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由余子道、张林龙撰写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下简称《一·二八》)和余子道、张云撰写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以下简称《八·一三》)两本研究上海抗战的专著 ,是上海市中共党史 (中国现代史 )学会所承担的市“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上海抗战史丛书》的两种。《上海抗战史丛书》由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同济大学唐培吉教授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朱敏彦教授任主编。全套丛书包括《上海抗战史通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与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  相似文献   

2.
1932年1月28日,爆发了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作为中国局部抗战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一·二八抗战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态度及方针政策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整个一·二八抗战过程的研究,着力理清楚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抗战指导方针,以及与坚持抗战的十九路军关系的变化脉络.客观地评价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抗战的影响和作用,以求教于海内外史家。  相似文献   

3.
(一)芦沟桥事变后第四天,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动员15个师团的兵力,筹集55亿日元的战费,由华北和上海两个方面发起对中国的全面进攻。8月13日,日本海军首先向上海发动进攻,国民党被迫进行了“八·一三”  相似文献   

4.
上海派遣军是1932年至1938年期间侵略上海(淞沪)地区的日本军队战役军团。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共组建过两次;第一次是“一·二八”事变后于1932年2月成立,同年6月撤销建制;第二次是“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于1937年8月15日再建,参加了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于1938年2月14日撤销建制。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日军侵占平津后又觊觎淞沪。8月13日,两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军人驾车直闯虹桥机场进行挑衅,中国军人鸣枪示警,喝令停车。日本军人不但不停车反而开枪射击。中国军人忍无可忍,遂将其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  相似文献   

6.
海研  汪莉 《国防科技》2004,(9):85-86
抗战时期,活跃在长江防线的中国海上特工队,巧妙地运用水雷与日舰队周旋,先后炸沉、炸伤数十艘日军舰艇,沉重打击了日本海军在长江水域的嚣张气焰。空城钓鱼初显威“八·一三”中日淞沪大会战以后,中国有关专家开始研究用水雷与日军对抗的战术。就在这一年的9月初,第一批由中国人自行研制的水雷在上海生产。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有关方面决定将这批水雷布设在董家渡水域,以侧卫岸上守军的后背。1937年9月3日,为了迷惑阴险狡猾的日军,防止日扫雷舰的先期扫雷。在布雷之前,特工队通过上海一家晚报社刊出消息,说为阻止日本舰队侵入长江,在董家渡…  相似文献   

7.
梁茂芝 《环球军事》2010,(21):60-62
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当时的中国南京,于是,一场惨烈的南京保卫战打响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前,中国陆军曾在南京城外进行了抵抗,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前后的万米高空上,中国空军同样进行了一场壮怀激烈的保卫战。  相似文献   

8.
从1931年至1985年,我国经历了四次教师节。“六·六”教师节1931年5月,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鉴于国难日益严重,教师所负责任艰巨,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虽然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八·二七”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每年的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为教师节,同时颁布了纪念教师节的《暂行办法》。因当时进入全国抗日时期,国家山河破碎,这个教师节未能在全国推行。“五·一”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  相似文献   

9.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周京南1946年3月,中国人民正沉浸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中,但越南北方的重要港口海防,仍笼罩着战争的阴影。3月6日,终于爆发了震惊东南亚的中法海防之战。中国国民党政府与法国的殖民者的矛盾由来已久。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战略物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湖北·武汉新四军研究会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何光耀,张肇俊1995年9月6日至8日,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湖北省和武汉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联合在当年新四军军部诞生地──武汉市,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  相似文献   

11.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19路军自发地奋起抗之, 浴血战场。而同在上海的国民党海军却作壁上观,一枪不发, 甚至当19路军商借火炮和钢板时,都加以拒绝。当时的一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们愤而上书《弹劾海军案》,直斥其为“祸国殃民”——  相似文献   

12.
1937年8月,入侵华北的日军以较小的代价占领平津后,准备进攻南口,沿平绥线进犯山西、绥远,其扩大侵略的野心暴露无遗.驻上海与之呼应的日军蠢蠢欲动,多次挑衅.13日,日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军舰炮击闸北区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和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在上海八字桥附近交火,八年抗战中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相似文献   

13.
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中国曾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发生在1932年春天的淞沪抗战,是局部抗战中震动中外,可歌可泣的重大一役。淞沪抗战高举起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旗帜,毅然冲破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民族抗战的伟大斗争开辟了路道。淞沪抗战给了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使敌军三次增兵,四易其帅,遭受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打击。淞沪抗战在国难  相似文献   

14.
9月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9月25日,中国八路军115师于山西平型关前线首战告捷,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揭开了德波战争序幕,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9月15日,英德空军发生激烈空战。这是不列颠之战的一场决定性战斗,德军战败。此后,德军对英空袭转入低潮。1941年9月30日,苏德开始莫斯科会战,苏军以重大代价取得胜利,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5.
1月26日,上海市党史学会、上海市地方志学会联合举办"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7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各高校、党校、军校、历史研究所和地方志系统的近50名专家学者隆重集会,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70周年,并就上海抗战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研讨,体现了上海学术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浓烈的学术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中国人民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当时 ,红1军团驻扎在陕西三原一带 ,为了开赴抗日前线 ,我们已经在各方面作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卢沟桥事变之后 ,华北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 ,我们军团部的干部都意识到出征杀敌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三原改编与渡河东征我当时任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这时的红1军团其前身为长征到达陕北的陕甘支队第1、第2纵队 (即中央红军第1、第3军团 ) ,林彪、聂荣臻分别担任军团司令员和政委 ,林彪调任红军大学校长之后 ,军团司令员一职由左权代理。到改编为…  相似文献   

17.
略论“八一三”抗战时中国军事十大失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三个月之久的大会战。这次战役不仅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国军民毙伤日军六万余人,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利于全国总动员,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并扩大了中国抗敌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领导抗大的理论与实践张振华毛泽东在给抗大学员讲课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1936年6月成立(当时校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到1945年10月迁离陕北改建他校,历时...  相似文献   

19.
“岛链”的由来岛链一词最初源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于二战之后为了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封锁战略。1950年1月12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1951年1月4日,国务院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进一步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  相似文献   

20.
该书是中国空军飞行员龚业悌(1914~1996)1937年和1938年的日记,记录着他每一天的生活,包括空战、飞伉休闲、养伤等经历。虽是个人化的日记,却反映了同期飞行员团体的状况,亦可管窥抗战初期中国空军英勇壮烈的抗战史。书中涉及作者亲历的“8·14”上海大空战、“2·18”武汉大空战、“9·18”南京保卫战、重庆大空战等重要史实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