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按生产要素为标准的军转民分类研究中,作者已将军转民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科技教育这七个主要方面加以分类研究,并得出了在当前我国新军事变革、国防工业市场化、国防企业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技术仍然是军转民股权分置改革、军工企业上市融资、军工企业引入私营资本等军转民热点现象背后的推进剂、加速剂,决定了军转民企业在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一结论。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以技术军转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兵器工业在军转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环境和兵工企业内部条件的限制,“军转民”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民转军”——世界军工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工企业利用其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军转民科研生产,大量研制生产民用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就在中国军工企业进行“军转民”的改革中,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却为中国军工业提出了一个新的紧迫问题——“民转军”,或者叫“民品军用”、“技术共享”。这一新趋势目前已经在发达国家愈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实施“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战略转移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顾既往成绩斐然,贡献突出;观现在形势严峻,亟待提升;瞻未来任重道远,前途光明。笔者前段时间有机会考察了美国军转民的有关情况,颇受启示。结合中国军转民的实际,有感而发,谈谈个人的愚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军事工业军转民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工业的“军转民”是指军事工业由军事专用性的科研生产转向军民结合性(或兼容性、两用性)科研生产的一种特定运行机制。军转民的必然结果是军民一体化。由于对军转民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失误,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存在不少缺陷。面对步履维艰的中国军事工业,只有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发挥中国军事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在国家军事订货制度、企业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军转民"也要改革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工业的“军转民”是指军事工业由军事专用性的科研生产转向军民结合性(或兼容性、两用性)科研生产的一种特定运行机制。军转民的必然结果是军民一体化。由于对军转民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失误,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存在不少缺陷。面对步履维艰的中国军事工业,只有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发挥中国军事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在国家军事订货制度、企业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我国军民结合以及军转民的发展己经走过了一段时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军民结合和军转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在国内外环境方面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求军民结合和军转民的发展要与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内外工业化的最新趋势结合起来,同时,与这种环境的变化和工业化内在趋势相适应,要求军民结合和军转民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方式。 军转民的发展要与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军民结合和军转民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相似文献   

8.
跨入新世纪,迎来了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国军转民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即将加入 WTO、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十五”将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军转民能否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本刊特邀几位企业家回顾“九五”成就,描绘“十五”蓝图,希望能给每位读者以激励。我们坚信,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军转民一定能再谱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致读者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人类历史跨入了21世纪。在这个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新世纪伊始,迎来了本刊创刊一周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都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踏实工作,尽心尽力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中国军转民》杂志遵循“作为国防科工委宣传和指导军转民的工具,坚持为推进军转民工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一、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概况 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指导下,在优先保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需要,大力开展军转民工作,有力推动了军工企业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军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了整个贵州国防科技工业由单一生产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战略性转变。 我省军转民的主要成绩: 一是军工企业民品生产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军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从发展总量看,我省军工的民品产值在“七五”期末,只有14.7亿元,到“九五”末期,民品产值已达到53.5亿  相似文献   

11.
全国“八五”军转民科技开发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西安召开1996年12月6日至8日,在古城西安召开了全国“八五”军转民科技开发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国家科委主持、由各军工部门和各地方主管军转民科技开发工作的同志参加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国家科委科技成...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汉阳兵工厂因“汉阳造”步枪被誉为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的话,那么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建设摩托”可谓是成功地开创了我国“军转民”的先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集团公司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大好机遇,走“军转民”道路,以民养军,发展民用产品,...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国防工业“军转民”的理论中,可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联合产品生产理论,从资源再配置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防工业“军转民”的经济学内涵。探讨国防工业“军转民”的经济学意义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军转民的重点是现有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和商品化,以及开发新的军民两用技术,其主要方法是签订“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和设立“技术再投资计划”。俄罗斯军转民的重点是民用航空技术、宇宙火箭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两国的军转民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指引下,国防科技工业以较大力量转入民用产品生产,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军转民”的战略转变。这就是我  相似文献   

16.
“军转民”是大趋势在世界经济竞争加剧、国际形势缓和的新形势下,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在大规模削减军费、减少军事订货和压缩军品生产的同时,都在大力推进国防工业的“军转民”。航空工业是国防工业的支柱性产业,虽然军事航空在海湾战争后受到普遍的重视,但航空工业的“军转民”也形成了世界浪潮。据统计,作为世界超级别的美国航空工业,其民用飞机销售额占飞机总销售额的比例已从1987年的26%上升至1992年和1993年的54%和50.4%,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军转民企业,四川艺精技术开发总公司按照《国防科技工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思路,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为目标,五年来,军转民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着力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企业产值由4800万元增长到1.4亿元,不仅扭转了年年亏损的局面,而且累计获利2000余万元,实现了军转民工作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制步伐由于历史原因,四川艺精技术开发总公司(简称艺精总公司,下同)的产业布局以及资产…  相似文献   

18.
试论择优扶强与两个根本性转变王兴晔,王东华一反思兵器工业军转民战略调整以来的发展实践,在充分肯定其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对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所作巨大贡献的同时,有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不容忽视:一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军转民战略调整基本上是处于以规模求发展的粗...  相似文献   

19.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自军转民以来,充分发挥了航空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经过近20年的努力,民用产品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计划的调整,西航集团公司军品生产任务急剧下降到了“谷底”。该公司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军转民”的战略部署,坚持以航空为本,在全面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军转民》2005,(8):4-6
2001年7月,协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转民与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来自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原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及北京、安徽、湖北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十大军工集团公司、部分军工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探讨了军转民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在大力推动军地结合和西部开发方面,协会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多次协商,双方就某些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图为协会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签约仪式。2001年10月,协会在北京举办了“国防科技工业上市公司资本运营高级研讨班”,中国证监会、十大军工集团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