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军事文摘     
长征何耐确定落脚陕北红军长征途中落脚陕北,是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于1935年9月18日占领哈达铺后,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苏区存在,中央领导人作出的抉择,而在同年9月28日榜罗镇(属通渭县)政治局会议上正式确定的。(摘自《瞭望》)  相似文献   

2.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军尤如洪水猛兽,迅速吞噬着大片大片的中国国土…… 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军一味屈膝退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 然而,高高在上的蒋介石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中共及其红军身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地粉碎了他精心策划的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远征行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又把注意力移到了陕北。 自1935年9月开始,时任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就受中共中央之托,多次致信蒋介石,提出了国共合作、红军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等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4.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5.
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是因为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做引导,有对陕北诸多有利因素的分析与把握,而这一切,都与遵义会议的胜利分不开.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迅速摆脱军事上的被动,战胜张国焘分裂行为.正确选择落脚点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提供了思想保证;三,遵义会议确立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能够引导红军走上抗日前进阵地;四,遵义会议确立的党中央能高瞻远瞩,正确分析和把握陕北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条件,率领红军走向陕北.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中,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井冈山出发,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胜利会师,转战了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展开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更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永远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国统区人民大众对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知之甚少。1936年陈云曾在法国发表《随军西行见闻录》,介绍红军长征的一些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会师陕北的总人数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会师陕北的总人数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刘铁林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时的总人数究竟有多少?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前有过多种提法,其中比较权威的提法有三种:一是毛泽东主席在1971年南巡讲话时所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有很多山洞,当地群众把一个极不显眼的无名小山洞,叫做“红军洞”。 这个“红军洞”位于越西县南箐乡广乐村与河坝村交界处的观音苔。1935年5月,红军到达泸沽  相似文献   

10.
1935年6月至1936年1月,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军长征在四川荥经县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荥经人民配合红军、广泛地开展了支援红军、参军参战等活动。如今,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该县人武部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坚决同“左”倾错误作斗争,促成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领导红军坚持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把陕北根据地变成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进行抗日战争的前进基地。  相似文献   

12.
1935年冬,李克农随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正是全国形势非常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陕北多次研究了全国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特别是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有的说六次会师,有的说七次会师.笔者认为应该是八次会师:红2、6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在江西重溪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红25军与陕甘红军在陕北永坪会师;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甘泉会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14.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是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旗  相似文献   

15.
朱德于1934年10月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红军总部、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长征初期,朱德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导致红军处处被动挨打十分不满.想方设法减少红军的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赞同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举动,朱德被迫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其间,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张国焘右倾分裂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努力说服争取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为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取得长征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红六军团、红二军团、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分别与黔东“神兵”、黔西北的绿林游民武装、黔川的哥老会、川康的袍哥土匪打过交道,或吸收改编或坚决斗争,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展的争取西北哥老会共同抗日的工作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会师减少了阻力,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天下事     
江泽民 刘华清 张震为红军东征纪念馆题词今年5月5日是红军东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东征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山西省吕梁山区石楼县隆重举行。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还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题写了碑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分别为纪念馆题了词。总政治部副主任徐才厚受中央军委委派,专程前往参加开馆仪式并讲了话。发生在60年前的红军东征,是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后,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巩固陕北苏区而采取的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威信县,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扎西会议”会址所在地。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路经这里时,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威信人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中要穿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能否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并贯彻落实,对于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意义重大。为此,红军在长征途中大力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实行民族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和武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争取少数民族群众参加红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这些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保证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到达陕北,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进而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长征中的三支主力红军都到过哈达铺并开展重要活动,突显了哈达铺在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1935年9月,红一方面主力先行北上在哈达铺进行了整编和为期一周的休整.哈达铺给处于艰难困厄之中的红军带来了胜利的希望,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夺取长征最后胜利的信心;哈达铺使艰难曲折的长征加快了进程,减少了无谓牺牲,为党和红军保存革命骨干和有生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哈达铺整编强化了党对红军的领导,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长征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哈达铺整编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扩大了红军在陇南的影响,为红二、红四方面军再过哈达铺创造了有利条件.哈达铺是红军长征中的"希望之地""胜利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