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定格了一种精神的永恒,每一件繁琐的小事,构成了一座追求的青春丰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内心再一次受到感染。红军长征精神犹如一面镜子,让我对比找出了自己的差距,让我学会做人、做事;无数先辈用生命为我诠释了生命的真谛。通过对红军长征历史、红军前辈的事迹、红军长征精神的学习,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更加坚定了我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立足军营报国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2.
每当在校园里招来一些羡慕的眼光,听到几句真帅时,都会在我心底增添一分力量!干部骨干对我表现给出了从你身上嗅出了淡淡兵味的评价,让我一整夜难以入眠,辗转反侧中心里一直在问:我做到了吗?我做好了吗?我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研究的工作者,我所在的某部也是—个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老部队。20世纪80年代,我在参加在组织撰写某部军史的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红军团如何认定。当时,上级有关部门尚无认定红军团的具体标准和参考条件,我们只是按照被认定单位的历史沿革、红军单位数量比重为基本条件认定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深入进行我军光荣传统教育,很多部队开始了对红军团的认定。《解放军报》和不少地方报刊相对增多了对红军连、营、团甚至红军师的报道。笔者最近看到一本1997年出版的《XX军征战纪实》,该书在尾…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诗一组李玉英辑这组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八路军学校中学习时抄写来的,作者是谁,作于何时,当时没有记载。诗句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艰辛过程和军民团结的感人场面,充分反映了红军指战员在征途中高昂的革命精神。现根据日记本上的记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一、...  相似文献   

5.
红军的英雄主义,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为我们民族留下一份具有新鲜成分的精神遗产。我的长征情结,一半来自长辈的教诲,一半来自书本知识。故乡灵台,因姜子牙封神的传说而更加神秘,在红军长征时期,红军主力部队又曾路过此地,从我懂事起,乡亲们给我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使红军-长征-军人的印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相似文献   

6.
艰苦奋斗是我军的传家宝。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历史。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有一首歌谣写道:“深山岩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红薯葛根是我粮,一心跟着共产党,头断血流不投降。”红军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保卫了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红军官兵爬雪山,过草地,边行军,边作战,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词》里描述了当时南方红军开展游击战的艰苦生活:“囊…  相似文献   

7.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说,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在这样一场纵横万里的军事征途中,单单关注红军官兵的日常生活情况,就能让人感受到雄魂伟魄,感受到气壮河山——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衣这是一个被写入教科书的故事:长征中,一支红军队伍的指挥员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老兵冻死在路上。他愤怒地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只听有人悄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没有棉军衣穿而被活活冻死,这足以反映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其实,在长征开始前,红军的服装供给还是能得到保障的。我军…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卢来发,1929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营长、支队长兼政委。他去世前,多次给我讲过他参加过的牛道岭战斗,以及他在这次战斗中负重伤被白求恩大夫救治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央视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十送红军》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红七十七师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围困,危急关头,敌人提出让红军交出十个人换取一百个生命,红军内部随即出现了不同声音。师长马斯基毅然决断:"交出十人活百人,活着的人怎么看我们?""干革命不能算个人账,否则还不如把算盘绣在红旗上!"一语道出了当红军闹革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1935年,正当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艰难行进的时候,一天,突然从毛儿盖传来红军战士贺敏仁被枪毙的消息,人们震惊了,贺子珍急得病倒了。贺敏仁是贺子珍的弟弟、毛泽东的小舅子,从小受哥哥姐姐的影响,很早参加了革命。在红军中因为他年龄最小,很多人喜欢和他开玩笑,叫他“娃娃兵”。长征时他在一个团当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确路线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举世震惊的长征,终于从错误路线失败的低谷中走了出来,踏上北上抗日的坦荡之途。红军长征胜利的成功历史经验一直被视为我军发展壮大的宝贵财富。今天,从  相似文献   

12.
那是几年前早春二月的一天,北京还是乍暖还寒。临近中午,我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我今天请在京的刘英等六位红军妈妈吃饭,想请你一起参加!”电话是徐海东大将的女儿打来的,语气因兴奋而急促,我的耳膜被冲撞的电波震得嗡嗡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全面展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弘扬红军在长征中所体现和形成的伟大精神,由姜廷玉主编、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视角下的长征》一书,近日与读者见面。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图书的《多视角下的长征》,在众多纪念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书中,体裁新颖,视角独到,它以独特的写法,从多个侧面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4.
蒋建农 《军事史林》2016,(12):39-40
1936年6月诞生于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半年后改称“抗大”),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其影响深远.在纪念抗大创建8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革命前辈当年谱写的光荣历史,深刻地感受到:长征孕育了抗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长征,就没有抗大.  相似文献   

15.
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他先后担任过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总司令"是人民群众对朱德的亲切称呼,这一称呼从红军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资料,对朱德在人民军队中担任总司令职务的情况作一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6.
70年前,当红军长征经过贵州这片热 土时,为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 战天灾、除人祸、建家园,使群众有了自己 的土地和家园,红军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根植 在了老百姓的生命中。 70年弹指一挥间。驻守在贵州高原上 的武警贵州总队,始终坚持用红军精神建 队育人。让驻地群众又看到了当年红军的 光彩.被高原人民亲切地赞誉为“红军传 人”。  相似文献   

17.
在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中,红军各部队共有几千名女战士行进在品斗行列中。她们中有的原在中央和部队机关工作,有的是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领导骨干,有的是为向新区转移储备的妇女干部。在中央红军中,她们大多数被编在干部休养连;此外,还有少数女战士。在其他部分红军部队中,女红军有干部、机要员、护理员、炊事员等,有成建制的,也有分别编在部队各单位,没有单独编队的。如妇女独立团、妇女工兵营、宣传队、运输队、军医院、剧团,粮食局、被服厂、制鞋厂等。红二十五军有7名红军女护士,被人称为“军中七仙女”。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最多,有几千名。她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一步步走过了万里征途,在长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人民军队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上建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8.
在豫西南美丽的山城西峡,一名年轻的退伍军人设计了一种鞋。它是由红军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得名,名叫“红军牌”。穿上这种鞋,追寻红军的足迹,不忘红军的丰功伟业。 那么这种红军鞋是怎么产生的呢?说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93年,24岁的李海涛告别了军营,回到原籍河南省西峡县,当时被招聘在县交警队工作。可他却不甘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工作,时刻都梦想着能红红火火的闯一闯。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只身去了省会郑州。  相似文献   

19.
川西北高原上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是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60年前,红军在这里打土匪,除恶霸,建立苏维埃政权;各族人民拥护红军,支持红军北上抗日,谱写了许多军民团结的壮丽诗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族军民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又谱写出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新歌。1992年,马尔康被评为四川省  相似文献   

20.
军事文摘     
红军长征经过12个省以往关于红军长征的史料记载,一直认为红军长征只经过11个省。而最近几年发现的大量史料证明,红军长征曾经过青海,因而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