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防科技工业》2012,(3):12-13
该卫星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将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一号卫星相互配合,实现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相结合,完  相似文献   

2.
<正>初春三月,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卫星正式交付使用。它将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一号卫星相互配合,实现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相结合,完善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大幅提升我国对海洋的监测能力,有效服务海洋事业,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这是我国  相似文献   

3.
许玲 《国防科技工业》2007,(10):42-43,45
9月30日,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正式在轨交付运行。随着卫星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国近年来天上无海洋卫星的不利局面,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事业跃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将为我国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这是近30年来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的又一里程碑!”3月2日,在海洋二号卫星在轨交付现场,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蒋兴伟的话久久回荡。  相似文献   

5.
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创造五个“第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月1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发射升空。记者16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创造了五个“第一”:国内第一颗获取海洋动力环境数据的卫星;我国第一颗高精度航天器;国内第一颗定量观测的微波遥感卫星;第一次搭载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  相似文献   

6.
《国防科技工业》2004,(2):36-37
21世纪的海洋技术,将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加速发展。自从197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之后,海洋探测卫星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愈显重要,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发射了海洋探测卫星。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更需要自己的海洋卫星。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  相似文献   

7.
2012年3月2日,国防科工局在京举行在轨交付仪式,将海洋二号卫星正式交付给用户方国家海洋局,使其开始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领域里"大显身手"。那么,这颗被寄予厚望的海洋二号卫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研制历程?它在  相似文献   

8.
需求牵引,制定海洋卫星发展规划,完善我国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按我国主张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EEZ)近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作为海洋大国,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勾画了新世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蓝图,海洋卫星系列作为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卫星应用越来越广泛地渗入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传统方式无法达到或难以实现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卫星应用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技术水平、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现在,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达20余颗,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空间探测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等多种类型,形成了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导航卫星系列、通信卫星系列和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基本构成了我国应用卫星体系,为我国卫星应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卫星应用水平不断…  相似文献   

10.
2002年5月9时5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一同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1.
2002年5月15日9:50,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洋一号A(HY—1A)卫星由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升空,808秒后,卫星与火箭正常分离,到达870公里初始轨道,按计划在经过7次变轨后到达798公里的预定轨道。 2002年5月29日上午9:50,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所属北京、三亚卫星地面站成功地接收到第一轨卫星数据。 2002年9月18日上午,在国防科工委主持下,国家海洋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HY—1A卫星在轨交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字仪式。 2003年5月15日上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三亚卫星地面站接收到HY—1A卫星下传的遥感数据。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研制和数据处理水平超过了法国、日本以及印度的同类卫星,解决了我国民用卫星难以进行高精度制图的难题,实现了卫星测绘从低精度到高精度、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4.
在发挥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在今后10年的目标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  相似文献   

15.
正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随着这颗新星的顺利入轨,我国提前半年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目标。北斗导航,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空间的北斗卫星作为时间和位置基准的"灯塔",通过北斗卫星播发的无线导航信号,为地球表面、海洋及近地空间用户提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CFOSAT)已正式在轨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应用。该卫星首次实现了对全球海面风场、海浪谱两种重要海洋参数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完善了海洋立体监测手段,为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预警监测等提供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7.
海上机动目标监视任务过程及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海上机动目标情报的获取成为分析判断现代战争战场态势的重要依据。由于卫星侦察具有侦察范围广、侦察时间长、定位精度高、不易被攻击等特点,海洋监视卫星成为海上情报侦察的有效手段。目前发展的海洋监视卫星主要包括电子侦察卫星和成像侦察卫星,对海上机动目标的监视也主要通过电子及成像侦察卫星的配合来完成。重点研究了电子、成像侦察卫星、地面信息处理系统、地面接收站在海上机动目标监视任务中的联合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卫星SAR海洋图像中检测船目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船在卫星SAR海洋图像中一般是以亮点的形式出现。本文先简要地介绍了船目标在卫星SAR海洋图像中的成像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三种检测船目标的方法——窗口滤波方法、自适应阈值法、概率密度函数法,并运用实际的卫星SAR海洋图像对这三种算法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后两种方法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迅猛发展的现代侦察监视技术 空间侦察监视技术空间侦察监视技术是航天技术与信息技术“联姻”的产物,主要装备包括照相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核爆炸探测卫星和航天飞机等。它利用装在卫星或航天飞机上的光电遥感器和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从太空中收  相似文献   

20.
特别提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创建于1967年。40年来,从卫星的测量到圆满完成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回收,从距地球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实现卫星同步定点到确保6次神舟飞船的回收搜救,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星管理到成功抢救故障卫星,这个中心作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先后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五大跨越。飞向太空: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地面观测系统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适时作出卫星经过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可观测预报,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和测控人造卫星的国家。返回地面: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各测控站精确测量控制下,卫星运行三天后准确返回到国内预定回收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该中心迄今已圆满完成中国发射的24颗返回式卫星的测控与回收任务。同步定点: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将卫星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飞船圆收:1999年至2005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圆满完成六次"神舟"飞船测控回收任务,其中,"神舟"五号创造出飞船实际落点与计算落点仅差一点一公里、搜救人员三十秒赶到着陆现场的航天奇迹,"神舟"六号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误差只有280米。多星管理:为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求,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不断提高综合测控能力,实现执行实时测控任务由原来几年一次或一年几次到现在一年十几次,卫星长期管理任务由原来几颗到现在几十颗的转变,综合测控能力实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