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曾中生对红军作战和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他的关于红军反"围剿"战争特点的认识,关于影响红军战略战术因素的论述,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总结,关于红军建军原则的思想,为苏区和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4.
冯白驹,1903年6月生于海南琼山县。1926年初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秋,国民党陈汉光旅集中优势兵力,围剿苏区。冯白驹带特委机关、苏维埃政府和红军100多人在母瑞山上坚持斗争辗转近一年,最后在他带领下仅有26名干部战士胜利突围,建立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和红军的5次反"围剿"斗争,以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前4次反"围剿"的胜利,促进了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中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辉煌;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对革命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而整个反"围剿"的实践,则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第一代善于治党、治军乃至治国的领袖.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红星奖章的基本形状是五角星及由两枚五角星交错而成的星花,象征革命的星星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8.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扩大红军、参战支前、购买公债、借谷等多种形式,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筹措战争费用和筹集粮食等作战物资,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党的群众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注入了新鲜活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后,即转兵对各苏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其中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围剿"的兵力,除原在江西南昌附近的2个师、1个旅和3个航空队外,另从湖南、陇海路抽调5个师又1个旅,统归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指挥,对集结于袁水流域清江(今临江)至分宜段的红军进行"围剿"。关于国民党军这次"围剿"采取的作战方针是什么,至今未见史家与当事人引述国民党军作战文电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出现了跑反现象,即根据地群众为了躲避敌人的疯狂进攻而采取的背井离乡的逃难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党的领导特别是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薄弱;根据地生产萎缩,经济枯竭,群众生活无着;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残酷虐杀;群众信任红军,衷心愿意跟着红军进行斗争,同时依靠红军取得最低的生存需要.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群众跑反成为反"围剿"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曾照平  薛忠友 《国防》2008,(6):85-88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与国防杂志社联合主办江西省赣州市,简称赣南,是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所在地,是红军五次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生活、战斗过。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的历史,军史界知之甚少,史籍中亦鲜有记载。有的人甚至认为在中国革命史上不存在一个红十七军。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本文试就红十七军的成立时间、军政主官、军事活动及番号的撤销等作一简要考析,希冀借此能将红十七军之史实铺陈于中国革命史。一、筹建 1932年11月26日,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围剿",中共湘鄂赣省主力红军第16军军长孔荷宠、政委黄志兢在《16军关于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工作计划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我们为着要完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定  相似文献   

13.
东方军入闽作战是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在"左"倾错误指导下,为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而作出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东方军初次入闽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客观上扩大了中央苏区东部版图,促成"福建事变",为第五次反"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时机。然"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不仅没能实现预期战略目的,反而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错失准备第五次反"围剿"的宝贵时间。东方军二次入闽,博古等人秉承共产国际的旨意,没能予19路军以应有的支持和帮助,变被动为主动,结果坐失良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渐成定局。  相似文献   

14.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入发展,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极端恐慌。他急忙调兵遣将,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连续不断的反革命“围剿”。红军则进行了反“围剿”的活动。“围剿”和反“围剿”,成了十年内战的主要形式。面对着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和有着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16.
从1930年5月全国红军会议至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初步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但随着第三次"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左"倾领导人奉行积极进攻战略,强调通过所谓"正规战"夺取中心城市,红军的军事战略转变进入曲折发展时期.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正是这一时期阵地战和运动战两种正规战的典型代表.这两场战役,充分体现了红军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17.
军事史文摘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针对史学界关于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是先发制人还是诱敌深入之争,赵平撰文指出: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进攻路线、先发制人虽一度占上风,但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于强攻南丰不克后,中央苏区和红军毅然采取退却步骤,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特别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阶段,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占据主导;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也在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因此,  相似文献   

18.
褚银 《国防》2007,(4):73-76
第一次"围剿"的失败,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朱毛决非等闲之辈!"为了不给红军以喘息的机会,仅隔4个月,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蒋介石设想"在三个月内消灭共军",以便给他即将戴上的总统桂冠添上一道炫目的光环.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军事历史研究》2014,(2):F0002-F0002
正红军在正规建设和反"围剿"作战中建立奖励制度,设立了红星奖章。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中革军委关于制定、颁发红军奖章的命令》,决定设一、二、三等红星奖章。一等红星奖章授予"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二等红星奖章授予"在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胜利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胜利,长征获胜是克服多种艰难险阻的结果,也是调动多种克敌制胜因素的结果,其中就有积极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利用国民党派系矛盾方面的因素,本文列举长征中的史实,阐述学习党史的一点体会。(一)突围时利用陈蒋矛盾长征之前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坚持党内正确路线的领导干部,以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眼光,注意到国民党内派别斗争所形成的某些局部对革命有利的条件,重视利用国民党内的矛盾斗争,创造有利于革命的形势。第五次反“围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