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随着这颗新星的顺利入轨,我国提前半年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目标。北斗导航,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空间的北斗卫星作为时间和位置基准的"灯塔",通过北斗卫星播发的无线导航信号,为地球表面、海洋及近地空间用户提  相似文献   

2.
按照空间信号测距误差(SISRE)的定义给出了北斗卫星SISRE的计算公式。利用2013年11月的实测数据及相应精密轨道钟差产品对北斗卫星轨道精度及SISRE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斗系统non-GEO卫星广播星历轨道精度优于GEO卫星;各卫星广播星历轨道误差径向精度最好;GEO卫星SISRE均值优于4m,IGSO卫星SISRE均值优于3m,MEO卫星SISRE均值优于4m。  相似文献   

3.
"北斗"多模导航终端市场规模2015年预计达到400亿元,2020年将达到4000亿元,有望取代美国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单模,成为我国主要的导航方式2012年10月25日,中国第16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正式版公布,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区域提供持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如果说"北斗一代"的试验系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  相似文献   

4.
<正>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北斗民用推进会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正式授予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2101质量检测中心"资质。北斗系统是我国军民共用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已为十余万军民用户提供了全天候、不间断的高精度定位、  相似文献   

5.
正1月20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准实时"将GECAM卫星探测到的伽马射线暴观测警报下传至其科学运行中心,揭开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短报文服务应用于空间科学与宇宙探测的序幕。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使用的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极目望远镜,简称GECAM),是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短报文服务的首个卫星试验用户,也是我国首个具有即时下行观测数据能力的空间天文望远镜。该卫星创新性地使用北斗三号系统的全球短报文通讯链路,将天体爆发的关键科学数据准实时下传至地面,从而快速引导其他设备的后随观测。试验中,卫星将信息通过北斗三号系统下传至地面,GECAM卫星科学运行中心在触发后约60秒收到第一条北斗短报文,其后10分钟内收到所有短报文信息。短报文传输功能正常,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  相似文献   

6.
<正>上篇:睁开"天眼"世界大不一样■北斗导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8月6日,我国首个国家级北斗卫星导航产品(以下简称北斗导航)检测机构在石家庄成立,它将提升北斗导航产品的整体质量,推动北斗导航的应用与国际接轨。除此之外,最令人瞩目的是,未来十年,我们的生产、生活将与北斗卫星导航息息相关,你可以轻松地知道独自上学的孩子走到了哪里,单独外出的老人有没有回家。专家说,当我们与北斗导航朝夕相处时,你  相似文献   

7.
《华北民兵》2013,(3):55-5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此后,欧洲"伽利略"问世。北斗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  相似文献   

8.
李阳  董涛 《国防科技》2018,39(3):074-08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对于国防和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导航服务以来,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北斗"的组成、功能、特点、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简述,旨在让读者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直破云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被誉为北斗"专列"的长三甲从2007年发射首颗北斗卫星起,13年间,"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将所有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100%。可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伴随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的每一步,是名副其实的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北斗卫星数据链路,采用了"空-地"两级数据处理方式进行飞行参数在线判读、主动维修保障及安全监控系统的实时处理。分析了主动维修保障及飞机实时状态监控、北斗短报文系统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优势,以及包括机载部分、地面处理系统和北斗卫星数传装置三部分的工作原理和设备构成。  相似文献   

11.
在2003年11月24~27日(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空间技术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展览会"上,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相配套的各种应用系统及其用户机成为亮点。  相似文献   

1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是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2月27日起,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国家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包括飞机、导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定位导航;弹道导弹机动发射车,自行火炮与多管火箭发射车等武器载具发射位置的快速定位等方面。北斗在国防上的应用,能使作战效能提高100-1000倍,作战费效比提高10-50倍,大大提高国防能力和减少国防经济的负担。2012年12月27日起,北斗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标志着北斗卫星系统由军用转向民用,主要领域包括交通运  相似文献   

13.
《国防科技》2016,(4):117
正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导航中心北斗青年科研团队,专业从事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预先研究、工程研究、应用研发。该单位是我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总体论证单位之一,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单位,教育部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首批认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防科大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北斗青年科研团队在导航定位技术领域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是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  相似文献   

14.
事件     
《环球军事》2012,(2):4-4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建成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1年12月27日起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万维网地理信息技术、"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提出了应用Web GIS和"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的应急器材保障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探讨了实现应急器材保障系统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仿真在轨的北斗卫星和GPS卫星,利用STK覆盖功能分析北斗、GPS和北斗/GPS组合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的定位性能,并比较北斗/GPS组合卫星导航系统与单系统相比的优势。仿真结果表明北斗/GPS组合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有更好的可用性,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17.
近日,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荣获国家"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李广侠教授荣获"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个人"。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是标志我国核心竞争力、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国家级工程,涉及军内外几百家单位、上万人参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作为军内最早从事卫星领域研究的单位之一,对卫星  相似文献   

18.
正12012年12月27日,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向中国及亚太周边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目前,基于北斗系统的自主卫星导航产品已应用在多个领域和行业。22013年9月25日,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国亟需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仿真已发射的16颗北斗导航卫星建立GEO+IGSO+MEO的卫星星座,利用STK覆盖功能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的DOP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有很好的可用性,能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所做工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2013,(10):17-17
大会开幕当天,还举行了中国航天专场报告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胡亚枫在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空间技术方面,继续实施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等专项论证;在空间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