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舰艇设计中的生命力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命力是舰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标准评估方法、考核指标与定量设计约束要求,舰艇生命力一直未能很好地融入舰艇设计过程中.针对作战舰艇生命力设计优化,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的树状生命力分解定义结构,并建立了相应的生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给出了任务相关的生命力指标设计定量要求与概率要求.  相似文献   

2.
多种武器攻击下舰船电力系统生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舰船电力系统生命力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讨论了舰船电力系统在多种武器攻击下的模糊评估模型,并以某型舰艇的电力系统为例,通过对其子系统的模糊评估分析,得出整个电力系统的生命力指标.评估的结果说明了根据加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把模糊性很强的舰船生命力指标定量化,为电力系统设计方案选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布式综合模块化系统架构,成为航空应用领域的主流架构和发展趋势.我国空军已进行了分布式综合模块化系统架构研究设计和仿真评估,但缺乏系统级的架构优劣评估.兵器领域已将综合模块化系统架构应用于型号项目中,但在分布式综合模块化架构方面,尚未在具体项目中应用.针对分布式综合模块化系统架构缺乏系统级评估手段的问题,提出一种陆战平台分布式综合模块化系统架构建模方法.根据系统架构评估需求,建立不同层级实体的模型及约束,分别对应陆战平台信息控制系统的业务层、操作系统分区层、模块层、子系统层、系统层;在层级划分的基础上,定义各层级模型的属性;通过对评估指标中的综合度、耦合度进行评估计算,对系统架构建模方法进行验证.系统架构建模方法为系统架构评估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某假想船动力系统为例,建立了多种武器攻击多次命中,多种损伤因素综合作用情况下,基于计算机随机模拟舰艇动力系统生命力评估模型,并验证了其合理性。运用该模型能找出舰艇动力系统的设计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并可以对改进效果进行分析,这对提高舰艇动力系统的生命力将有重要的意义,也适用于其他系统的生命力评估。  相似文献   

5.
多种武器攻击下舰艇装备生命力的加权模糊综合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中模糊评估法对舰艇装备系统生命力进行了模糊评判 ,建立多武器攻击下舰艇装备生命力加权模糊评估模型 ,并以某舰艇装备的主动力系统回路为例 ,运用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对其生命力进行具体评估 ,结果分析表明根据加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选用合理的加权系数 ,就能把模糊性很强的装备生命力指标定量化 ,为设备系统设计方案选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舰船损管系统生命力评估构架,解决了诸如水消防系统这样遍布全舰且元件之间逻辑关系十分复杂的系统损伤概率计算方法,直接使用损伤比例进行综合加权计算,为舰船损管系统设计提供了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部雷达保障校正射击时各个雷达获得的数据精度不高、数据传输自动化程度低、炸点坐标缺乏数据融合等问题,采用VC++和SQLServer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炮兵雷达组网校射评估系统。讨论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软件结构。同时根据最小方差原则,按照各雷达的精度分配权值,设计了多雷达组网对炸点测量数据最优融合估计的数据融合算法。通过实弹射击保障应用表明,该系统提高了雷达对炸点数据测量的精度及炮兵指挥自动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部雷达保障校正射击时各个雷达获得的数据精度不高、数据传输自动化程度低、炸点坐标缺乏数据融合等问题,采用VC++和SQLServer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炮兵雷达组网校射评估系统。讨论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软件结构。同时根据最小方差原则,按照各雷达的精度分配权值,设计了多雷达组网对炸点测量数据最优融合估计的数据融合算法。通过实弹射击保障应用表明,该系统提高了雷达对炸点数据测量的精度及炮兵指挥自动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军用无线通信系统模块化的发展,提出了采用参量对模块化程度进行评估的思想。同时在研究战术电台中频数字化模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该模块的方案,指出了其主要技术指标与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此模块的研究实现能提高战术通信系统的性能,使我军战术电台的数字化,模块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非接触爆炸作用下舰船动力系统生命力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非接触爆炸作用下舰船动力系统中主要设备的破坏模式 ,建立了动力设备的冲击响应模式 ,并给出了在非接触爆炸作用下用于舰船动力系统生命力评估的系统破坏概率计算机仿真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