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别关照     
我是1996年12月参军入伍的。离家时,父母叮嘱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到部队见了老乡,可要多攀着点儿。"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对父母所说的"攀着点儿",我心领神会。说来也巧,从鱼米之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塞外军营,新兵班长竟然是我的老乡。我找来地图查了查,从我家到班长家,距离不到100公里,连方言都非常相近。我有意跟老乡班长"套近乎",天天有事没事喊着"班长好",端茶倒水忙前忙后,目的只有一个,让班长"特别关照"我这个小老乡。班长是全团出了名的训练尖子和优秀班长,每年都要给全团进行一些班训练课目演示。这不,入营才一个月,班长就要带领我们给全团新兵进行队列演示。演示前,机关首长来连进行课目审查验收。当进行到齐步间隔两步走时,我一紧张,将间隔两步走成了间隔三步,把全班队形搞得乱糟糟。机关首长说,新兵紧张,情有可原,正式演示时不出错就行了。首  相似文献   

2.
老乡分辨律     
走进军营,走进一个令你陌生的环境,潜意识中你除了要对自己所处地方的东西南北予以判定外,你还有更当紧的事要做,那就是寻找老乡。老乡找老乡,各有各的招法,各有各的路数。在这场以乡土、乡音、乡俗为主要标志的乡情运动中,军营语境下的“老乡们”沉迷于自己找寻老乡的理论与实践。老兵新兵的“老乡分辨率”虽有不同, 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老乡分辨律”。  相似文献   

3.
对你来说,老乡重要吗?不重要吗?回答这个周星驰式的问题之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看看传统的乡土中国时期的老乡关系——老乡的前世。老乡,说白了,是一种使有关个体彼此认同的归属性地缘关系。中国人很多俗语反映了对它的重视。什么  相似文献   

4.
初识《中国民兵》,是在五年前。那时我还在野战部队。一天,我到驻地人武部去看望老乡,老乡有个急事要出去,走时对我说,床头有杂志,你随便翻吧。老乡碰上门走了,小屋里静极了。我趴在床头,有意无意地翻  相似文献   

5.
老乡碎片录     
老乡是一线温柔的阳光,当它穿越军队这片丛林时,就会投射下无数的老乡碎片。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出门在外,我们都希望有个老乡能相濡以沫。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相似文献   

6.
每逢老乡倍觉亲─—“老乡现象”面面观常晓革老乡,这个古老而亲切的字眼,给离乡别土的人们留下了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共同的乡土、共同的乡音和共同的乡俗,一经“异地他乡”的升华,便产生了浓厚的地缘亲情,并把乡子们紧紧地吸引在一起,使得“独在异乡为异客”...  相似文献   

7.
二叔打电话     
2002年底,我被选取为士官,还荣立了三等功。当我正准备把这一消息告诉家乡当村支书的二叔时,没想到他却用手机从几千里之外的山村打来电话:“先成,听说你在部队转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进行军事运筹,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筹意即筹划,制定战略策略。毛泽东指导战争,多用“筹划”一词。1958年7月27日,他在关于不打金门问题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中提出:“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较有把握呢?”这就说明,毛泽东军事运筹思想在战争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形成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参军离家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柜中摸出一双黑布鞋对我说:“孩子,带上妈纳的这双布鞋吧,到部队穿上心里踏实不想家呢!”我不以为然,心想:“这么大的部队我就不信没有个把老乡?”到了部队之后我特意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乡音。然而,战友们都操着五湖四海的语言。我  相似文献   

10.
洞上有朵花     
我当新兵的那地方在偏远的大山腹地一个叫“洞上”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天晚上,班长老乡来找班长,许是喝多了酒,同班长大侃特侃“洞上一枝花”身段如何如何苗条,脸蛋如何如何好看,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班长老乡走后,我大着胆子问班长:“洞上一枝花真那么  相似文献   

11.
老班长终于结婚了。当通信员将从千里之外寄来的喜糖送到哨所里时,战友们欣喜若狂,表情就像那次指导员宣布有演出队进山慰问般的兴奋。老班长是去年底复员的,当了八年的兵,眼看着就要转三期了,却因为个人问题没有解决,亲朋好友发了最后通  相似文献   

12.
魅力亮相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千岛湖舰女兵班上榜理由:也许同龄的女孩还没学会开车,她们已在为万吨军舰掌舵;也许曾经的同学还在为第一次离家远行唏嘘伤感,她们已驰骋在万里之外的亚丁湾上;也许别人还在乐于成为各类时  相似文献   

13.
家在山那边     
春节不回家。作出这个决定后的几天里,妻看出了我精神状态低迷。晚饭过后,妻特意把影集找出来,翻出一张我在麦地里拍的照片,问我身后那座山的那边是什么地方。那张照片上的我才19岁,是夏收的时候在大姐家的麦田里割麦时照的。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视线     
吴宪 《国防》2004,(8):62-62
不在母亲的身边有四五年了,虽说当兵在外离家几千里远,可我依然走不出母亲的视线。那么幽长,那么深邃,让人清醒,也让人心醉。母亲的视线是盏灯,陪着我的孤影四方流浪,为我守候着成长的喜悦,替我驱走泥泞的徘徊。那么明亮,那么透彻,不让我犹豫,不让我哭泣,更不让我甘为人后。母亲说,走路的时候,别往两边看,我点着头。向前看时,那是母亲的一只眼睛,鼓励我前行;向后看时,那是母亲的另一只眼睛,不让我害怕。于是我拍落满身的尘土,又挺起了身子,站成笔挺的人字。母亲的视线是张帆,在水云之间无私地和着柔情的风把我送远,让我顺天上之水采撷瑶池荷…  相似文献   

15.
父亲在我小时候去世,我们兄妹3人和母亲相依为命。15岁那年,我以高分考上高中,母亲高兴不已,东挪西借为我筹措了学费,在送我离家报名的时候,母亲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努力学习将来能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6.
国防乐园     
《大哥你好吗?》: 《那年我十七岁》《大约在冬季》,说一声《再见吧,妈妈》,告别了《老乡亲》,唱着《国歌》与《我的士兵兄弟》一路《风雨兼程》,走过《三百六十五里路》,来到了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过《鼓浪屿之波》洗礼后,成了一名《军营男子汉》。  相似文献   

17.
部队长张学伟上校带部队素以“严”字出名,没想到我一毕业就被干部科分到了他所带的部队当排长,“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部队吧”,和其他同学分手时不知谁说出了这么一句。第一次遭遇: 一到部队就有老乡对我说:“部队长很厉害,千万别让他抓着典型。”谁知第二天就让他给抓着了。那天我正在操场上训练, 突然听到哨音让干部集合。我站在队列中等着部队长讲话,可等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块梦里寻觅许久的神奇土地,高原、雪山、荒漠……咀嚼着记忆里念叨过无数次的词汇,直到我随上海警备区考察团踏上了青海、宁夏、甘肃这片热土,本怀着无比向往激动的心更加澎湃,千里之外的每一个军营,每一个军人,每一个故事:不管是悲怆的、传奇的,还是感人的、平凡的,无不令我这个穿了30多年军装的,人感叹和思索……  相似文献   

19.
慈母情     
妈 妈 ,自从五年前您被癌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 ,您那慈祥的面容、忙碌的身影总是在我梦里浮现 ,梦中的您依然是那么关心疼爱我 ,依旧像您生前那样含辛茹苦地支持我走好军旅生涯每一步……多少次午夜梦徊 ,我泪湿枕巾。从我记事起 ,父亲常年在外地做木工 ,挣些钱接济困窘的家 ,每年春节才回家一趟。而您却拉扯着我们兄弟姊妹七个 ,生活的全部重担都压在您柔弱的双肩上。 1983年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 ,我家分到了 14亩水田旱地 ,且大多在离家几里之外。这时父亲虽然结束了几十年的打工生涯 ,在家忙农活 ,但是 ,身体瘦弱单薄的父亲因多年从…  相似文献   

20.
父亲     
那年7月末,随着火车徐徐驶入宝鸡、临潼, 我终于耳闻到家乡那种淳朴、亲切的乡音了。离家还有一段距离,下了车,我向不远处的长途站走去。“喂,老乡,要不要送你过去?”一个标准的关中乡音从旁边传来。我转过身没有犹豫,将并不很沉的行李放在了车上。“你也上去,一起走。”他又来了一句。我的目光不禁停在了他的身上,那么瘦弱、单薄,能行吗? “哦!不了,我走过去。”他没有言语,只是冲我厚道地笑笑。就在他转身的瞬间,我想起了那个久违的笑,那个形似父亲般的微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