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战事连绵不断。在这股巨大的战事狂潮中,一支奇特的军队异军突起,它的名字叫雇佣兵。可以说,近些年,随着联合国维和行动连连受挫,雇佣兵正日益成为局势动荡、战事不断的国家和地区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许多战场上,活跃着一些特殊的人群——雇佣兵,志愿兵、私人军事公司的服务人员、平民合同兵。这些人都是战争的工具,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对某些人来说,雇佣兵是英雄,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讲,他们却是全人类中最坏的败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雇佣兵的形象是否有所改变昵’他们最终得到的是祝贺还是憎恨?当今世界是真的需要雇佣兵呢.还是需要摒弃这些嗜好战争的瘾君子呢?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应对兵员短缺状况的加剧,世界不少国家包括美国开始大量动用持绿卡的外籍雇佣兵参战。眼下的伊拉克,参战美军中的20%就是雇佣兵。此举意味着步入新世纪后,雇佣兵的行情不断看涨,成为战争领域里的一个奇异亮点。为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雇佣兵,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看看历史——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1月5日,20名俄罗斯囚犯在布良斯克州提前获得自由,这与国家大赦无关,只源于一份他们与瓦格纳公司签署的“战争合同”。去年8月起,被西方定性为“雇佣兵企业”的瓦格纳在政府授权下,从各处监狱招募已定罪的犯人,通过去乌克兰参战来换取减刑。“他们光荣地、有尊严地履行合同。  相似文献   

5.
《云南国防》2001,(3):42-4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礼炮声响彻天地,一响、两响、三响……会场上的30万人在默默地数着,全世界关注中国的人也在暗暗地数着。当他们发现礼炮为28响时,这炮声又仿佛在他们眼前划出了巨大的问号:毛泽东为什么让礼炮鸣放28响?这“28”里面,到底隐含着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约瑟夫&#183;康拉德的小说《特工人员》中,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说:“我一直梦想有一帮绝对坚定的人来打破所有良心上的顾虑……不怜悯地球上的任何东西,包括他们自己,为美好的事物和所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事而应召去死。”但是康拉德的无政府主义者抱怨:“我从来没有遇到哪怕一个这样的人。”现在,在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车臣、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的地方,似乎有太多的人愿意为实施谋杀而死。这是一种新现象吗?如果是又该如何解释呢?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就已着手准备建造轻巡洋舰。1939年9月德国人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意大利因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德国,当时宣布保持中立,避免参战。但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意大利似乎认为法国将要投降,也竟然于1940年6月10日向英国、法国正式宣战。在战前的1937年,各级“雇佣兵队长”型轻巡洋舰都早已准备就绪,它的设计、建造目标,是与法国的大型巡洋舰相对抗。所谓“雇佣兵队长”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做人     
做官,先要做人。做人,应该读书。怎么做一个好人?要读书。“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钱穆说,“假如我们诚心想学做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特别是当年5月布什总统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 驻伊美军便开始了自越战以来最倒霉的日子。这不,开战3年来,美军非但没有让伊拉克安静下来,反倒贴上了2000多名美军士兵的命。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中的60% 以上都是被“路边炸弹”——形形色色的简易爆炸装置夺去性命的。那么这些“路边炸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从驻伊美军那些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装甲车被反美武装炸毁的惨状照片中来感受一下吧。  相似文献   

10.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国家的版图非常广大 ,华夏族和外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交通往来非常多 ,但边境上也时有战争发生。杨炯的《从军行》就是以唐初的一场战事为背景写起 ,再现了人们渴望从军边塞、渴望投身到如火如荼之战事的全过程。诗句表现为一个又一个画面镜头的剪辑组合 :边疆告急、志士奋起、将士出师、敌我交锋……诗句的跨度跳跃与战争的紧急态势相一致 ,诗句的内在节奏和韵律与诗人的起伏不平静的情感状…  相似文献   

11.
“战后之战”有如梦魇 半年多前,美国总统布什在一片欢呼声中,怀着异常轻松的心情,笑容满面地宣布伊拉克的“主要战事”已经结束,宣称今后的重点不再是“打天下”,而是“治天下”。而半年多后的伊拉克又怎样呢?当美军满怀胜利的喜悦进驻巴格达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一场噩梦从此开始。半年多来,各种攻击者就像是幽灵一样,对美军发动着一次又一次的袭击。10月29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伊拉克的安全情况统计:7月份平均每天有7起袭击事件,8月份达到每天15起,斋月前达到每天25起。进入斋月之后,每天竟达36起,伊武装出现了“战略出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报道举世瞩目的越南战事,中国新华社派出记者组于1953年前往越南,进入位于越北联区太原、宣光、北件三省交界的中央根据地。记者组在越北中央根据地进行了访问,了解越南各个方面情况。1954年1月上旬,记者赴奠边府前线采访。身为中国援越顾问团工作人员的笔者,被指派先后随同杜展潮、戴煌两位资深记者前往,帮助他们做翻译、联络工作,耳闻目睹许多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他们耕波犁浪。他们穿云破雾。他们同时拥有碧海蓝天,以大海做跑道扶摇上九天。他们是我国唯一的水上飞行特种部队,海军航空兵的骄子。从雏鹰学飞到羽翼渐丰,40年来,共和国三代领导人时刻关注着它的成长和发展。这些都是昨天的故事,可却鲜为人知,我们在历史的画卷里为您翻寻出来,也许您从中会感受到水上飞机的明天……毛泽东在报告上粗粗画下一道红线  相似文献   

14.
3月20日,伊拉克上空弥漫起战争的硝烟。20多天来,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这次战争作为事件而言,它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而就战争本身,它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战略的、战术的、后勤的……这是一次典型的现代战争的实战展示,它为军事经济学各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作为军事经济工作者,不能不对它进行思考、研究和总结。为此,军事经济学院于4月中旬组织了一次伊拉克战争专题"学术快餐"。应邀的专家学者就伊拉克战争及其影响和对我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启示阐述了各自的观点。我们把它进行了整理并刊载于后(排名不分先后),以飨读者。既为"快餐",其分析和研究就只能是初步的。硝烟还未散去,战争仍在继续,我们希望广大军事经济工作者,紧紧跟踪现代战争,密切关注伊拉克战事,并把研究引向深入,以此推动和促进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在战场上互换战俘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特别是在近现代战争中,根据保护战俘的国际法条约和惯例,一俟战事尘埃落定,全部战俘应即予释放并遣返,不得迟延。但是,往往仍有一些士兵从战场上消失后,不知去向,在交换战俘的名册既找不到他们的名和姓,在战争双方的死亡记录上又难觅其踪影,甚至冲突另一方还会矢口否认他们的存在,似乎这些人的肉身已从人间蒸发了。但在世界某个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里,他们正被悄悄地监禁着。这就是"幽灵战俘"。 "幽灵战俘"从何而来 那么,"幽灵战俘"从何而来呢?先从2004年8月印巴交换战俘说起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武装冲突不断,至于两国驻克什米尔边境线附近军队之间的冷枪冷炮更是司空见惯。在频频  相似文献   

16.
1 936年的陕北,一个对外界来说神秘而又未知的红色国土。埃德加·斯诺和所有人一样,对这片土地和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读过《资本论》与列宁著作的真正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像国民党政府所宣传的"土匪"……这些在当年扑朔迷离的问题,斯诺却找到了答案——一份放在今天依旧令我们激动人心,魅力不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当人们看到飞机在空中飞翔和船只在海上行驶时,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大洋的深处还生活着一群神秘的人。他们就是曾经准备在海底执行秘密任务的美国海军潜水员。当然,大洋深处的生活让他们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力。几十年来,很少有人清楚此事,甚至连他们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那他们为什么要去海底?究竟又做了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读者观点     
《现代舰船》2011,(6):3
"瓦良格"的作用有多大?当我国还没有某种武器的时候,西方人(包括某些东方人)总是用讥笑的口气评论中国;当我们拥有某项武器的时候,他们又用酸溜溜的口气评价它。这是他们的一贯做法,国内一些人也  相似文献   

19.
作出这么多突出贡献的民兵为何静悄悄?又该如何看待他们在和平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民兵,这个在历史上曾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民武装群体,如今在远离硝烟的和平建设时期,其形象似乎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淡化了,地位在社会上也不那么显赫了。是他们的风采不在了吗?是他们的作用不再突出了吗?  相似文献   

20.
2008年8月15日,北京八宝山,哀乐低回。胸佩白花的人们是来为一生传承红色经典的军旅编辑家黄涛送行的。在送行的队伍中,有新闻出版界的领导和同行,有总部机关的首长,还有将帅的子女。在敬献的花圈缎带上,人们还发现了几个特别熟悉的名字——航天英雄杨利伟、试飞英雄李中华、独臂英雄丁晓兵和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他们怎么会和黄涛相熟?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