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特演”即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是日本侵略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准备进攻苏联的计划。过去中、日史学界对这个计划研究不多。研究“关特演”的制定与放弃,有助于深入探讨苏德战争初期的日本军事战略以及日本南进、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本文对此略述浅见。一、“关特演”计划的制定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两国签订中立条约,表面上看两国关系已经缓和,但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却在考虑新的对苏战争。1941年4月10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会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里宾特洛甫说:“由于苏联的所做所为,使德国可能在今年内对苏联发动进攻。”(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第5卷第305页)4月16日大岛浩电告东京,然近卫文(?)内阁以此情报真假难辨为由予以否定。5月15日,日军参谋本  相似文献   

2.
关于苏德战争初期的时间划分,原苏军内部曾有不同看法。1961年,苏军当时的总参谋长扎哈罗夫主张,将战争初期.的结束时间确定为1941年12月初,即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基本阻住德军的战略进攻较为合适,按此计算,战争初期历时约五个半月。但是,前苏联官方却一直将苏德战争初期的时间定为三周左右,即从1941年6月22日至7月中旬。本人倾向于扎哈罗夭观点。为了将苏德战争初期的问题阐述得充分一些,我在论文中所使用的苏德战争初期的概念是指1941年6月22日至12月这段时间。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军仓促…  相似文献   

3.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严重失利是现代军事史上最富有教益的事件之一。对这一历史教训需要进—步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加以探讨,以期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战争前夕苏联的军事理论与改革的实践,在这方面作些新的努力。 (一) 首先应当肯定,从根本上说,苏联是十分重视反侵略战争准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  相似文献   

4.
美国军事战略是指导美国军事斗争的计划和策略。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其军事战略的调整和实施,无疑将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冷战时期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军事战略先后经过五次调整,这一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突出特点都是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军事联盟为基础,注重运用威慑手段,准备打赢包括核大战、有限战争、特种战争等在内的各种战争,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进行全球军事对抗。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随后的十几年间,美…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在军事学院举行学术讨论会,着重研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初期的一些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军内外院校等十八个单位的四十多名同志。大家就苏德战争初期阶段的划分,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客观原因及失利后的战略转变、二次大战初期各战场空军海军的使用等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学术交流。军事学院的张海麟等同志认为,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时间划分,以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战争爆发到七月中旬,比较符合战争的客观实际。有的同志认为应该从战争爆发之日到十二月中旬,比较适宜大家认为,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作深入探讨,以利于正确总结和借鉴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  相似文献   

6.
易冰 《军事历史》2001,(2):35-41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方略。它由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力量、战略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深入研究台湾的军事战略思想,对于深刻认识台湾当局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立场、有针对性地做好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台湾军事战略的历史演变   国民党军队兵败大陆、退逃台湾后,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已逾半个世纪。随着国际局势、两岸力量对比和台湾岛内情势的变化,台湾当局不断调整其军事战略,其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从 50年代初到 60年代末为“反攻大陆”的攻势战略。“反攻大陆”是蒋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部分史学家公开发表文章否认在二战期间日本曾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他们诡称,日本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是一种防备苏联进攻的防御性措施,日本在苏德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场.但从解密的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日本政府及其它军事机构的秘密文件都驳斥了这一观点.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日本在苏德战争中是如何保持中立立场的?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即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是在科技进步和军事革命的形势下进行的,苏军把这次改革称之为“军事技术革命影响下的苏联武装力量的根本改革”。通过这次改革,苏军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战斗力显著提高。这次军事改革,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应该记取的教训。一、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军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0年代初,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当时的头号强国美国,利用其科技革命的优势,加紧扩大军火工业的生产能力,扩大核武器储备。其战略空军,无人驾驶袭击兵器以及海军的威力持续增强。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战争经验,提高红军的军事理论水平,迎接即将到来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共中央发起成立了抗日战争研究会。毛泽东主持研究会,组织编辑《抗日战争丛书》,传播了中共持久抗战战略和游击战战术;编译《抗日战争参考丛书》,广泛译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和苏联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宣传推广了八路军抗战经验和战术战法;召集军事理论报告会,探讨了军事战略理论。上述活动,围绕中共中央指导抗日战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展开,带有鲜明的现实关照。研究会的编辑出版和理论研讨活动,推动了中共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阐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的广泛传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0.
研究历史上的悲剧,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战争的历史已经说明,战略方针失当是造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一战略方针进行历史的探讨,把握这一方针的实质、理清其来龙去脉,从而全面、系统地总结苏军制定和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的经验教训,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为我们进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一对于战争初期苏军的战略方针,向来存在两种主要错误认识。一种认识以前苏联早期的二战史著作为代表,认为苏军从一开始执行的就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其战争初期失利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西方军事强国大力推进新军事变革,对印度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一直认为军队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为其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服务.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是:以实力为后盾,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干涉,巩固其在西亚的既得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军事强国.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适当控制数量,重点加强质量,进一步提高战斗力"(转引自尹承魁、刘映国:<新军事革命对印度军事发展的影响>,载<教学研究资料>1999年第12期)这一未来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积极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大力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印度军事变革的经验,值得汲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坐上世界超级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的宝座。随后便将国家安全特别是军事战略的主要矛头转向以欧洲为重点、以苏联为主要对象的遏制及威慑战略。待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美国又适时调整战略并频繁对外用兵。那么,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是如何挥舞"军事大棒"的呢?让我们从其军事战略演变的历程中一窥端倪。——编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地区性冲突和民族矛盾突出,局部战争不断增多。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军事大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在压缩军队规模的同时,十分重视质量建军,并根据突发性局部战争增多的特点,研制和发展高性能、反应速度快和威力大的新型武器装备。  相似文献   

14.
军事战略方针,作为党和国家总的军事政策、方略,历来都是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明确指出,我国必须继续坚持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这对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与实施,对军队建设的指导,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我国最先是由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来的,其主要根据是人民军队创立初期,处于相对劣势,面对强大的反动武装力量,如果不确立和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演变与其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密切相关。二战期间,美国凭借庞大的军事工业与动员能力赢得胜利并确立其霸权地位。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激烈的军备竞赛,让美国的军事工业蓬勃发展并使其军事霸权地位得到巩固。后冷战时期,美国军事经费与军队的相继裁减,使军事工业走向萧条并被迫进行转型。在历经90年代的繁荣与萧条后,"911"事件的爆发成为美国军事工业复苏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探讨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必须从二战后的冷战局面和美国对苏联采取的遏制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前,杜鲁门政府在朝鲜的遏制政策是以有限的手段为支撑的,美国的战略重点依然是在欧洲与苏联对峙。朝鲜内战爆发以后,杜鲁门政府错误地估计了世界形势和中苏两国的动向,转向包括直接军事介入在内的全面遏制,从而引发了冷战局面下亚洲的一场局部热战.  相似文献   

17.
(一)自1941年6月23日德国法西斯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闪电进攻,至苏联人民英勇抗击德寇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是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苏军财务勤务如同后勤其它勤务保障一样,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大量的经费源源不断地保障了战时动员、部队组建、扩编和军队展开作战等各项需要。但是,在战争初期阶段,特别是在战争爆发的头三个月里,苏军在经费计划和拨款工作上也有不小的失误。首先,出现了混乱的计划拨款制度。苏军曾于1940年颁布了新的财务工作条例。在财务计划拨款方面,新条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军事战略思维革新的杰出代表。他适应军事斗争变革的时代特点,根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客观环境与本质特征,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科学优势和艺术特色,突出人作为战争和一切军事活动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的智慧在现代军事战略较量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军事思维指导我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我们赢得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为多极格局下的最佳军事战略决策树立了卓越的思维典范。  相似文献   

19.
1961年1月,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推行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的推行在当代美国军事战略发展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为60年代以来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研究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试就灵活反应战略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及其影响略作探讨和分析。灵活反应战略是5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和美苏争夺态势的变化及美国国内对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问题激烈辩论的产物。首先是到50年代中后期苏联核力量迅速发展,形成了美苏相互核威慑的…  相似文献   

20.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战争初期,苏军接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8月,当骄横的德军逼近莫斯科时,苏联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策划了一次举世震惊的军事行动——轰炸柏林。一个大胆的决策1941年8月初,海军总司令库兹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