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里有个"弦高退敌"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627年,秦国派大将孟明视秘密出兵入侵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途中得知这一消息,急中生智,一面派人星夜兼程回郑国报信,使郑国早做准备,一面选了20头肥牛作为犒劳秦军的礼物,亲自上路迎秦军.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晋文公联合秦国一举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光凭武力很难粉碎秦晋的合围。于是郑国大夫烛之武想了个“伐交”的退兵之策。他以摇山撼岳之舌,向秦穆公陈述了攻郑于秦不利的缘由,并以当年晋国假道虞国灭了虢又灭了虞的教训,提醒秦国不要重蹈复辙。说得秦穆公进退两难。烛之武乘机许愿说,秦国如果向东发展,郑国可以为泰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放弃秦晋联盟,从郑国都城撤回军队。  相似文献   

3.
潘守勇 《国防》2008,(6):71-71
春秋末期,楚将成得臣与晋文公交战,全军覆灭,被楚王所杀。秦将孟明视虽两次与晋国交战都全军覆灭,甚至当了俘虏,当他被释放回国时,秦穆公非但没有杀他,还亲自到郊外迎接,并自责道,"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继续重用重赏孟明视。最终,孟明视助秦穆公成为一代霸主。  相似文献   

4.
公元二八○年(晋太康元年),西晋将领杜预陈兵江陵,准备进攻东吴。他先派牙门将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乘夜偷渡过江,袭占乐乡。命他们占据有利地形后,就到处把晋军的旗帜插上,并在山上放火,以夺吴军将士之气。东吴都督孙歆  相似文献   

5.
"三国鼎立"被大书特书,甚至被"水煮"为商业经典,相形之下,"三国归晋"反倒不太受人们重视.实际上,三国归晋耐人寻味之处不少,如魏灭蜀之战,司马昭明知钟会不忠且邓艾难驭,为什么还要派他们伐蜀?钟会12万大军何以居然被5万蜀军挡在蜀地之外?蜀中5万军队又为何不敌远道而来的邓艾2万魏军?又如晋灭吴之战,司马氏为何在灭蜀后拖了整整16年才伐吴?东吴水师在御敌时何以寸功未建?吴帝孙皓在最后一刻使出了什么计策险些使晋军互相火并?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等"大腕"死后,"后三国"时代同样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根据古文献记载,从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383年的294年间,陕西省凤翔县的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秦国先后历经19位国君执政,完成了氏族末期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又开始了向封建社会的迈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7.
常想一二     
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更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无可奈何之际,不由得他不发出这千秋遗憾。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战争中很早就使用有毒的物质杀伤敌方人员。在我国,公元前559年,晋、齐、鲁、宋等13国联合伐秦。秦军在泾河上游施毒,污染水源,致使晋、鲁等国军队因饮含毒河水造成重大伤亡。三国时,蜀大将关羽攻樊城,被魏将曹仁用毒箭射中右臂,毒液入骨,危在旦夕,多亏名医华佗及时刮骨疗毒,才使关羽箭伤痊愈。  相似文献   

9.
假途伐虢     
张慧 《国防》2010,(2):76-77
假途伐虢,典出于《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要进攻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与虢国联兵抗晋,晋国虽强,也难以轻易得手。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以名马和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晋军通过。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春秋时中国北方的北戎部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派军抵御,忧虑戎军兵强马壮,说:“敌是步兵而我为车兵,我害怕敌从侧后迂回攻击我军。”庄公之子公子突说:“派一支能勇猛进攻而又能灵活速退的小部队接战诱敌,尔后佯败而逃。父王再派三支伏兵待敌。戎军作战轻率而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频仍、兼并激烈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由长期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时代。战争的结果是,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灵活的连横外交手段,于公元前221年吞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今日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在为秦国开创封建王朝新纪元而感到钦佩的同时,也不禁为六国被灭亡的结局而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2.
孙机  杨萍 《军事史林》2014,(9):55-56
车战在古代曾盛极一时,西周、春秋时的许多战役,都以车战为主要的战斗形式,而且规模很大。公元前632年,晋、楚间的城濮之战,晋国出动战车七百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07年,郑、宋间的大棘之战中,郑国一次就俘虏了宋国的战车“四百六十乘”(《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晚期,各国军备激增,这时晋国的战车达四千乘,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指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午"。端午是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忌日。屈原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不满楚国腐败,主张政治改革,并写了许多抒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由于楚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也被秦国攻破,  相似文献   

14.
杜预(公元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是西晋初年晋军的高级将领和军事谋略家。史裁其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军事筹略,为西晋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晋灭吴的战争中战功显赫。史家评说,杜预“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晋书·杜预传》)  相似文献   

15.
袭击作为一种战法,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中国西周时代,“袭”与“伐”和“侵”有着严格的区别。公开声讨,钟鼓堂堂称之为“伐”;隐蔽行进,不用钟鼓称之为“侵”;轻装突袭,掩其不备才称之为“袭”。不过,这时的“袭”仅限于近距离的偷袭,是一种战术行动。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企图奔袭郑国,大臣蹇叔曾阻止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意思是使军队疲劳去奔袭较远的目标,还没有听说过。那时为什么不能  相似文献   

16.
死于固执     
《兵团建设》2012,(3):52
公元前206年,刘邦拿下了咸阳。按照楚怀王之前对天下诸侯的承诺——"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可以做关中王。项羽晚了一步,但他心中另有打算。秦朝被消灭之后,被秦国灭掉的六国旧势力基本上已经与领了各国原来的地盘。对项羽来说,不回楚国做大将,唯一剩下的就是关中王这个空缺,天下没有其他的容身之地。  相似文献   

17.
富国强兵的思想,在我国是占已有之。当然,古代有古代的局限。商鞅的这段话,却是清楚而又准确地道出了富国与强兵的关系,可以说是富国强兵思想的经典之言。商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革新者。他是卫国人,得知秦孝公有求贤之意,就前往秦国,向孝公致献了富国强兵之策。在秦国,他两次  相似文献   

18.
晋军志略     
晋军 ,民国时期山西省部队的简称 ,由阎锡山等人组建 ,并始终由阎锡山所统辖 ,亦称阎军。晋军由辛亥革命时的山西民军改编而成 ,经历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 ,至 1 94 9年 4月 ,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 ,前后达 38年。晋军在中国近代史、军阀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弄清晋军组织演变情况 ,是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的重要课题。笔者收集有关资料 ,作一概述 ,作为研究晋军之初步 ,并求教于读者。本文序列到旅级 ,凡 2个名字以上者 ,其意为前后任职。所用代号如下 :集团军 :GA军 团 :AG兵 团 :CA  军 :A  师 :D  旅 :B  团 :R骑 兵…  相似文献   

19.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使人自然想起一代枭雄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乱世之中举义旗 项羽家世代为楚将,因被封于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南),所以姓项。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最有名的将军,后来被秦国打败自杀,那时项羽才9岁。项羽全靠叔叔项梁抚养长大。项梁很早就教项羽读书,可项羽刚刚学会点毛皮知识,就不愿再往下学了。后来项  相似文献   

20.
秦赵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接壤,加之两国先后在同一时期崛起,使得两国在战国后期摩擦不断,战事频繁.公元前270年,在秦赵结束阏与之战之后,秦昭王任范雎为相,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上党,韩恒惠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献出上党郡.冯亭不愿降秦,欲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寻求赵国庇护.赵孝成王不顾平阳君赵豹反对,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连韩抗秦,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公元前260年,因秦不满于赵接受上党,于是派出左庶长王龁攻占长平,自此,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便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