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钵峪村是陕西省凤翔县董家河乡的一个贫困村,自然条件很差。过去,外边人很少光顾这里。近年来却远近闻名,那是因为省、市领导常来看望在这个村住着的一位老红军女战士。前几日,笔者慕名采访了她。老红军名叫何秀云,四川巴中人,现年92岁,中等身材,满头银发,除了耳朵  相似文献   

2.
许世友(1906.2.28~1985.10.22),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许家村)人,人民军队历史上著名战将. 1914年初,由于家徒四壁,他给少林拳师当过杂役,遂拜师学得一身少林武功.1922年春,他投身直系军阀部队寻求出路,在旧军队混迹过三年.1926年9月,在武汉担任国民党军连长时,他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并积极靠拢,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潜回家乡投身土地革命,开始了在人民军队的铁血生涯.  相似文献   

3.
长征的胜利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红军将士临危不惧,百折不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政治信念是红军将士排除万难的原动力.一、崇高的理想教育人.为革命的理想,为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这是红军长征中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党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忽视对红军官兵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崇高的理想教育人,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杨成武在《忆长征》中这样写道:“信念——对事业,对革命,对北上抗日路线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个信念鼓舞着我们忍饥寒,以致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在所不借.”这充分说明,崇高的革命理想在红军将士中扎下了根.二、坚定的政治信念鼓舞人.红军长征  相似文献   

4.
齐霁 《军事史林》2006,(8):42-44
在史无前例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有几位外国人参加?人们历来存有争议.李晓朴认为,"曾有两位外国人参加:一位是众所周知的共产国际派驻我党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另一位是鲜为人知的法国传教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长寿》1998年第6期).王树人认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外国人共有三位,除李德外,还有越南人武元博和英国人阿尔费雷德·博萨哈特"(《咬文嚼字》2003年第6期).还有人认为,"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一共有五位:除李德外,还有朝鲜人武亭和毕士悌、越南人洪水以及法国人勃沙特"(《新闻与写作》1996年第8期).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说法均存在错误.关于勃沙特(博萨哈特)(Alfred Bosshardt),他是英国人而不是法国人;1934年10月,他在贵州因被误认为是外国间谍而遭红军扣留,随行了560天,1936年4月12日,红军在云南境内释放了勃沙特,因此不能把勃沙特视为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只能说是随行长征的外国人.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目前能够确定的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共有五位,他们是德国人李德,越南人洪水(武元博)、李班,朝鲜人毕士悌(杨林)、武亭.  相似文献   

5.
游曦,原名游传玉,1908年3月26日出生于四川重庆巴县一个手工业家庭.家中五个兄妹,只有她和大哥游传禄被养活.因为父亲积劳成疾,没钱医治早逝.两兄妹从小由母亲一人养大.1924年,游曦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6.
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但未能粉碎蒋介石对1红军发动的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7.
80年前,我工农红军为抗日救国,从陕西绥德、清涧出发,东渡黄河,进军山西,转战50多个县,扩充红军8千多人,筹集经费50余万银元,燃起抗日救国烽火.80年后,我军改革强军号角吹响,习主席指引我们踏上新征程.吕梁军分区党委认真落实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系列指示精神,以问题为导向,抓基层不放松,发扬钉钉子精神,戮力改革强军.近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梁市委书记、市国动委第一主任高卫东,吕梁军分区司令员赵布道、政治委员张选、政治部主任杨文军等接受了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万源市这块具有爱国拥军光荣传统的红色土地上,有一位红军的后代,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倾情武装工作,使个多年与先进无缘的单位走进了先进人武部的行列。他就是去年获得“四川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位杰出人物”殊荣的中共万源市委书记、市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李兴洲。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为了实现伟大的战略转移,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证.这一举世无双、惊心动魄的远征,在中国人民中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长征所表现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10.
在红军时期,有这么两位人物:因他们都姓罗,又相继担任过红四军第二纵队、红四军政委,且关系密切、亲如兄弟,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大罗”、“小罗”.在长达34年的革命友谊中,他们既有革命战友间的生死与共,又有亲如兄弟般的砥砺共进.这两个人的名字,已经镌刻在红色军史上:开国元帅罗荣桓与开国大将罗瑞卿!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三个多月,中央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12.
在江西省井冈山("冈",意指较低而平的山脊;"井",意指四面环山中间的平地,由上而下俯瞰似乎是井.井冈山主峰早已是一座荒废的山.井冈山是以当地的山冈及山间平地取名的)市茨坪镇("茨",意指茅草或芦苇盖的小屋;"坪",意指山区或高原上的平地.  相似文献   

13.
永载共和国革命史册的四川巴中,曾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当年有12万多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其中4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当震惊世界的5·12特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之时,四川巴中军分区在第二天便组建一支红军后代抗震救灾突击队,火速赶赴毗邻的川北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展开了一场与死神搏斗、向同胞献爱的大营  相似文献   

14.
19343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黄猫垭歼敌2个旅、计1.5万余人,活捉了敌代旅长傅责梁,缴获枪支7000余支、追击炮40余门、子弹10多万发,电话机88部,电台7部。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六路围剿”,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刘志丹与红军长征落脚点李敏杰中央红军8.6万多人从1934年10月中旬长征开始,沿途曾经选择了湘西、川黔边、川西和川陕甘等落脚点,但这并不完全由中央红军领导者的主观愿望所决定,主要取决于红军同敌军较量结果等客观原因,所以这些落脚点始终没有能够实现。1...  相似文献   

16.
70年前,当红军长征经过贵州这片热 土时,为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 战天灾、除人祸、建家园,使群众有了自己 的土地和家园,红军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根植 在了老百姓的生命中。 70年弹指一挥间。驻守在贵州高原上 的武警贵州总队,始终坚持用红军精神建 队育人。让驻地群众又看到了当年红军的 光彩.被高原人民亲切地赞誉为“红军传 人”。  相似文献   

17.
《兵团建设》2006,(9):36-36
两年前,两个英国年轻人李爱德和马普安用了384天重走了长征路,并且出了一本书——《两个人的长征》。他们走的时候用GPS做了精确测量,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不到6000公里,没有过去说的2.5万里那么长。那么,70年前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里路?摘自《党员文摘》的这篇文章将给你答案。  相似文献   

18.
红军的政治教育,是红军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红军将政治教育作为立军的基点,建立健全教育的组织领导,明确教育的对象任务,精心设计教育内容,采取多种教育方法.红军的政治教育,虽然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但它在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军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地揭示了我军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了最后一座山——六盘山时,发生一件令人震惊的命案,驻甘肃环县耿湾的300多名红军官兵,一夜之间无缘无故死亡。当时的中央及政府,无比愤怒,决心抓住杀人凶手。到底谁是杀害他们的凶手?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敌人派的特务投毒所致。当地政府立即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侦破,抓了一批可疑分子。但多番调查,终没找到任何证  相似文献   

20.
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活跃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伍还有几万人,在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陈潭秋等同志组成的中央分局领导下,为坚持革命斗争和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改编为新四军的有以下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 湘鄂赣边游击区:主要负责人是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傅秋涛同志,整编时有1100多人,枪600余支,活跃在浏阳、平江、修水、铜鼓、阳新、大冶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