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内外许多报刊和史书在谈及日本国1945年投降一事时,称其为无条件投降。其实,是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的。1943年秋,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前往德黑兰与斯大林举行三盟国首脑会晤途中,在埃及同蒋介石进行了以对日战争为  相似文献   

2.
1943年1月12~25日,美英两国元首在摩洛哥西部的港口城市卡萨布兰卡(现名达尔贝达)会面(还有法国戴高乐参加),讨论在欧洲战场打败德国的军事行动,对太平洋及远东方面的军事行动也作了具体安排,决定一旦打败了德国,就立即向日本发动全面攻势。会后,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敦促德、日、意3国无条件投降的讲演。他说:“我和丘吉尔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威慑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就是要让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  相似文献   

3.
继1991年海湾战争后,由于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美英两国于1997年11月至1998年2月再次向海湾地区大规模集结军队,试图以武力逼迫伊拉克当局无条件妥协,并制定了若威慑无效就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的“沙漠惊雷”行动计划。武器装备是实施威慑、遂行打击任务的关键所在,因此海湾地区又一次成为美英  相似文献   

4.
谭顺谋  程刚 《环球军事》2009,(15):36-39
二战末期,以美国军队为首的盟军曾计划对日本本土展开一场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代号“没落行动”,希望借此迫使日本投降。后由于美空军先后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实施核轰炸,日本遭受重创,同时苏联对日宣战,最终日本被迫于1945年8月中旬宣布无条件投降,部署周密的“没落行动”也无疾而终,成为战争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  相似文献   

5.
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同意对日本发表公告,促其立即无条件投降,公告原文如次: 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公告 (一)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争。 (二)美国、英帝国及中国之庞大陆海空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之支持及鼓励,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此种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苏、英、法五大国为首的同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浴血奋战,苏德战场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战略决战,苏联完全掌握丁战争的主动权;欧洲西战场美英也改变了过去按兵不动的策略,采取了局部反攻的积极行动,最后击溃德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而在亚洲战场,日本的顽强抵抗给美英军队造成了重  相似文献   

7.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向世界发布了《投降诏书》。然而,这并非是日本的第一个《投降诏书》。在日本向盟国发出无条件投降的照会后,1945年8月15日当天的早上8点,中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就在各自的国家播放了本国领导人的讲话,宣布日本已经投降。4小时后,日本裕仁天皇播出了第一个所谓的《投降诏书》,但是这份诏书似乎并没有投降的意味。此举引起了全世界一片哗然。愤怒的人们向日本发出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14日,曾经横行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关于日本投降的原因,多年来一直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给历史研究带来许多混乱。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利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本文力图通过对促使日本投降的各个要素的评析中,还历史以真实,给事实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1945年9月3日,在盟国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下,日本法西斯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接受日寇投降的座席中,身着全白色制服的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刻标志了经过不懈斗争的中国海军迎来了胜利和复兴的曙光。  相似文献   

10.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本世纪30年代先后被法国殖民主义者和日本帝国主义者所侵占;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次年由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员收复,派兵戌守。不久前,我们就收复南沙群岛的历史背景和收复情况,专程造访当时广东省政府顾问、收复南沙群岛专员麦蕴瑜,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徐时辅,海军总司令部参谋张君然等。他们都是当时的历史见证人,对这一段历史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1938年沪、宁、杭等地相继沦陷后,日军因兵力不足,一时无法“肃清”占领区内国民党及中共游击力量,于是三方在苏中地区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博弈场域。伴随国民党军的败退及投降,三方间的微平衡被打破,日军开始对中共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针对性的“扫荡”。中共的陆上抗日根据地处境艰难。但苏中地区濒临大海,特殊滩涂地貌使日本海军难以涉足,新四军决定将对敌斗争延伸到沿海,建立中共第一支海上军事力量——“土海军”。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海战战术思想,“土海军”也成为日后人民海军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宏坤 《军事史林》2004,(10):38-41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原则,苏、美、英、法4国军队分别进驻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苏联占东区,美国占西南,英国占西北,法国占西区,柏林由四国分区占领.  相似文献   

13.
孙力舟 《环球军事》2014,(13):24-25
2014年6月,在美国入侵伊拉克11年后,这片土地再次被世界的目光所关注。不过这一次,目光的焦点不是此前占领伊拉克的美英,也不是曾经与它苦战8年的伊朗,而是此前几乎名不见经传的逊尼派武装“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  相似文献   

14.
文广 《环球军事》2013,(17):1-1
8月15日日本二战无条件战败投降日。这一天,本应成为日本反省战争罪责的日子,但这些年越来越变成日本右翼政客大秀“政治肌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节日”。  相似文献   

15.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家乡密苏里州富尔顿镇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富尔顿演说"后,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美国海军潜艇编队在昨天盟国苏联的海岸地区实施侦察行动,就是北约最初实施的不友好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16.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0年10月,中美两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并由此导致两国间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阂,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极为深远。造成这一历史悲剧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再三警告和坚决反对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下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在政治上极具敏感性的三八线,向中朝边界推进,从而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利益,使得两国的军事冲突成为不可避免。一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美国之所以敢作出越过三八线的决定,把作战区域扩大到朝鲜北部,是由于杜鲁门轻信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关于中国、苏联干涉的“可能性很小”的估计和即…  相似文献   

17.
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的炮弹把纳粹德国的“千年帝国”毁成一片瓦砾时,阿道夫·希特勒自杀了,从而结束了欧洲战争。于是盟军转过身全力贯注于太平洋战争。盟军在可能征服日本列岛之前将有一场可怕的流血战争。盟军从波茨坦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投降,要不,立即遭到彻底的毁灭。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盟国的科学家已经能驾驭原子弹。这一最后通牒没有受到狂妄的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视,于是战争中威力最强大的武器——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了。尽管第一颗原子弹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破坏力,但日本军国主义仍然在投降与否问题上争论不休。第二颗原子弹成为促使日本作出无条件投降决定的重要因素。 8月6日是日本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毁灭性打击57周年,此事件虽早已被人们熟知,然而所有的秘密以及一切秘而不宣的内情不可能都公之于众。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有可能向人们解密这一事件前后的细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者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一段时间,美英军队大量集结海湾,再次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目前,美英两国的军队还在不断地向海湾增派兵力,从美英在海湾地区所集结的武器装备看,美英再次对伊拉克使用武力,采取了非接触性的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19.
1987年4月10日,以芬兰前总长、芬兰军事史委员会主席埃尔梅·甘尼宁中将为首的军事史学家访华团对军事科学院进行友好访问。军事科学院姜思毅副院长会见了芬兰客人。芬兰客人在座谈会上介绍了芬兰的历史,军史以及芬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学术问题。关于芬兰的安全政策。芬兰学者认为,芬兰的安全政策不能  相似文献   

20.
"先欧后亚"是二战时期美英同盟国制订的先打败德国后对付日本的大战略,中外学者还有"欧洲第一"、"德国第一"、"先德后日’等说法.抗战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先欧后亚’战略力持反对意见,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对此表示赞成.这种态度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战略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