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葛晓昱  郭魁 《当代海军》2006,(12):40-41
美国海军副部长约翰·杨曾经对传媒说过:美国海军内任何有关转型的讨论都必须从 DD(X)开始,以 DD(X)为首的水面舰艇家族对美国海军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这句话令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美国海军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生产的、具备适应近海作战的快速多任务作战平台的 DD(X)驱逐舰上来。重任在肩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海军发现冷战时期的一些装备根本无法适应对陆攻击作战的要求。1992年9月美国海军公布的《由海向陆》白皮书中,首次将支援近岸和陆上作战列为首要任务。白皮书中明确要求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任何情况下部必须能确保在濒海通行无阻,能向岸上投送作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战略进行了调整,作战对象从苏联转向第三世界各国,战场也从大洋推到各国的近海沿岸和本土纵深。1992年9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首次提出“由海到陆”战略概念。1994年,又提出了“前沿-由海到陆”概念。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的话解释,就是美国海军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由海到陆对岸上事件直接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美国海军在明确作战思想、调整作战部署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对地攻击武器。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国防》杂志2007年1月报道,美国海军未来将在伊拉克率先部署3个江河作战中队,用于替代在伊港口和内陆水域执行作战任务的海军陆战队,这也是时隔35年之后,美国海军再次启用越战后"尘封已久"的江河作战部队,以强化其浅水作战能力。此次美国海军江河作战部队的组建,标志着美国海军在保持蓝水作战能力的同时,其作战范围已经开始向沿海、港口、江河等内陆水域延伸,因此美国海军"登陆"的举动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美国海军研究院(Naval Post GraduateSchool)最新研究报告称,在两栖登陆作战中,“从船向目标机动”——运输仍是一个关键问题。 “从船向目标机动” 随着美军提出计划要把更多的部队和更多的补给品的基地设在海上平台上,而不是设在岸上的设施,美国海军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强调指出,要对如何提高“从船向目标机动”的空运能力着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温杰 《当代海军》2000,(1):57-58
近年来,根据未来超视距作战的需要,美国海军希望有一种既能够在军舰的直升机平台上起降,又具有喷气式飞机航程和速度的飞行器,以适用于快速部署和作战使用。为满足这一需求,波音公司与美国国防预研计划管理局签订了价值2400万美元的研制合同,开始一项称为“先进旋翼系统”的计划,旨在作为未来攻  相似文献   

6.
冷战以后,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同,野心勃勃的美国妄图塑造单极世界,登基全球盟主,为此.美国选择了海军,而海军又选择了向岸性作战。也就是说.曾把在蓝水的大洋上与前苏联海军作战作为首要任务的美国海军,而今转向了向岸上甚至内陆纵深投送威慑与作战力量。  相似文献   

7.
对岸打击作战是指对敌方岸上各种战略、战役和战术目标实施由海向陆打击,并予以摧毁或压制的作战行动。它是美国海军的一种传统作战样式,“由海向陆”战略对海军对岸打击作战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美海军认为,提高对岸打击作战能力,能够增强其处理沿海地区危机和影响陆上事态的能力。对岸打击作战不仅可以直接达成一定的战略或战役目的,还可以为在沿海地区作战的海军远征部队和联合特遣部队提供支援和保护。美国海军对岸打击作战行动呈现出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21世纪濒海环境下远征作战的要求,美国海军决定设计建造12艘具有“革命性”的船坞登陆平台,即“圣·安东尼奥”级(LPD-17)两栖船坞登陆舰,这是美国海军两栖战舰目前主要的在建计划。远征战略是美国21世纪和平时期进行前沿部署、战时响应全球危机和作战的基础,是美国海军随时随地遂行从海上作战战略的精髓。为了成功地执行这种战略,美国需要超级平台和系统,LPD-17毫无疑问是美国未来远征作战部队的关键要素。作战需求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海军主要由海军部、海军作战部队和岸上机构组成。海军部设在首都华盛顿,是美国海军的主要行政机构,管辖人员近40万人、各型飞机3500多架、潜艇76艘(其中攻击型核潜艇66艘)、主要水面作战舰艇130艘(其中核心舰船是12艘航空母舰)、导弹巡洋舰27艘、导弹驱逐舰29艘、驱逐舰22艘、导弹护卫舰35艘。 目前,美海军编有太平洋舰队、大西洋  相似文献   

10.
DD(X)驱逐舰是美国海军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多功能水面作战舰艇。它能够为美国海军提供强大的对陆攻击能力, 支援岸上陆军、海军陆战队作战,有助于美军建立全面的濒海作战优势。DD (X)驱逐舰项目于1998年1月份开始启动,目前处于系统设计阶段。根据项目组公布的船型参数和装备情况,DD(X) 驱逐舰已初现轮廓。DD(X)驱逐舰排水量1.2万吨左右,长183米,吃水不超过  相似文献   

11.
航空母航简称航母,是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外形尺寸和吨位最大的舰种。它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系统并作为舰载机编队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以攻击水面、水下、空中及岸上目标,并支援其他兵力作战,是海军中能遂行“立体战”的舰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刊物陆续介绍了美国海军未来的通用型军舰和“打击者”号战舰,从这型舰的设计思想上看,确如其名,即用于“未来”。为达此目的,将尽用现代科技之精华,以提高其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在指控、武备、探测、电子对抗、动力等系统上,其性能之先进,确非本世纪舰艇所能及。为接受以往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而采取的隐身措施,更具特色。设计独特、性能先进、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2003年3月27日,美国一座码头上热闹非凡.码头上的人群中不乏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码头边静静地泊着一艘军舰,舰首的舰炮十分醒目,林立的天线和雷达更加标明了它作为作战舰艇的身份.美国海军官员正发表着热情洋溢的讲话一  相似文献   

14.
赵宁 《当代海军》2004,(3):16-17
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它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舰种之一,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舰队防空以及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由于驱透舰排水量适中、舰型俊朗、作战能力突出,因此它被人们赞誉为“海上骑士”。  相似文献   

15.
美国海军是一支阵容庞大、装备复杂、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军种,形形色色的舰艇类型数以千计。在这样一个庞杂的舰艇家族里,如何给每一艘军舰取一个既有意义又便于识别的舰名呢?为此,美国海军舰政署别出心裁地制定了一个军舰命名法则,这个法则融趣味、知识和条令为一体,并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执行。用这种法则命名的军舰,不仅容易识别和记忆,而且舰艇类型序列严整规范,内行人一看到或一听到舰名就能准确地知道这艘军舰的种类和性能。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海军特种作战部队担负的任务是侦察-破坏(敌)沿岸地区的重要军事目标和军工目标;从事水下(停泊处)反舰船破坏活动;破坏海上和岸上固定目标;侦察和毁坏反登陆防御系统;为登陆战役清除登陆、陆上通道的雷障;打击敌方水下破坏力量。美海军特种作战部队编制有  相似文献   

17.
海军综合火力控制-制空(NIFC-CA)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分布式、远程空中防御火力控制系统。美国海军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完成对这种系统的部署,并最终将这种系统合并到联合跟踪与火力控制网络之中。海军综合火力控制-制空系统有助于美国海军获得完整的空中战术画面,发挥美国海军作战系统的最大功效,提升美国海军的超视距(OTH)作战能力。美国海军计划在明年对海军综合火力控制-制空系统进行一次综合试验,以检验该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作  相似文献   

18.
1996年9月11日,美国海军两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成功地完成了对来袭的两枚导弹进行跟踪和拦截的试验,证明海军新研制的舰载火控系统已达到战术使用要求,这两艘巡洋舰也成为首批装备这种新型火控系统的舰艇。这种被称为“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EngagementCapability—CEC)的新型火控系统,是用计算机软件把舰队各艘军舰上的雷达、光电探测器、目标瞄准系统等集成在一起,把它们所获得的目标信息显示在每一艘军舰的作战情报中心的计算机屏幕上,形成一个可共用的“作战空间”,从而确定哪一艘军舰跟踪从某一方向来袭的敌机或…  相似文献   

19.
美国海军舰载电子战系统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海军为了加强和提高各类舰艇的作战能力,自20世纪60年代就十分重视舰载和潜载电子战系统的发展和部署。尤其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海军的各种舰载、潜载电子战系统以及其它电子装备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的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高。电子战系统已经成为美国当前400艘左右的主要作战舰艇(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近200艘其他作战舰船作战与武器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次作战中,美国海军舰艇的电子战设备对于提高海战生存力及作战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一、美军舰载电子战系统近年来,美国…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海军,在这么一个庞杂的舰艇家族里,如何给军舰取一个既有意义又便于识别的舰名是一件很挠头的事情。为此,美国海军舰政署别出心裁地制定了一个融趣味、知识和条令为一体的军舰命名法则,并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执行。按照这种法则命名的军舰,不仅容易识别和记忆,而且舰艇类型序列严整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