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赵钦 《防化研究》2001,(3):55-58
中日双方就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销毁问题开始磋商。根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中日两国政府《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备忘录》的有关规定,应“最优选地确保人民安全和保护环境”。怎样选择销毁技术才能最有利于保障人员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试就选择遗弃化学武器销毁技术的原则和程序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赵钦 《防化研究》2002,(4):68-71
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应安全彻底地加以销毁,销毁遗弃化学武器的技术指标是选择遗弃化学武器销毁处理技术的一个必要条件,就如何确定销毁遗弃化学武器的技术指标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日本战败投降撤退时将大量的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境内,并未向中国做任何交代,这些化学武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中陆续被发现,严重的危害和影响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为弄清事实真相,解决战争遗留问题,认真开展了对日本化学武器的鉴别研究,着重阐述了对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主要是对日本化学弹药、毒烟筒和毒剂的鉴别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8月4日,中国齐齐哈尔市某开发公司一处工地施工时,挖出侵华日军遗弃的5个芥子气毒剂桶,泄漏的毒剂造成40多人中毒受伤住院治疗,其中1人死亡。这一事件并非偶然。类似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造成毒剂泄漏伤人事件已在中国的10多个省发生,造成1000余人中毒伤亡。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严重后果是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毒瘤。本文将从侵华日军化学战部署的角度,追溯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迄今遭受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直接伤害者已达2000余人。侵华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在中国各地掩埋、沉水。50多年来,日军一直没有提供遗弃化学武器的地点、数量和种类等情况,致使许多中国人遭受伤害。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发现新掩埋点的可能性加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掩埋、沉水的毒剂弹将继续锈蚀乃至渗漏而引起土壤、水源的污染,其后果不堪设想。 国际上,对化学武器研制的限制和对现有化学武器销毁的形势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销毁处理日本遗弃化学武器中环境影响评价。阐述了处理遗弃化学武器中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依据,重点论述了遗弃化学武器挖,销毁建厂选址等过程需开展环境风险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环境健康影响评价以及公众参与等项目,工作内容和程序,同时提出了处理遗弃化学武器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总参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履约事务办公室,是我国履行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技术保障核心机构,主要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参加国际化武履约和销毁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重任。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无视国际公法,悍然组建臭名昭著的“516”生化武器部队。使用化学武器达2000多次,至少造成20多万中国军民中毒伤亡。日本战败投降后,为掩盖其罪恶行径,将至少数十万枚的化学武器秘密就近掩埋地下,或抛于江河,遗弃在中国境内。 自1997年成立以来,履约事务办公室全体同志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默默战斗在生死考验第一线,用忠诚践行党的先进性要求,铸就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履约精神,为铲除毒害,净化国土,造福人民,争得国家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日本在华遗弃化学武器弹药和毒剂的种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危害,以及《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描述了遗弃化学武器的销毁处理过程,着重分析了挖掘过程、销毁处理的环境污染和销毁设施发生的部分事故,指出了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潜在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等离子体销毁日本化学武器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课题,销毁过程排放尾气采集方法是该课题中需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认真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等离子体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排放尾气采集方法的看法及其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贾宝东 《国防科技》2003,(10):31-32
今年8、9月份,在我国黑龙江齐齐哈尔、河北石家庄两地的建筑施工中相继发现大量日本遗弃化学武器——芥子气毒气桶和毒气弹。因接触者无识别能力,未加防护而发生毒剂伤人事件。这两起严重事件再次勾起中国人民对那段不堪回首历史的回忆。那么,芥子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毒剂,如何对其实施有效消毒处置呢?  相似文献   

11.
就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紧急处置中的挖掘清理技术进行了论述。着重论述了紧急处置现场的设置、挖掘方法步骤、程序、初始位置的挖掘以及污染物的包装等技术。同时,介绍了该技术在南京黄胡子山等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紧急处置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挖掘方法、进度及现场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惊人的发现 窒息的回忆 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了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被害者超过36人,其中29人住院。由于在日本  相似文献   

13.
对南京某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埋藏点实施处置后,作业场地的环境状况是关系到当地居民能否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健康与安全的大事。为了掌握遗弃化武泄漏物对周围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对挖掘中弹坑的抛出土和作业区泥土中总砷含章进行了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14.
从处置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到保障上海APEC会议,从实验室里科研攻关到为基层部队进行技术“破障”,南京军区装备部某防化技术大队防化技术室人员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 临危蹈险,克难攻坚,在各种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面前,以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作风,一次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出色的答卷,被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誉为斩毒降魔的“达摩克斯之剑”。  相似文献   

15.
针对挖掘回收和销毁日本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发生毒剂泄或毒剂弹殉爆,评估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建立了CDM模式,应用桑建国等建立的北京大学大气环境模式(PUMA)得出气象场驱动CDM模式,模拟出浓度场和各种剂量场。CDM模式的建立是大气散模式新的发展。拓宽了大气扩散模式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固体废物中芥子气的GC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了多种模拟固体废物基质的样品、采样和处理方法。对多项测试参数进行了优化,检测的技术指标满足了要求,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10周年之际,简要回顾公约生效以来防化研究院参与的履约研究、核查接待、单一小规模设施建设、指定实验室建设、日本遗弃化武处理等各个方面的履约活动,以期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惟一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战场都曾广泛使用过细菌和化学武器,制造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战争惨剧,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近年来发掘的史料证明,日军不仅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进行过细菌和化学武器战,而且在其它战场上也都秘密使用过生化武器。  相似文献   

19.
半月回放     
数字Numbers4亿美元9月25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拨款3.99亿美元,加强美国51个重点城市的反恐能力,使这些城市的港口、铁路等交通设施及主要建筑物免遭恐怖袭击。其中,纽约市获得的拨款最多,达7950万美元,比2005年增加2950万美元。418枚9月27日,日本内阁府宣布,日本政府最近在中国吉林省敦化市回收了418枚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炮弹。据悉,日本政府分别于2005年10月和今年5月在敦化市对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进行挖掘回收,共回收了605枚化学炮弹。70%10月8日,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司令、英国陆军中将戴维·理查兹表示,阿富汗南…  相似文献   

20.
坚实的防化盾牌——我军防化装备扫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化装备是核生化防护、发烟及燃烧武器的统称。它们是部队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合成军行动自由与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核生化防护装备用于及时发现核生化袭击,查明危害范围、程度,进行防护和洗消;发烟装备用于遮蔽、干扰、迷盲精确制导武器;燃烧武器则是近战攻堡、破障的利器。目前,我军已装备装甲型防化侦察车、透气式防护服、洗消车、发烟车等新型防化装备,部分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和平时期,这些装备被用于核化事故应急救援、反恐行动、生物疫情防护、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等活动,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铸就了坚实的防化盾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