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一方面军1936年春的东征,巩固和发展了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推动中共和红军"北上抗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征山西的决策,以打通抗日路线为至高目标,在其行动过程中独立自主地确定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有力促进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东征的直接作用下,中共与晋绥当局阎锡山建立了有固定活动区域和共同统一战线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3个师在山西全面展开和迅速壮大,以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能够以山西为战略支点深入华北敌后开辟多个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东征是中共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天下事     
江泽民 刘华清 张震为红军东征纪念馆题词今年5月5日是红军东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东征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山西省吕梁山区石楼县隆重举行。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还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题写了碑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分别为纪念馆题了词。总政治部副主任徐才厚受中央军委委派,专程前往参加开馆仪式并讲了话。发生在60年前的红军东征,是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后,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巩固陕北苏区而采取的  相似文献   

3.
1936年2月党中央、中央军委组织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抗日讨逆,历时三个月的东征,对于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扩大红军、发展华北抗日救亡运动,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为以后出师华北进行抗日奠定了基础,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为此,我们就东征的有关问题作些粗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杨凯 《军事历史》2016,(6):28-34
东征是红一方面军主力落脚陕北后,第一次大规模主力尽出的战略性行动。东征前全党全军逐步统一了思想,摆脱了长征对东征山西的心理影响。红军东征期间或进或退,均处于主动,此次出击有力地补充了红军军力与军资。东征虽未完全达成预期的战略布局,短短的75天相关部署也未能全面展开,但已明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一些政策趋向。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红军东征胜利80周年.为弘扬红军光荣传统,盘活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人武部组织区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精心组织策划以"传承红军东征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吕梁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红军事迹广为流传,吕梁英雄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6.
长征是英勇的红军将士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征服万水千山奔赴抗日前线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广大民众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毛泽东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中,红军将"北上抗日""共赴国难"的思想一路宣传,一路动员,使之既成为红军长征的动员令,也成为红军指战员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围绕长征与北上抗日的关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山西石楼县地处吕梁山西麓,毗邻黄河。1936年2月22日,毛泽东同志从石楼县境内的黄河辛关古渡口东渡黄河来到石楼,在这里指挥了红军东征中的关上、蓬门等重要战投.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及时在瓦窑堡召开舍议.会后毛泽东、彭德怀亲率红一方面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以图北上实现直接对日作战.在山西省境内却与阻拦抗日的蒋介石、阎锡山反动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激战。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率军东征之前,就安排周恩来坐镇陕北,负责后方工作,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做张学良的工作.这不仅是抗日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解除红军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部署.因为当时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统率着20万大军,布防在陕北苏区边界.在此情况下,共产党同张学良的谈判也许比同蒋介石的谈判还要急迫.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日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是极其艰苦和顽强的。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彭真同志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二十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仲是红军出征后南方  相似文献   

10.
南方8省14个游击区红军游击队顺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战略转变,其根本原因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指导及红军游击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严格的组织纪律。项英、陈毅在其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南方红军游击队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顺利整编为新四军,在抗战中所取得胜利和大发展,正是源于和得益于南方红军游击队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1.
红军北上抗日的石刻标语范厚坤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的石刻标语在今四川省广元地区,较集中地保存了当年川陕苏区红军镌刻并留下的许多有关“抗日反帝”内容的石刻标语。有许多石刻现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如初。这些宣传标语反映了川陕苏区党政军民对抗日的积极宣传,从中也...  相似文献   

12.
王怀平  谢兵 《华北民兵》2013,(12):38-38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脉中段西麓,这是一片孕育革命火种的热土。红军东征时期,两次辗转中阳,在这里发生了较有影响的"关上歼灭战",开启了红军东征的第一大胜仗。几年来,中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武装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实。自乔晓峰任中阳县县长、武委会主任以来,倾心支持武装工作,努力在管武装、解难题、练精兵上求突破,不断推动该县武装工作和经济建设创新发展。管武装,当好"武主任""抓好武装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和使命,中阳县武装工作搞不好,就是我这‘武主任’的失职!"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发生在中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前夜。长征胜利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变为现实,加快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完成红军向抗日前线的战略集结,准备了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基干力量;使陕甘苏区得以巩固和扩大,创造了红军直接对日作战稳固可靠的战略后方;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没有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尔后国内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 ,经过艰苦的努力 ,终于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红军改编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 ,又注意策略的灵活性 ,没有因为红军改编、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而削弱以致脱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的坚强领导 ,为坚持持久抗战 ,打败日本侵略者 ,夺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红六军团、红二军团、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分别与黔东“神兵”、黔西北的绿林游民武装、黔川的哥老会、川康的袍哥土匪打过交道,或吸收改编或坚决斗争,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展的争取西北哥老会共同抗日的工作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会师减少了阻力,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初抵陕北时,中央红军减员严重,陕北红军的整体规模也亟待扩充。加之红军又相继开展东征、西征军事行动,故扩红自1935年冬季始便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重点工作。[2]1935年1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指出,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高原上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是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60年前,红军在这里打土匪,除恶霸,建立苏维埃政权;各族人民拥护红军,支持红军北上抗日,谱写了许多军民团结的壮丽诗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族军民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又谱写出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新歌。1992年,马尔康被评为四川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第4、第5支队,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组成。1938年2月,在闽南和闽西南坚持斗争的这部分红军部队,在福建龙岩白土镇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辖第3、第4团。第4团后来发展为第23军。  相似文献   

19.
汾水河畔杏花香,吕梁山下练兵忙。“砰!砰!”两发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穿透薄雾、划破群峰晨空。压制炮火在“敌”前沿炸响,“红军”以猛烈的攻势抢占“滩头”阵地后。或越点攻击、或迂回穿插……一场岛上山地进攻综合演练在昔日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上拉开了帷幕。这是山西某预备役团又一次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接受战火的“洗礼”。  相似文献   

20.
论“长征精神”的形成张小军6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进行战略大转移,长驱两万五千里.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最后到达抗日前线。红军长征中所形成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