌入线膛,使弹头与膛壁贴合得更紧密,以充分利用火药气体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一部人类史,半部战争史。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战争便随之而来,而对战争和军事历史的研究也就成为人类总结战争规律、吸取历史经验的有效途径。因此,从中国古代开始,历代统治者和军事家都高度重视对战争和战争规律的研究,并将其上升到关系国之生死存亡大事的高度。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人民解放军创建以后,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高度重视军事历史研究。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即倡导党内同志要研究近百年来的军事史,老帅徐向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指…  相似文献   

16.
在甲午战前中日国家战争系统的力量竞赛中,日本在地理约束力与历史引导、危机应对能力与文化转型效果、政治整合力及军事战略目标以及战争动员力与军队近代化建设水平等方面,积聚了比清王朝更集中、更强大的战争能量,而清王朝只是进行外交、军事与技术的有限近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没有完成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因此,甲午战争的胜负在战前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军事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亦称军事史发展的主线)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且分歧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代表性的意见:一,主张以战争发展为基本线索(参见牛俊法《论中国近代军事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阶段性》,余子道《略论中国现代军事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均载梁巨祥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二,主张以军事力量和国防设施的重大变化为基本线索(参见舒翼《中国近代军事史分期之浅见》,同上书);三,主张以军制和军队装备的发展过程为基本线索(参见沈渭滨《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对象与分期》,同上书);四,主张以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参见高锐主编的《中国军事史略》,张玉田、陈崇桥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史》).对于中国近现代军事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讨论,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军事史学科体系确立的大问题,完全有必要作深入广泛的讨论,以求军事史学界早日达成共识.有鉴于此,笔者略陈浅见,祈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8.
后勤是从物质、技术方面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军事活动。有战争和军队即应有后勤活动。只不过早期的后勤活动与早期的战争和军队活动一样非常简单罢了。后勤不仅贯穿战争和军队的全过程,而且贯穿其细技末节。如果把军队比作人的身体,那么每个血管里都流着后勤的血。中国兵书是中国古代军队知识的载体,而后勤知识是军事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兵书中也记载着十分丰富的军事后勤知识。它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军事后勤方面的宝贵遗产,是研究军事后勤史的珍贵史料。批判地继承这笔遗产,研究整理这批珍贵史料,对于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后勤理论体系不无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言军事思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的军事术语,军事科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往往用法、兵法,略、兵略、谋、兵谋、韬略、计、策、术、权、数等,表示洽兵、用兵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这些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用语,基本含义古今大致上是相通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关于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理性认识。在军事科学──军事思想理论、军事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探讨、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仍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从军事和战争本身的特点看,探索战…  相似文献   

20.
在孙中山创立的军事思想体系中,他的军事教育思想焰烟生辉,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认真地剖析这一思想,无论对于近代军事教育思想的研究,抑或对于现代军事教育思想的实践,都无疑是有帮助的。一、“立学校以育人材”创办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材,是孙中山军事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从事“战争事业”的始作源者。1894年冬,当他摒弃上书、请愿方式,从改良之路转入革命轨道时,就把“物色”、培育军事人材的问题作为革命团体的宗旨加以倡导。在《兴中会章程》宗旨一项里,孙中山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