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在中国航天事业迈入第二个甲子的历史时点,经国家批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在原航天707所、710所等五家单位的基础上重组成立,历史性的肩负起"打造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三大使命。十二院将铭记历史、传承精神,高举钱学森系统工程的旗帜,在服务创新驱动、军民融合、航天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征程中,继往开来、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2.
50年前,钱学森为强国之梦的强烈感情所驱动,经 过艰难曲折的斗争,摆脱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投身到 祖国的怀抱。几十年如一日,他以全身心的热情从事国 防科技事业,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根基,取得了一个 又一个辉煌的成功。他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光辉典 范。在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之际,学习钱学森,将 会激励我们热爱祖国,奋斗成才,报效国家。 现将钱学森先生的学术助手涂元季同志在“纪念 钱学森归国50周年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编辑成文,奉 献给广大读者,以此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致敬,并 衷心祝愿钱老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3.
《宁夏科技》2001,(3):75-75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4.
正主管主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杂志定位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栏目设置"特别报道" "专题报道" "中国报道" "口述钱学森工程" "航天传承" "商业航天面对面" "航天系统工程" "航天系统与技术" "航天政策与管理""航天产业观察" "法律研究" "载人航天" "空间探测" "导弹与其他武器系统" "航天科技与创新教育""博闻航天" "瞰视界"等栏目。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的历史是一部博大精深、历经磨砺的故事书。“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炽热的奉献情怀,从中国航天的创立初始到今天的欣欣向荣,一直激励着航天儿女,为实现中国航天大目标不懈奋斗。一:一杆旗,激励全员精诚合作,增强企业凝聚力。中国航天从1956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的那一天起,航天的曙光就开始悄悄照临中国这片沉寂已久的大地。先后有聂荣臻、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国家领导人为了改变中国航天的现状,向中央提…  相似文献   

6.
11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 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京联合召 开“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纪念钱 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座谈会”。全国政 协原副主席朱光亚、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金壮龙、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李栋 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 志、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殷兴良以及十 余位知名航天专家参加座谈,钱学森夫  相似文献   

7.
怀念钱学森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是我们十分敬仰的科学大师,此时,我们格外想念他。从1957春到1966年秋,我有幸在钱学森的指引下工作,我把自己的点滴回忆和感受付诸文字,以示对他的纪念。钱学森同志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和理论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翻开我国航天事业这本浩如烟海的大书,"东方红一号"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意义重大,毋庸置疑,被无数文人墨客予以不同形式的表达和致敬。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的群像,读懂了困难时期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也由此记住了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戚发轫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国防科技工业》2011,(11):F0002-F0002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八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之一,是我国大型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基地。研究院发端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是在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亲自领导下创立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主管主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杂志定位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栏目设置"特别报道"、"专题报道"、"中国报道"、"口述钱学森工程"、"航天产业与国民经济"、"法律研究"、"航天活动"、"航天系统与技术"、"航天政策与管理"、"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导弹及其他武器系统"、"航天科技与创新教育""合作伙伴"、"空天燎望"等栏目。读者对象在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核能、电子、工控、能源、交通、通信、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中从事科研、设计、制造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及广大航天爱好者。  相似文献   

11.
《腾飞》     
漫漫太空路,拳拳爱国情。陈邕版画作品《腾飞》刻画了 "航天之父"钱学森,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中华科技腾飞的壮丽图卷。千年梦想一朝圆梦,从2003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开始,中国的航天事业迈入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品"以刀代笔",刀法刚健有力,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准确,色彩对比强烈,凸显出一种力量之美。时空交会的画面主次分明,温情中带着感动,坚毅中透着浪漫,如幽深玄妙的太空,让观者对航天英雄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正1956年12月,在空气动力学界泰斗钱学森的大力倡导和亲自主持下,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应运而生,中国航天空气动力事业由此开启。研究室主任庄逢甘博士带领18名青年学子艰辛创业。1959年,研究室扩建为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云集到满目荒芜的牤牛河畔,融入空气动力试验基地的建设浪潮。  相似文献   

13.
<正>"十二五"期间,以"北斗"、"高分"、"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四大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又迈上新的高度。完成多次国际商业发射,航天外交已成为中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张名片。"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集团公司军民融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民用产业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四大主业的齐头并进,有力地推动了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同时,中国航天集团公司不断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是美国著名的"火箭之王"、"航天之父"冯·卡门1945年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组推荐的专家之一,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骨干,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的火箭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传承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永远在路上。值"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年之际,我们精选50余幅图片,讲述中国航天重要事件和人物故事,展示在"两弹一星"精神感召下,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中国航天的卓越贡献,中国航天的前行步伐,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激励广大航天工作者不忘初心、愈挫愈勇、砥砺奋进的劲头,激昂全国人民战胜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斗志。  相似文献   

16.
正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中国政府将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确定为"中国航天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勇攀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航天科工六院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离退休处处长来电话,说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约我写一篇弘扬航天三大精神的文章。正在在一旁写作业的小孙子仰起头问我:"爷爷,‘中国航天日’是哪天?‘中国航天日’是纪念一位航天人的吗?"我告诉他,"‘中国航天日’是4月24日,是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为我的梦想。尽管那天我从跃华爸爸身上看到,从事航天这项工作的繁忙与艰辛,但是我感到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部纪录片详细说给你听,好吗?""好!"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中国军事运筹学科的创建人。他对军队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将运筹学这一学科应用于部队,更在于他赋予这一学科的清晰定位和前瞻理念。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很少有人知道,54年前,这位中国航天之父从美国归来时,带给中国的,除了航天技术,还有一颗种子——运筹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卫星研制的关键阶段,钱学森慧眼识才,选拔37岁的他负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东方红一号、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史上的老三星都出自他的手笔。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合作资源卫星,这三颗第二代卫星,他担任五大系统的“大总师”。如今,74岁的他又担任了中国探月工程筹备阶段总设计师。他就是孙家栋。  相似文献   

20.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开启了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新征程。50年来,航天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攀登高峰,向星辰大海不断迈进,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