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详细介绍了JTAPI的组成及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用JTAPI实现军用指挥网中话音传输优点,最后论述了在军网中用JTAPI开发语音通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一个可以在64kb/s数字信道上实现的话音-数据混合传输设备,利用话音的空闲来传输数据,而不是让话音和数据采用各自的传输设备,也不是增加数据传输速率。当检测到话音停顿状态时,线路即用来传输数据,而在突发话音到来期间,线路便阻塞数据的传输。给出了两种混合传输系统的模型。第一种模型数据的到达是随机突发的,用于描述一种人机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种模型数据是连续到达的,用于描述文件传输、传真等等。本文计算了两种模型所需的缓冲器容量、阻塞概率、数据时延和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话音和数据均为分组传送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一种话音数据综合的排队模型,从M/D/1排队系统出发,推导了本模型中话音和数据分组的平均迟延及平均队长的近似公式。计算机对公式进行数值分析得出的结果和用GPSS语言模拟本排队模型得出的结果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无线ATM及其在数字化战场信息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战场要求实现战场空问的实时图形化显示,因此必须将模拟话音和数据两种孤立的通信系统综合成一个能传输话音、数据、传真和图像的综合通信系统,所以ATM技术越来越引起军事领域的兴趣。无线ATM技术既具有ATM的优点,又具有高度移动性,支持动中通,在未来数字化战场信息传输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阐明了无线ATM的基本概念,并就其在数字化战场信息传输系统的应用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IP网的地空电台语音网关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战场环境下地空不间断话音指挥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IP网的话音电台组网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 PC 860T嵌入式处理器和V xW orks实时操作系统的语音网关设备。介绍了该语音网关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详述了分组话音协议模块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社会,特别是在军事通信中,通信保密显得愈来愈重要。电话是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话音信号的加密方法可分为数字和模拟两种,即数字加密和模拟置乱。近年来虽然数字通信及数字话音加密技术有很大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要使用模拟窄带信道传输话音信号。数字加密虽然加密效果较好,但大多数数字编码话音信号的带宽都远大于原始模拟话音信号的带宽,难于在模拟窄带信道上传输,参数编码(声码器)的数字话音信号虽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了计算机通信发展的原因,对数据或话音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介绍了目前计算机通信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迅速发展中的三种计算机网络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8.
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AFDX)以其独有的优势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但是由于通信模式,无法满足实时任务的可预测性和低延迟等要求,因此,研究AFDX的实时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提高网络的实时性最可行的措施就是采取优先级管理模式,对具有优先级的分组传输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两种优先级排队模型下,不同优先级分组的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和平均逗留时间,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得出:采用具有优先级的分组传输模式能很好的提高网络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9.
TETRA数字集群空中接口所涉及的调制方式、传输速率、信道编解码和高层协议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是在支持原有话音业务的基础上,以支持分组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为新的服务目标,为满足宽带化通信需求进行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仿真模型的验证是根据模型预期的使用目的,判定模型和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符合程度,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RTI使用UDP多点传送实现快速传输,因此在传输数据时容易产生信息包丢失的现象。本文对一个传统仿真模型进行了改造,使其与HLA兼容,并据此对模型验证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指挥控制网络采用UDP协议进行大数据传输时存在长时延及高丢包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UDP改进的ARUDP(Augmented Reliable UDP)协议。该协议针对UDP传输过程中存在的乱序到达问题,提出了基于乱序重构的管理机制,降低了丢包率;在接收端根据网络相对单向队列时延检测网络状态,并利用改进的A-AIAD控制方法自适应调整数据发送速率,减小了队列排队时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仿真实验表明,ARUDP协议发送速率平滑,在保持UDP高效的前提下,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降低了网络的丢包率,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网络的,对丢包具有鲁棒性的语音编码算法——iLBC。iLBC在编码时先进行LPC分析,然后对LPC残差信号采用自适应码本编码,这个自适应码本与传统的CELP算法中的自适应码本不同,没有利用语音帧之间的相关性,使得iLBC算法对丢包具有鲁棒性;解码时如果有语音包丢失,则采用丢包隐藏(PLC)算法。介绍了iLBC编解码算法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iLBC的自适应码本编码方式以及丢包隐藏算法(PLC);比较了在丢包率相同的情况下,iLBC和ITU-T G.729A的MOS分,结果表明,iLBC更适合于有丢包的网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军用无线双工通信系统数据传输资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利用话音、报文、传真、数据电路交换信令的工作模式标示,提出了基于无线双工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TCP/IP结构体系及协议栈,并探讨了网络适配和实现与军用公共数据网、地域通信网(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数字化部队单工无线电数据网互联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实时流媒体传输中的差错控制与恢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Internet传送有一定的QoS保证的实时流媒体是多媒体应用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但Internet上的数据传输时常出现丢包现象,不采取恢复措施,这必然导致视频质量的下降。如何提高视频传输质量,且保证它的实时性,是目前研究热点。以MPEG-4文件为视频流,研究了网络传输丢包对视频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选择地重传重要数据的恢复方法,来提高实时视频的图像质量;并根据RTP协议,提出CR-RTP协议,以对视频数据恢复重传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调度算法的性能指标,对目前基于业务流的调度算法的技术特点与性能优劣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重点研究了基于时延和丢包率的算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包延时界(PDB)排列的调度策略,与WFQ及传统EDF算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业务端到端超时概率随网络带宽利用率的变化性能优于传统EDF算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处理器系统控制的机器人,其无线通信系统存在丢包现象和实时性差等弊端,设计了一种以FPGA作为机器人的主控制器,以PT2262/2272为通信芯片的无线通讯系统。该设计包括无线发射模块、接收模块、SOPC建立及软件实现。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实现灵活,具有体积小、稳定性高、实时性好等优点,不仅解决了丢包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7.
车载自组织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自组织网络,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车载自组织网络的拥堵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却忽略了车载自组织网络中移动节点缓存空间有限的现实问题.因此,针对节点缓存受限场景下车载自组织网络的拥堵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来优化网络中数据包的传递过程.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提出的多...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管道缺陷磁记忆检测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磁记忆检测技术判定准则,只能指示应力集中位置,无法进一步获取应力集中信息。为获取应力集中信息,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磁记忆信号分析方法,进行试件拉伸试验。拉伸应力为200 MPa时,信号小波包能量谱分布较为均匀,各频带能量占总能量之比均小于15%,不存在集中分布的频带范围。拉伸应力为410 MPa时,信号小波包能量谱最大值分布在1,3,4频带,1~4频带能量之和占总能量的73.8%,小波包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段。试件屈服后,信号小波包能量谱最大值分布在1,2频带,能量谱分布极为分散,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段的1,2频带,1~3频带能量之和占总能量的87.3%。管道试件应力集中程度与磁记忆信号的小波包能量谱分布特征有关,应力集中程度越低,小波包能量谱分布越均匀;应力集中程度越高,小波包能量谱分布越集中,能量主要向低频段集中。  相似文献   

19.
In an integrate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voice and data traffic compete for the same transmission facilities. Assuming Poisson arrivals and exponential service with different rates, analytic expressions are obtained for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such as blocking probability and average delay under the following operating rule: class 1 traffic behaves as a loss system while class 2 traffic is buffered when all channels are busy. In view of the inordinate amount of computational effort needed when the number of channels is large, simple approxima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